艺术疗愈:美术活动对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的干预与改善

来源 :幼儿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2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闭症成为一个逐渐被人熟知的名词,是因为它越来越高的发病率。
  这种病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与神经发育障碍有关,一般3岁左右确诊,但一部分自闭症儿童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有症状出现,如:出生后过于安静或频繁地哭闹、妈妈喂奶时和妈妈没有目光交流、再大一些没有“抱抱”的要求和愿望等。
  还有一部分自闭症儿童3岁前在语言、动作等方面表现出发展迟缓的症状。(所以在这里普及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贵人语话迟”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如果孩子1岁多还不发声、听不懂指令,2岁了还不会说话就不能用这句话安慰自己了,一定要到相关医院进行鉴定和评估。)依儿童神经发育情况不同,表现出的症状和程度有较大差异,如:有些患儿触觉阈限过低,什么都不想触碰,否则就会大声哭闹;有些患儿触觉阈限过高,甚至流血了、骨折了都不知疼痛……这种疾病在男孩女孩身上都有可能出现,发病更多的是男孩,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男女发病比例为4:1,但女孩患有此病一般比男孩的病情严重。
  2015年底我第一次接触自闭症儿童,当时不了解这种病,这些孩子那么可爱,年龄那么小且数量还很多……记得当时一个患儿的妈妈拉住我,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说孩子1岁多就会背多首诗、会唱歌,而且一遍一遍地给我看孩子患病前唱歌、背诗的视频,那时的孩子确实活泼又可爱。孩子现在的状态是不看、也不认识妈妈,不说话,经常用双手不停地做上下挥舞的动作;第二件事就是沿着室内墙边不停地走,如果大人不干涉,她就一直走到走不动为止……这些患儿的妈妈精神处在崩溃的边缘、这些可爱的孩子表现出的状态印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我决定走近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尝试利用我的专长为他们做点什么。
  一、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是不同的个体
  根据脑神经发育状态的差异、儿童障碍类别的差异、儿童认知水平的差异,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状态各不相同,下面简单介绍四个案例。
  图1中这个儿童4岁,无语言,听不懂简单的指令,瞬间对视,他是通过闻这个特殊方式接触物质材料,调好的颜料也必须用鼻子触碰颜料后才有可能有其他动作。图2中的儿童快5岁,无语言,扫视性对视,大动作发展正常,有超强的运动能力,能听懂部分指令但注意力差,所以反映出的状态是听而不闻。他喜欢球,只要看到球就不离手,如果将球拿开他会很暴躁且无法进行任何活动,当然也无法进行美术活动。图3中的儿童4岁多,对很多声音有捂耳朵的反应同时伴有烦躁和哭闹的行为。具体对哪些声音阈限低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测试经验,我查阅国外相关书籍和文献,国外有相关的测试,通过去掉乐曲敏感音符的方式来帮助儿童逐渐脱敏。图4是对触觉阈限低的儿童的筛查和脱敏活动。美术活动首先是对物质材料的感知和探索,如果儿童有触觉阈限低的特点,他们触碰材料时会非常痛苦,情绪会非常烦躁,这类儿童必须先进行脱敏训练才可以参与美术活动。
  二、初次活动的困惑
  在最初的活动中,我记录下大量如图5-图9的镜头,儿童的年龄均在6岁前后,他们中大多数都需要用家长协助的方式才能活动。我知道这不是他们自主自发、在明白指令的前提下的表现。
  这些儿童无听觉障碍,却对我们发出的指令充耳不闻,基本处于“成人手把手”的状态。这样美术活动就变成了成人的活动,儿童处于被动甚至反抗的状态,他们的心没有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根本谈不上干预。原因之一可能是听不懂指令,这种状态就像不懂外语的人处在国外的环境中,根本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原因之二可能是听得到但不明白指令的意思,这种状态和认知水平有关系,就像出生不久的婴儿听不懂妈妈语言的意思一样;原因之三可能是“无对视、无注意”,儿童并没有关注我们的示范;原因之四可能是认知水平过低,不理解示范的过程、顺序和因果关系;原因之五可能是视、听、动等整体统合有障碍,思维处在无序混乱的状态,因此不知道要做什么或怎么做……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我对自闭症儿童个体发展特点和干预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经验,并与正常儿童发展进行对比,总结出:自闭症儿童首先是儿童,不能夸大他们症状表现的神秘,和普通儿童相比,这些孩子只不过是因其发展过程缓慢出现差异。既然只是差异,那么根据人类个体发展的原理,认知发展是自闭症儿童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我确定了“美术活动干预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可能性”探索的小课题。
  三、顺应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美术课程分享
  1.认知发展的原理
  认知是对从外部获得信息进行加工的一个过程,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起源于感知,以感知为基础,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0-2岁的儿童处在感知动作阶段,即儿童通过动作和感官刺激直接获得认知经验,对于低年龄自闭症而言,由于感觉器官功能不足和动作发展成熟度不足,在这个阶段获得的信息就非常有限。神经向大脑传导信息,大脑接收和处理信息由此产生认知,信息不足会导致神经及大脑功能发展的萎缩或停滞,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变得迟缓。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脑及神经发展可塑性极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刊登的《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中提到:即使聋人和盲人的神经系统同样具有可塑性,6岁前是干预的黄金期,只要合理地刺激和干预,就能促進脑及神经功能完善和发展,认知能力也会随之发展和提高。
