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变积极 文思当如泉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很多学生存在怕写作文、对自己的文章缺少自信的消极心理,要化消极为积极,应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多阅读、多表达,并且教师要善于在评改中多表扬,如此,我们才会欣喜地看到学生“文思如泉”!
  【关键词】 观察 体验 读书 表达 表扬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上到作文课,总有学生会锁眉哀叹;在考试前还未看到作文题目,很多学生就已高度紧张,内心恐惧;对于自己已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学生缺少自信,感觉不佳。这种心理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作文的“消极心理”。有了这种心理,学生会惧写作文,敷衍了事,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探析学生怕写作文的恐惧心理,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学生作文消极心理形成的原因,既有内在的主观因素,又有外部的客观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阅历少,缺乏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和许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肩负的课业负担过重,疲惫不堪。长此以往,他们对生活感到枯燥乏味,对周围的事情缺少兴趣。那么他们对生活过、见闻过的事物就不会用心去思考,不会用情去感受,更不想去亲自体验,他们的胸中就少“丘壑”。一旦老师要他们写作文,他们就瞠目结舌,只能哀叹没有可写作的材料了。
  2 读书少,思想感情贫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当前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从学生课外阅读的“质”看,读物良莠不分;从学生课外阅读的“量”看,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从阅读方式看,盲目性、随意性强;从阅读动机和效果看,消遣性强和效果差。在这种现状下,学生长期缺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知识就会贫乏,思想情感就会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
  3 表达少,写作语言苍白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要求:“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地表达内容。做到文从字顺……”而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或平淡直白,或啰嗦空洞,或晦涩难懂,以致绞尽脑汁而炮制出来的文章,总自感呆滞乏味而常羞于示人。学生作文语言苍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学生这方面来看有所欠缺:①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写作时,有的用词马虎,成句随便;有的只顾肆意驰骋想象,随想随写,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紊乱杂芜,表达不够正确;②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使语言失去了灵性和意蕴,变得肤浅直白,缺乏感染力;③学生缺少语言素材的积累。
  4 成功少,积极性降低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是连续失败,他们学习的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而在作文教学中,失败的人数、次数永远高于成功,有些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于是就产生惧怕,厌烦心理,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写不好作文就怕写作文,作文就肯定失败,失败多了就没兴趣写作文,作文就自然写不好了。
  由此可见,克服作文消极心理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消除学生作文的消极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作文。那么,怎么克服学生作文中的消极心理呢?我尝试运用了以下对策:
  其一,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积累写作素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
  其二,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从而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亲情的温暖。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布置学生调查社区内20户人家的中秋节庆祝方式。为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与许多人交往,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克服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各种体验,这些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写作的源泉。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注意辨丑识真,揭恶以扬善,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再以美的形式来表达,即实现由“物”而“美”的转化。
  学生经历了学校、家庭、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了切实的体验,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唤醒、激活,就会使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产生强烈的习作冲动,进入生机勃勃的习作状态,把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
  其三,引导学生多阅读,丰富思想情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用谈古论今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可用作家的伟大品格或顽强意志鼓励学生,也可用周围博览群书的优秀学生带动他们。其次,要教育学生课外阅读不仅要多读书,而且要多读好书,学期之初,师生要共同制定阅读计划,确定读物范围。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角度。读报刊旨在获取国内外最新信息;读史传旨在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读小说在于感受人物形象的品格内涵;读诗歌在于品味精粹的语言意蕴。
  大量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承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他们的思想情感也随之丰富。
  其四,引导学生多表达,提高语言水平。每个人都有需要倾诉的天性,都有需要被人理解的渴望,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许多性格内向,自我意识强,他们不愿意向别人表达内心的想法,此时,老师的鼓励会发生巨大的作用。抓住这个势头,鼓励学生倾诉、发泄,让学生每天写一点儿随笔,长到一大篇,短到几句,通过随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学生的随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或心与心的沟通,关心学生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以及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了解学生所需、所想、所求,真诚地为学生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为他们保密。用这样的方式,既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其五,教师评改多表扬,激发写作兴趣。有心理学家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赞扬的话,这种行为是不可以原谅的。”可见老师的正面表扬、积极评价对于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是多么重要。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或将全年级各班的优秀作文印出来,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向学校文学社和报刊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妙策,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消极心理”,化“消极”为“积极”,那么,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学生“文思如泉”!
其他文献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从九三年九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到现在,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都在兼任小学音乐教学。在这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在小学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与音乐教学大纲相悖的若干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归纳
期刊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语感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鉴赏力、表达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呢?以下就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 指导学生在诵读名篇佳作
期刊
【摘 要】 “心语悄悄——中小学真情作文教学”主要研究“心语悄悄”“启”、“动”、“激”、“提”四步曲教学法。同时摸索出了真情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群众性、创新性、包容性、前瞻性。构建了作文教学先学会真诚做人,再自由写作,创意表达的新模式。师生通过跨时空最真实的心灵对话,帮助学生排除成长道路上的心灵困惑。实行全程开放,全方位开放的教学理念,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产生真实快乐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理解,还是知识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应用范围。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场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
期刊
数学课堂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主要场所,应该显现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也要远离干瘪,走向丰满,摆脱枯燥,富含意趣,充满灵动的魅力,洋溢迷人的美感,能给学生带来探索的快乐。而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教师深刻理解数学,揭示数学现象后面的奥秘,透析知识后面的生活实质,深入理解学生,尊重个体的智能差异,深层理解教学,促成作为“学的主体”
期刊
学会学习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会学习,核心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呢?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贵善导,学贵主动”,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主动参与丰富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学习主动权,引导他们在充分自主的平台上学习。  1.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
期刊
【摘 要】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关键。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试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围绕创设问题情境来探讨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 创设 问题情境 优化 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
期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便于保存,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数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进而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那怎样的情境可谓合适?一个好的情境要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其一创设的情境,要
期刊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让人文性真正走进课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的真情体验,做到耐心;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做好服务;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做好服务;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好引导。通过初步探索,明白了让人文性真正走进课堂,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达到有效,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教学目标,下面谈谈我平时教学中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1 精心设计预案,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创立良好开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教学预案,是迈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其有效性决定于教者在读懂《课标》、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的把握程度。苏教版教材是按单元分主题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要想扎实有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