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和精神,就不成其为教育。我们的基础教育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作为一名班主任,学校的每个空间,包括学生的家庭,都是我们的工作场所,班主任工作就是每天的琐碎与忙碌。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育目标常是在教育与被教育者感情的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实现的。所以,班主任工作的基石是爱,要用心去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自己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本身就是爱的教育,也是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极高境界。
我们时刻都应提醒自己,不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学生,都要想到自己是从爱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又要使学生真切地认同教师的爱心,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教育,这就是教育的落脚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育,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用心用情,通情达理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这种教育效果的实现,唯有班主任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时,才会有可能,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我工作的第二年,被安排中途接手某个班,班内只有二十几个学生,成绩相对比较落后,我很不情愿但也依然接受并认真履职了。那个时候的我,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总是喜欢叫到办公室,进行苦口婆心地说教,规劝其改正错误,学生基本都是保持沉默。那时我还真的以为产生了效果,很是自得,然而学生后来的表现让我产生了一种挫败感。现在想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内心深处对班主任工作的不情愿,所以,在师生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也正因为这样,在看到学生犯错误,或者在节假日接到家长额外要求的电话时,内心的不情愿便不自觉的阻止了自己与家长的交流,这样的所谓交流,多是“正确的废话”。现实生活中,最让学生反感的,莫过于来自大人的反复说教。其实,道理谁都会讲,但是“怎么讲”远比“讲什么”更重要;沟通,需要先“通情”,然后再“达理”,在融洽的氛围中沟通,才能真正“打到学生心灵的深处”,学生心情舒畅,才会心甘情愿!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领悟到:在德育工作中,爱心热心责任心宽容心耐心,一样都不能少;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处事态度,一样也不能缺,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才是“真正打到心灵深处的真教育”。
多年之后,学校再次安排我中途接班,这一次,我底气十足,全然褪去了刚工作时的青涩与胆怯,以极高的热情,还未与学生谋面,在暑假里就开始了工作。我一连用四天时间电话家访每个家庭,根据学校高一升高二的学生特点,注重在两个问题上与家长沟通:1.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特长;2.孩子高中阶段的自我规划。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比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我顺利接班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在开学报到当天就调整了部分班委,以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打心眼儿喜欢班上的孩子们,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真诚有礼,稳重踏实,我每天都渴望看到他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班上的40个学生各有特点。A同学性格倔强,常常自说自话,很难沟通,和同学相处不好。接班以来,我一直在观察并耐心寻找与A同学谈话的契机。终于,在开学第二周,我结合我们班的班级目标“有理想、有担当、真诚进取、人人有机会、人人能成才”进行了座位调整,并向班委强调了三点原则:1.先进带后进;2.尊重民意;3.彰显班委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我们班能干的班委很快就拿出了座位调整表,只是A同学的座位安排需要协调,因为没有同学愿意和A同学做同桌。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尝试谈话的机会。于是,我先做工作找到一个可以接纳A同学的同桌(我很感谢这位同桌,她的接纳不仅使我在班级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更能凸显我一直倡导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前期工作铺垫好后,我不失时机地找A同学聊天,循循善诱地让他进行自我剖析,一步步引导。A同学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诚恳接受批评。之后,我把整个过程如实反馈给家长,家校合力,共同帮助A同学。从此以后,我注意到A同学的积极变化:在教室里,A同学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在农场学农时,A同学也能和其他同学一起,愉快地种菜……同学们已经大都能接纳A同学了,这让我非常欣慰,我想这就是“用心用情,通情达理”达到的教育效果吧。
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深深的爱,和对工作的满腔热忱的基础上,“爱满天下”是我们师者的永恒追求!
