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不同个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体验,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之美时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展示自己个性,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心灵共鸣 个性创造能力心理健康
初中音乐课以审美教育核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的实践,鉴赏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呢?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鉴赏音乐时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心灵的共鸣
初中音乐教学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感悟力更强了,不仅像小学生一样满足于会唱一首歌,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音乐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体会音乐艺术所蕴含的审美情感。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的《爱心满天》一课时,就可以在引导学生先倾听欣赏,细心体会乐曲优美而又抒情的旋律,和其中蕴含的深情厚爱,并浮想联翩地想象自已生活天空中一幕幕充满爱意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个世界上,使自己感受最深刻的爱有哪些?你觉得还有哪些爱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情?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最疼爱自己的是父母,有的说是爷爷奶奶等亲人的亲情,有的说是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友情,有的说是老师的关爱,还有的说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美景的热爱,有的说是汶川地震和青海地震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奉献,长大成人了还有甜蜜的爱情和夫妻之爱等等不一。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人作为独生子女,享受的是父母和家人众星捧月般的溺爱,有的从小寄居在爷爷奶奶家,感受最深的是祖辈亲情,还有的处于叛逆时期,感受最亲切的是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友爱,所以对这首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体验和内心感受,在心灵感悟中产生了不同的共鸣。
二、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展示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必定有着鲜明的个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就是保护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存在着重视求同思维而忽视创新思维培养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能力的时候只能处于被动模仿状态,把学生的个性扼杀在萌芽状态,无法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潜力的创造能力,所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实践过程中,充分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还以教学《爱心满天》一课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这首歌中浓浓的爱意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可以接着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扩展鉴赏带有手语歌舞表演的韦唯《爱的奉献》和小虎队的《爱》,让学生觉得带有手语表演更有表现力,然后一起来学习和模仿并理解小虎队的《爱》的歌词中与《爱心满天》歌词中相同的手语动作,例如“天空”“白云”“星星”等是如何用手语来表现的,然后让全班学生根据手语的直译和意译的方式配合表情,用简洁明快的手势动作表达,编排“月儿”“彩虹”“笑容”等手语动作,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行创造性的编排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并在全班面前以富有个性的独特方式边歌边舞,或者合唱,独唱周围加以伴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大家演唱和用手语表演这首歌曲,努力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音乐潜力和才华的机会,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音乐的自信,体现音乐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为将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让学生徜徉在音乐世界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音乐具有愉悦人身心的作用,初中学生比起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相对增多,正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时期,有着情感不稳定,容易情绪冲动的心理特点,面对着比小学时重得多的学习压力,而且虽然有时稚气十足,有时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追求个人独立,但更多的时候希望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独生子女居多,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人际关系方面也会有很多的困惑,如果让学生之中存在的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郁,不但会影响初中时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在长大成人后也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和人格缺陷。音乐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很好方式,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艺术的世界中,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发泄心理上不快乐而聚集起来的能量,排遣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而且合唱,重唱和合奏、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音乐表现形式的排演和演出,都需要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进行很好的协调合作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尊重对方,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终身喜爱音乐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之美时产生感情共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不同个性和音乐潜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终身享受音乐,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和谐的音乐美伴随学生快乐健康的茁壮成长。
关键词:初中音乐心灵共鸣 个性创造能力心理健康
初中音乐课以审美教育核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的实践,鉴赏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那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呢?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鉴赏音乐时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心灵的共鸣
初中音乐教学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感悟力更强了,不仅像小学生一样满足于会唱一首歌,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音乐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体会音乐艺术所蕴含的审美情感。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的《爱心满天》一课时,就可以在引导学生先倾听欣赏,细心体会乐曲优美而又抒情的旋律,和其中蕴含的深情厚爱,并浮想联翩地想象自已生活天空中一幕幕充满爱意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个世界上,使自己感受最深刻的爱有哪些?你觉得还有哪些爱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温情?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最疼爱自己的是父母,有的说是爷爷奶奶等亲人的亲情,有的说是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友情,有的说是老师的关爱,还有的说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美景的热爱,有的说是汶川地震和青海地震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奉献,长大成人了还有甜蜜的爱情和夫妻之爱等等不一。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有人作为独生子女,享受的是父母和家人众星捧月般的溺爱,有的从小寄居在爷爷奶奶家,感受最深的是祖辈亲情,还有的处于叛逆时期,感受最亲切的是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友爱,所以对这首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体验和内心感受,在心灵感悟中产生了不同的共鸣。
二、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展示自己的个性
创造性必定有着鲜明的个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就是保护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存在着重视求同思维而忽视创新思维培养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提高音乐能力的时候只能处于被动模仿状态,把学生的个性扼杀在萌芽状态,无法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音乐潜力的创造能力,所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音乐欣赏和实践过程中,充分的张扬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对音乐作品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还以教学《爱心满天》一课为例,在引导学生感受这首歌中浓浓的爱意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可以接着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扩展鉴赏带有手语歌舞表演的韦唯《爱的奉献》和小虎队的《爱》,让学生觉得带有手语表演更有表现力,然后一起来学习和模仿并理解小虎队的《爱》的歌词中与《爱心满天》歌词中相同的手语动作,例如“天空”“白云”“星星”等是如何用手语来表现的,然后让全班学生根据手语的直译和意译的方式配合表情,用简洁明快的手势动作表达,编排“月儿”“彩虹”“笑容”等手语动作,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行创造性的编排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并在全班面前以富有个性的独特方式边歌边舞,或者合唱,独唱周围加以伴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大家演唱和用手语表演这首歌曲,努力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音乐潜力和才华的机会,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音乐的自信,体现音乐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为将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三、让学生徜徉在音乐世界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音乐具有愉悦人身心的作用,初中学生比起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和人际交往相对增多,正处于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时期,有着情感不稳定,容易情绪冲动的心理特点,面对着比小学时重得多的学习压力,而且虽然有时稚气十足,有时又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追求个人独立,但更多的时候希望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理解。但由于独生子女居多,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人际关系方面也会有很多的困惑,如果让学生之中存在的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郁,不但会影响初中时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在长大成人后也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和人格缺陷。音乐是宣泄不良情绪的很好方式,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艺术的世界中,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发泄心理上不快乐而聚集起来的能量,排遣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而且合唱,重唱和合奏、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音乐表现形式的排演和演出,都需要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进行很好的协调合作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尊重对方,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终身喜爱音乐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之美时产生感情共鸣,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不同个性和音乐潜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和能力,终身享受音乐,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和谐的音乐美伴随学生快乐健康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