  2.丰富的材料刺激
  美术活动的初级阶段是材料感知和探索阶段,通过接触材料为儿童感官提供丰富的刺激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有目的地为儿童提供大量的美术材料,并引导其在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得感觉和认知经验,为美术表现做充分的准备。
  在每个活动前,我们都会根据活动内容准备大量材料,给儿童足够的时间,结合“地板时光法”使儿童能够与材料充分互动,确保有效获得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会促使神经系统将其向大脑传导,以促成认知活动发生,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3.引导儿童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表达   艺术表达需要自主、自发的内部需求的驱动,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内部驱动力?兴趣和舒适的心理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多年研究经验表明,在活动中保持儿童的興趣和舒适愉悦的心理,设计的活动内容和难度必须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稍稍努力就可以完成,否则儿童的兴趣会消失、注意力会消失,干预活动会立刻终止。
  以泥为例:
  我们给儿童一块泥,放上轻缓的音乐,不打扰,给其足够的时间使其用双手随意与泥互动,只要泥不脱手、不主动离开座位,我们判定其一直在“游戏中”。当儿童对泥有了初步经验后,给孩子一张纸,观察其反应和动作,以获得儿童的认知状态。图10-图12是儿童的随意反应,他们将泥放到纸上,逐渐大胆地用手指将泥压按到纸上,并用手指扒、推和拍打泥。
  在之前的经验上,向儿童提供一张有边框的纸,示意其用泥填充图形,并观察儿童的反应。结果表明:多数儿童可以注意到图形的边线,并有意识地去填充。
  当儿童有了图形边框概念后,我们给其提供了更小的纸图形,并示意其用泥点装饰图形的边,就出现图13、14的样子,反映出儿童精细动作有问题,他们不会搓球。于是我们创设了双手揉海洋球的音乐活动、棒棒糖(搓大泥球)、小雨点啪啪、大点和小点等多个情境引导其完成精细动作搓泥点的任务。
  在系统地保持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持续活动过程中,儿童不断获得各方面认知经验,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个个挑战,创造出类似艺术家草间弥生作品以点为主的艺术世界……
  我们设计的活动类型很多,把音乐、体育、社会等多领域的内容与美术结合,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四、感受与愿景
  我详细地描述该课程的目的,是想给致力于本领域同行者的研究路上提供一块“垫脚石”。近年来自闭症的高发病率给很多家庭带来巨大问题,为防止引起新的社会问题,需要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自闭症。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75%的患者伴有智力、语言等方面问题,他们的康复和未来就业都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单从经济方面看,2007年英国统计,每年为自闭症支出总成本250亿英镑。2012年美国宣布为自闭症支出的社会经济成本为260亿美元。他们预测到2015年每年将为自闭症支出268亿美元,占美国GDPl%;我国为自闭症康复支出的成本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但残联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资助已达到8000元/月……研究证实:如果早发现早干预,会有效改善大部分患儿状况,使其做到自食其力,能有效地降低社会成本。
  目前,北京市幼儿园中障碍儿童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幼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之一就是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熟悉的教育领域中呈现的新课题,需要更多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参与研究。由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肯吃苦,还要无功利心,如果为了满足好奇、为了获得短平快的成果,是无法真正走近这些可爱的孩子的。
  当然,药都不是万能的,美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首先美术活动适合大多数自闭症儿童,但也有不合适的情况,比如之前提到的触觉敏感的儿童暂时不能参与。其次,经过观察和测试的儿童才可以参与美术活动,如:手部动作能力严重不足、对这类活动强烈排斥的儿童暂时也不能参与。其他参与美术活动的自闭症儿童,大多数在每次活动过程中,他们的情绪、视觉注意、注意时长、动手能力、精细程度、认知能力等都有所改善……
  此外,若要真正有效减少自闭症新患儿的出现,还需要打造更为科学的早期培养环境,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金野特殊儿童艺术治疗[M]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5.1
  2陈国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3.9
  3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8