二、樹立正确的学生观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过这样的话:“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吃着五谷杂粮,生活在俗世间,谁也免不了犯错。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成长就是不断改错的过程。“人恒过,然后能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生观。可是,学生改过总会和教育者的期待有一段距离,有时甚至是相悖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往往信心缺失。如果此时,教育者能用一种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的错误,用一种平和和宽容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学生的成长。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能“见了就心烦”,我们要用足够的爱心,用充满智慧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B同学是我接班以来,花费时间最多的。这学期刚开学那段时间,因为B同学的选课问题,我跟他接触比较多,我常常鼓励他,并耐心跟他讲自主自律的重要性,以及自我规划的现实意义,并特别告诉他,在他成长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和朋友的我,可以为他提供的帮助。通过两次长时间的谈心,我能感觉到B同学有非常强烈的追求进步的愿望,B同学的妈妈在某个周末也给我发了一段很长的文字,说自己不仅看到了孩子的实际行动,而且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改变。然而那时的我,内心还是有担心的,毕竟我刚接手班级,B同学对我的管理有一种新鲜感,更重要的是,B同学身上的问题是长久存在的,当然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带来质的飞跃。果然,随后的一件事证实了这点。因为年级组对手机管理非常严格,他妈妈允许他带手机来学校,但是必须交给我保管,然而他竟然把家里的“老年机”交给我,自己一直拿着智能手机!这是诚信问题,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可以说已经触及到我管理的底线!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很想对B同学一通狠批。但是转念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毕竟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认为B同学还是一个懂事明理的孩子。那天晚上我仔细回忆了B同学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和B同学妈妈的交流,我想主要是妈妈对孩子干涉太多,并且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和失望,这让B同学有极大的心理负担,同时,学校的各门功课也给他带来相当大学习上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他需要出口,需要释放!而手机是目前他能够方便找到的一个释放自我的方式。于是我先平复了自己激动的情绪,再找B同学。这次谈话,我先对他目前所处状态表示同情和理解,然后通过一个个例子,让他明白父母和老师,是真心关爱并且迫切希望他进步的人,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铺垫后,再让他主动承认错误。整个谈话过程都按照我的预设进行着。在此之后,B同学不仅能主动上交智能手机,对于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只是一个触动B同学的良好开端,后续还需要通过我更加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推动B同学产生质的变化,对此,我满怀期待。 多年前读到的这个故事让我颇有感触。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学校教书时,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李叔同在教育完学生后总要一鞠躬,这可真是闻所未闻。深究其道理,我看到这样一种解释,深有同感。这里有一个伟大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悖论:因为学生不懂,所以教师有义务教育他,使他由不懂到懂,这是当老师的责任;而指出别人缺点和不足的过程有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特别是当这些缺点和不足是因为无知造成的时候。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因为教育旨在形成教养;形成教养总是要改变本性中消极的因素;改变自我的过程总会出现不适应的痛苦和尴尬;而有教养的人行事总是力图使人避免痛苦或尴尬。换言之,为了避免尴尬,人们需要教养,为了得到教养,人们不得不面对尴尬,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李叔同在学生面前总是一再鞠躬的原因吧。”鞠躬代表着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庄重力量!
采用不伤害犯错误学生的自尊心,用巧妙的教育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潜意识的自我体验中激起自我教育欲望,保证了教育的成功。
三、结语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学校犹水,是师生一展游泳技能之所,老师是导游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耳濡目染,奋力从游在广阔水面上。这样,学问可以薪火相传,品德可以师生为继,化于无形,得之不失。
班主任工作确实是良心活,作为老师要帮助到孩子,必须充分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要做一个有心人,只有用真诚的爱心,才能敲开学生们那扇禁闭的心扉之门,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來。
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热情,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眼中的学生。
“如果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么你整天在地狱里煎熬,如果你把学生看成是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老师有时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要以高贵的责任感面对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字典里,永远只有“爱心”和“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爱的阳光下生活,在快乐的生活中成长,生命的道路将会充满阳光,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丢掉自己的快乐,因为——快乐自己,才会快乐学生。这就是班主任的神圣责任!
