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其中突出几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学科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早期,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划学科也处于萌芽阶段,理论体系很不完善。工业革命之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迅速扩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后来被称为“城市病”的大量城市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规划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两种理论趋势。前者以霍华德、沙里宁、赖特等为代表,认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是城市中心过分拥挤造成的,主张分散的城市结构,与大自然亲近,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后者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对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充满信心和渴望,体现了理性功能主义的思想。针对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考。在这之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走向多元化,关注点深入城市的经济、地理、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个方面,城市规划与城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规划的好坏成为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城镇化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中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破坏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量大面广,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一些地方的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以致人为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有的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一是一些古城的历史格局被破坏。由于不从城市整体布局上研究问题,不注意新区的开发建设对旧城的疏解作用,而试图在人口密度已经过高的古城内拓宽道路、兴建高层建筑来解决交通、环境方面的问题,对古城布局与风貌造成了严重损害。二是由于一些地方未对保护区进行定期的全面维护,使得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差。三是不注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在古迹周围进行破坏性建设。四是拆毁了一些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五是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
(二)用地结构不合理
由于结构决定功能,我国许多城镇总体功能不强就在于产业等方面的结构欠优化,而这又往往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欠优化上。就城市而言,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偏高、道路广场和公共绿地用地所占比重偏低几乎是当前我国所有地区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欠优化问题往往更为突出。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还常常导致老城区住房紧缺、交通阻塞、中心城区企业缺乏发展空间以及居住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致使城镇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基础设施落后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三、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
(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1、科学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
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历史建筑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
(二)调整用地结构,发挥城镇整体功能
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镇整体功能发挥,应对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增量部分,要保障民生类实施建设而杜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蔓延,如优先保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鼓励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镇土地开发模式;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的土地供应,停止别墅类土地供应,促进建筑密度高、中、低合理搭配用地结构的形成;保障生态用地和环保用地等。对于存量部分,各城镇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现状选取不同的整理运作模式,如对于那些工业用地所占比重较高的城镇,可以在依法依规前提下采取土地置换方式,把那些有污染、效益低下、占地面积大的工业企业迁出所在城镇,腾出的土地在城镇规划指导下用作它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城镇就业和贫困问题;对于摊大饼式外延扩张的城镇,可以采取就地改造整理的方式,适当增加其他必需建设用地供给,并在符合城镇规划前提下提高旧城区城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載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睿.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缺失与补救[J].中国新时代, 2013年12期.
[2]彭爱珍.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问题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4期.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规划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学科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早期,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划学科也处于萌芽阶段,理论体系很不完善。工业革命之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迅速扩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后来被称为“城市病”的大量城市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规划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分散主义和集中主义两种理论趋势。前者以霍华德、沙里宁、赖特等为代表,认为城市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是城市中心过分拥挤造成的,主张分散的城市结构,与大自然亲近,有很强的人文主义色彩;后者以柯布西耶为代表,对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充满信心和渴望,体现了理性功能主义的思想。针对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考。在这之后,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趋于稳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走向多元化,关注点深入城市的经济、地理、社会、文化与空间等多个方面,城市规划与城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规划的好坏成为城市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城镇化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建设中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破坏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量大面广,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一些地方的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以致人为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建筑遭到破坏,有的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一是一些古城的历史格局被破坏。由于不从城市整体布局上研究问题,不注意新区的开发建设对旧城的疏解作用,而试图在人口密度已经过高的古城内拓宽道路、兴建高层建筑来解决交通、环境方面的问题,对古城布局与风貌造成了严重损害。二是由于一些地方未对保护区进行定期的全面维护,使得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差。三是不注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在古迹周围进行破坏性建设。四是拆毁了一些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五是建造了一批毫无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
(二)用地结构不合理
由于结构决定功能,我国许多城镇总体功能不强就在于产业等方面的结构欠优化,而这又往往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欠优化上。就城市而言,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偏高、道路广场和公共绿地用地所占比重偏低几乎是当前我国所有地区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欠优化问题往往更为突出。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不仅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还常常导致老城区住房紧缺、交通阻塞、中心城区企业缺乏发展空间以及居住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致使城镇整体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基础设施落后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城镇密集区,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显得十分重要,这对实现密集区域城镇化集约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显著的功效。大多城市近年来在区域基础设施的发展上协调不够,互相竞争激烈,产生重复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设施水平差,文化站、影剧院、体育馆、图书馆、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十分缺乏,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观念行为还不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城镇的文化、科技、教育的建设急需加强。
三、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城市规划
(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1、科学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
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历史建筑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
(二)调整用地结构,发挥城镇整体功能
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镇整体功能发挥,应对增量土地和存量土地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增量部分,要保障民生类实施建设而杜绝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蔓延,如优先保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鼓励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镇土地开发模式;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的土地供应,停止别墅类土地供应,促进建筑密度高、中、低合理搭配用地结构的形成;保障生态用地和环保用地等。对于存量部分,各城镇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利用现状选取不同的整理运作模式,如对于那些工业用地所占比重较高的城镇,可以在依法依规前提下采取土地置换方式,把那些有污染、效益低下、占地面积大的工业企业迁出所在城镇,腾出的土地在城镇规划指导下用作它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城镇就业和贫困问题;对于摊大饼式外延扩张的城镇,可以采取就地改造整理的方式,适当增加其他必需建设用地供给,并在符合城镇规划前提下提高旧城区城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三)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的功能越完善,其承載产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就越强,竞争力就越强。所以,规划确定之后,就要加快新型城镇各项设施建设,使其载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理念,率先完成新型城镇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新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创造条件。特别要高度重视地下设施建设,做到考虑周全、一次到位,避免丢三落四,地面建好之后再反复挖沟。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以新型城镇内的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现代物流、金融担保、职业培训、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网络、环保监测、工业房地产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快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要在新型城镇内产业集聚区的外围,同步规划建设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新型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实现产城互动。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财政肯定不行,所以要加紧研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睿.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缺失与补救[J].中国新时代, 2013年12期.
[2]彭爱珍.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问题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