  4刘丽新“游戏化艺术教育活动”干预低年龄自闭症儿童“视觉”研究[A]见教育创新:新时代新思想——茸都师范人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文集[c]首都师范人学出版社.2019.2
其他文献
责编:谢沐  作者:熊亮江源黑咪陈元深等  责编篇  1.怎样的契机让您发现了这本优秀的童谣绘本书?  最初发现这本书,还是因为熊亮老师。得知熊亮老师和他的绘本国团队一起做了这样一本童谣书,很难不去多看两眼。书中很多首童谣都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不知不觉,也能跟着念唱起来。尤其是看到“绘本国”孩子们的插图时,会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它们与众不同,它们是有特色的,值得被更多孩子看到。  2.《中國
期刊
编: 《蜗牛老师的幼儿园》这套书是你的毕业作品。当初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你怎么会想到创作这样的故事呢?  吕:毕业设计的时候,我准备了好几个故事,但是到了要汇报自己的选题那天,我在上午临时想到了蜗牛老师的故事,就匆匆加了进去,下午拿给老师讲,心里特别没有底气。结果老师竟然建议我做这个选题。第一次,我只画了《放学了》,老师又建议我再多画两个故事,变成系列作品,于是就有了《捉迷藏》和《大扫除》。这三本书
期刊
剪纸是一种具有益智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美术活动,让幼儿接触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剪纸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较为常见,但限于剪刀的危险性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剪纸活动会有一些阻力。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剪刀太危险,小班幼儿尚未具备使用剪刀的能力,因此多忽视和拒绝组织小班幼儿参与剪纸活动。  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
期刊
绘本是一个很大“碗”,能装下世间的千姿百态,最终看到的是一本可以“亲近”的书,春风化雨式地传递爱的信息。好的绘本里会包含着深刻的哲思,深厚的大情怀,对社会和生活本质的唤起正是每个身处浮躁社会中焦虑喘息的人们所需要的氧气。尽管今天绘本越来越受追捧,我们仍然要强调:慢一点!放慢脚步,给绘本多一些时间。绘本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一个作者的成长远比一本书的诞生难上百倍。我庆幸我们承担的是培养作者这个难题
期刊
我们欣赏古代的绘画,就像在观看历史文化的缩影,透过画面,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学和古代人的生活。我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名畫中以“丝绸之路与名画中的马蹄声”为线索,分享一些美丽的中国图像。  敦煌莫高窟初唐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大概是最早描绘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到中亚、西亚,乃至连接起地中海各国的通道,这条通道在古代被叫作“河西走廊”。1
期刊
一、课题设计意图  1. 利用纸杯和多种材料的结合进行艺术表现,感受纸工活动的乐趣。  2. 能够大胆想象,设计并画出自己喜欢的简单形象。  3. 正确使用剪刀,能剪下线条平滑的图形。  指导重点:帮助幼儿观察发现使用剪刀时左右手配合的技巧,嘗试剪出光滑的图形。  二、需要准备  材料准备:一次性纸杯、吸管、剪刀、美工刀、彩笔、白纸、一次性手套、橡皮筋、双面胶。  三、感知与体验  1.看一看(请
期刊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写道:“椅子是非常难设计的一个物件,相比较之下我觉得或许设计一栋大厦会更加简单。”椅子是人们家居生活中的必需品,东西方人对椅子的理解各有不同,设计各有风格,既要美观又要实用。让孩子们来设计属于自己的一把椅子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儿,所以我设定了这个主题之后,将之定位为这是一堂设计活动课。如何激发6至8岁的孩子在
期刊
著名教育家赫伯·里德(Herbert Read)说:“儿童是画所知,不是画所见。”(这一般指的是9岁以前的儿童)针对这一特性,在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课前活动体验来加深儿童对创作题材的印象。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美国幼教界非常重视幼儿绘画游戏化心理,认为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日本幼教界选择绘画内容时也很注重体现孩子的游戏与生活,认为这样可以引发幼儿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我经常
期刊
长颈鹿是幼儿园小朋友比较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它的整体造型简单、特征明显,易于表现。所以,在“我喜欢的小动物”主题活动中,我选取了“长颈鹿”让幼儿进行美术创作。  活动前,我们动员家长带幼儿到动物园参观,重点观察长颈鹿,让幼儿对其有初步的认识。活动初始,教师引导孩子回忆长颈鹿的样子,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出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唤起幼儿的原有经验。然后,带领幼儿观看有关长颈鹿的视频,仔细观察长颈鹿,再引导幼儿
期刊
一、课题设计意图  1.能够根据丝巾坠落的形状进行借形想象。  2.能利用生活物品、自然物进行添加拼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感受生活物品创意的乐趣。  二、需要准备  材料准备:丝巾、生活物品、自然物(例如:石头、树枝、树叶)。  三、感知与体验  1.看一看: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方向观察自然掉落的丝巾。  2.想一想:鼓励幼儿根据丝巾的样子进行联想。可以和孩子探讨,丝巾的样子带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