(作者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
作为一名班主任,学校的每个空间,包括学生的家庭,都是我们的工作场所,班主任工作就是每天的琐碎与忙碌。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育目标常是在教育与被教育者感情的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实现的。所以,班主任工作的基石是爱,要用心去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自己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本身就是爱的教育,也是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极高境界。
我们时刻都应提醒自己,不论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学生,都要想到自己是从爱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又要使学生真切地认同教师的爱心,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教育,这就是教育的落脚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学生能否接受这种教育,则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用心用情,通情达理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这种教育效果的实现,唯有班主任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时,才会有可能,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我工作的第二年,被安排中途接手某个班,班内只有二十几个学生,成绩相对比较落后,我很不情愿但也依然接受并认真履职了。那个时候的我,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总是喜欢叫到办公室,进行苦口婆心地说教,规劝其改正错误,学生基本都是保持沉默。那时我还真的以为产生了效果,很是自得,然而学生后来的表现让我产生了一种挫败感。现在想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内心深处对班主任工作的不情愿,所以,在师生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也正因为这样,在看到学生犯错误,或者在节假日接到家长额外要求的电话时,内心的不情愿便不自觉的阻止了自己与家长的交流,这样的所谓交流,多是“正确的废话”。现实生活中,最让学生反感的,莫过于来自大人的反复说教。其实,道理谁都会讲,但是“怎么讲”远比“讲什么”更重要;沟通,需要先“通情”,然后再“达理”,在融洽的氛围中沟通,才能真正“打到学生心灵的深处”,学生心情舒畅,才会心甘情愿!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领悟到:在德育工作中,爱心热心责任心宽容心耐心,一样都不能少;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处事态度,一样也不能缺,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才是“真正打到心灵深处的真教育”。
多年之后,学校再次安排我中途接班,这一次,我底气十足,全然褪去了刚工作时的青涩与胆怯,以极高的热情,还未与学生谋面,在暑假里就开始了工作。我一连用四天时间电话家访每个家庭,根据学校高一升高二的学生特点,注重在两个问题上与家长沟通:1.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特长;2.孩子高中阶段的自我规划。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比较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我顺利接班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在开学报到当天就调整了部分班委,以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我打心眼儿喜欢班上的孩子们,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真诚有礼,稳重踏实,我每天都渴望看到他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班上的40个学生各有特点。A同学性格倔强,常常自说自话,很难沟通,和同学相处不好。接班以来,我一直在观察并耐心寻找与A同学谈话的契机。终于,在开学第二周,我结合我们班的班级目标“有理想、有担当、真诚进取、人人有机会、人人能成才”进行了座位调整,并向班委强调了三点原则:1.先进带后进;2.尊重民意;3.彰显班委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我们班能干的班委很快就拿出了座位调整表,只是A同学的座位安排需要协调,因为没有同学愿意和A同学做同桌。我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尝试谈话的机会。于是,我先做工作找到一个可以接纳A同学的同桌(我很感谢这位同桌,她的接纳不仅使我在班级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更能凸显我一直倡导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前期工作铺垫好后,我不失时机地找A同学聊天,循循善诱地让他进行自我剖析,一步步引导。A同学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诚恳接受批评。之后,我把整个过程如实反馈给家长,家校合力,共同帮助A同学。从此以后,我注意到A同学的积极变化:在教室里,A同学经常和同学们讨论问题;在农场学农时,A同学也能和其他同学一起,愉快地种菜……同学们已经大都能接纳A同学了,这让我非常欣慰,我想这就是“用心用情,通情达理”达到的教育效果吧。
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深深的爱,和对工作的满腔热忱的基础上,“爱满天下”是我们师者的永恒追求!
二、樹立正确的学生观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过这样的话:“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吃着五谷杂粮,生活在俗世间,谁也免不了犯错。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成长就是不断改错的过程。“人恒过,然后能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生观。可是,学生改过总会和教育者的期待有一段距离,有时甚至是相悖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往往信心缺失。如果此时,教育者能用一种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的错误,用一种平和和宽容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学生的成长。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能“见了就心烦”,我们要用足够的爱心,用充满智慧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B同学是我接班以来,花费时间最多的。这学期刚开学那段时间,因为B同学的选课问题,我跟他接触比较多,我常常鼓励他,并耐心跟他讲自主自律的重要性,以及自我规划的现实意义,并特别告诉他,在他成长过程中,作为班主任和朋友的我,可以为他提供的帮助。通过两次长时间的谈心,我能感觉到B同学有非常强烈的追求进步的愿望,B同学的妈妈在某个周末也给我发了一段很长的文字,说自己不仅看到了孩子的实际行动,而且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改变。然而那时的我,内心还是有担心的,毕竟我刚接手班级,B同学对我的管理有一种新鲜感,更重要的是,B同学身上的问题是长久存在的,当然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带来质的飞跃。果然,随后的一件事证实了这点。因为年级组对手机管理非常严格,他妈妈允许他带手机来学校,但是必须交给我保管,然而他竟然把家里的“老年机”交给我,自己一直拿着智能手机!这是诚信问题,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可以说已经触及到我管理的底线!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很想对B同学一通狠批。但是转念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毕竟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认为B同学还是一个懂事明理的孩子。那天晚上我仔细回忆了B同学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和B同学妈妈的交流,我想主要是妈妈对孩子干涉太多,并且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和失望,这让B同学有极大的心理负担,同时,学校的各门功课也给他带来相当大学习上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他需要出口,需要释放!而手机是目前他能够方便找到的一个释放自我的方式。于是我先平复了自己激动的情绪,再找B同学。这次谈话,我先对他目前所处状态表示同情和理解,然后通过一个个例子,让他明白父母和老师,是真心关爱并且迫切希望他进步的人,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铺垫后,再让他主动承认错误。整个谈话过程都按照我的预设进行着。在此之后,B同学不仅能主动上交智能手机,对于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只是一个触动B同学的良好开端,后续还需要通过我更加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推动B同学产生质的变化,对此,我满怀期待。 多年前读到的这个故事让我颇有感触。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学校教书时,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不看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李叔同在教育完学生后总要一鞠躬,这可真是闻所未闻。深究其道理,我看到这样一种解释,深有同感。这里有一个伟大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悖论:因为学生不懂,所以教师有义务教育他,使他由不懂到懂,这是当老师的责任;而指出别人缺点和不足的过程有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特别是当这些缺点和不足是因为无知造成的时候。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因为教育旨在形成教养;形成教养总是要改变本性中消极的因素;改变自我的过程总会出现不适应的痛苦和尴尬;而有教养的人行事总是力图使人避免痛苦或尴尬。换言之,为了避免尴尬,人们需要教养,为了得到教养,人们不得不面对尴尬,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李叔同在学生面前总是一再鞠躬的原因吧。”鞠躬代表着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人格,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庄重力量!
采用不伤害犯错误学生的自尊心,用巧妙的教育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潜意识的自我体验中激起自我教育欲望,保证了教育的成功。
三、结语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学校犹水,是师生一展游泳技能之所,老师是导游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耳濡目染,奋力从游在广阔水面上。这样,学问可以薪火相传,品德可以师生为继,化于无形,得之不失。
班主任工作确实是良心活,作为老师要帮助到孩子,必须充分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要做一个有心人,只有用真诚的爱心,才能敲开学生们那扇禁闭的心扉之门,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來。
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热情,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眼中的学生。
“如果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么你整天在地狱里煎熬,如果你把学生看成是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老师有时的一句话、一个举动,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要以高贵的责任感面对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字典里,永远只有“爱心”和“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爱的阳光下生活,在快乐的生活中成长,生命的道路将会充满阳光,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丢掉自己的快乐,因为——快乐自己,才会快乐学生。这就是班主任的神圣责任!
(作者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