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住市区蔡桥新村小区的吴吉清,与自治区同龄。
60年的砥砺奋进、60年的波澜壮阔、60年的沧桑巨变……吴吉清说:“一个甲子年,弹指一挥间。人变老了,社会越来越好了,今后还会更好……”
是啊,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花甲之年,但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来说,恰似冉冉升起的红日,劲头正起。
从“呱呱坠地”到砥砺前行;
从粗放型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吃不饱肚子到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
历史的车轮永续向前,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宁夏亦如此,中卫亦如此。
60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从牙牙学语到花甲之年,吴吉清说,他平凡的人生见证了自治区不平凡的60年,见证了中卫巨变的60年。
“60年恍如昨日,曾经生我养我的土坯房,炕头碰灶头,穷得叮当响的日子,历历在目却又那么久远。”吴吉清说:“年轻人想未来,人老忆往事。我现在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过去生活工作的片段,有苦有涩,有酸有甜,可再看看眼前,看看当今社会,很知足,很幸福!”
1975年,高中毕业的吴吉清被留校当了代课老师,后又当兵,最终成了一名基层人民武装干部。吴吉清说,一直在基层工作,也最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变化——土地承包、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一项项惠民政策,一项项为民实事,带给人民群众不断的喜悦和获得感。
与吴吉清有同感的还有来自上海支宁的老教师龚远群。
今年82岁的龚远群老人已在中卫工作生活了60年,而今年恰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与第二故乡共同奋进60载,龚远群说:“这是巧合,也是缘分。”
1958年,龚远群响应国家号召来宁支教。在宁夏、在中卫生活了60年,早就成了一名中卫人。
“我刚到中卫的时候,中卫只有个土城墙、鼓楼,街道很脏很乱,没有一栋楼。现在中卫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交通方便,城市景观特别好,让人想都想不到。”龚远群说,中卫这几十年的变化太大,生活在这样干净、舒适的城市是一种享受。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60年,中卫由一个小县城升格为一个地级市,人口也由13万增加到如今的110多万。2017年,中卫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78元和9377元……这种发乎内心的满满获得感,不只是吴吉清、龚远群才有,更不只是中卫人民才有,这是宁夏人民的感触,是中国13亿多人的感触。
60年,工业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自治区前进的脚步,中卫工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中卫工业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创业史、一部奋斗史。自治区成立至今,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鼓励下,中卫工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力争先,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可谁曾想到,1958年之前,中卫的经济主体大多为私营小手工业式的作坊。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中卫工业生产开始起步,全县实行全民大办工业,注重投资兴办集体、国营工业企业,先后兴办了国营煤矿、炼油厂、铁矿、炼铁厂等工矿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8万元。其中,县石膏矿1958年建矿,年产1.5万吨石膏粉,是全国六大露天石膏矿之一。此后,县石膏矿根据市场情况,将生产能力扩大到3万吨,实行机械化生产,形成了各种石膏粉系列产品,产品多次获得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在国内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完成起步积累阶段的中卫工业经济,从1979年进入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城乡各种私营、个体或联营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发展迈出重要步伐。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县各级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若要富,大办工业找出路”振兴经济的共识,至1985年基本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能稳定产出市场所需产品的工矿企业27个,先后建成了县饲料公司、红星建材厂、镇罗铁合金厂等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744万元。
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工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进入扩张发展阶段。当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6.18亿元,至2008年突破100亿,2011年突破200亿,2017年完成553.3亿元,是2004年的12倍,建市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8%,工业已然成为全社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开始,中卫在整合自身电力、土地、资源、政策等优势后,采取“前店后厂”模式打造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云计算产业数据基地。同时,抢抓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机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军民融合产业提前谋划,有序推进。中国西部飞艇产业基地、卫星数据接收天线组阵项目已开工建设。“宁夏一号”卫星项目被列为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已完成系统建设方案论证;国家天文台卫星光学观测站、中科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基地、火星探索体验基地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重温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新的使命催人奋进。中卫工业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砥砺奋进,破浪前行,续写中卫工业发展新辉煌。
60年,投资建设让中卫旧貌换新颜
纵观60年中卫投资建设历程,凝聚了全市人民和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
60年来,尤其是2004年撤县设市以来,巨大的投资建设,给中卫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给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治区成立前,中卫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在全县上下艰苦努力奋斗下,各项建设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发展较慢,增长幅度波动较大。自治区成立后,从1958年开始至1979年,中卫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84亿元,年均增长8.3%。特别是1958年,中卫兴建4000千瓦的迎水桥发电厂,开始有电力工业;1972年始建中卫变电站,架设高压线路,至1976年全县川区均通电。1966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决策,沈阳市中捷友谊厂部分车间设备搬迁到中卫,改建为大河机床厂。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拆迁拓宽修通火车站至新鼓楼的北大街……
从1979年至2003年,中卫投资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期。据统计,这期间原中卫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3亿元,是1958年至1978年投资总和的72.9倍,年均增长27.3%,是1958年至1978年期间年均增速的3.3倍。同时,建成宝中铁路,形成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建成黄河公路大桥、包兰铁路复线改造、石嘴山至甘塘铁路电气化改造、迎水桥大型铁路货运编组站等重点项目,凸显出中卫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2004年,撤县设市的中卫,各行各业建设更是进入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4年至2017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1.79亿元,年均增长16.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4年的55.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6.85亿元,是建市初的6.3倍。
数字虽是枯燥乏味的,却最具说服力。60年来,持续不断的投资建设让中卫旧貌换新颜。
——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展到74.2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8%,绿地率为28.57%。
——中卫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自治区卫生城市,“宜居、休閑、生态美”成为中卫亮丽名片。
——90%以上的农村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60%以上的农村户通上自来水。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业态日渐丰富,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旅游景区22个,其中五A级景区1个,四A级景区1个,三A级景区6个,建设各类酒店526家,农家乐269家。
……
如今,中卫已经跃升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60年的沧桑巨变,写满坎坷,也写满喜悦。但砥砺奋进没有休止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相信勤劳勇敢的中卫人民将为中卫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力,再谱辉煌。
(作者单位:《中卫日报》)
责任编辑:李 妍
60年的砥砺奋进、60年的波澜壮阔、60年的沧桑巨变……吴吉清说:“一个甲子年,弹指一挥间。人变老了,社会越来越好了,今后还会更好……”
是啊,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花甲之年,但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来说,恰似冉冉升起的红日,劲头正起。
从“呱呱坠地”到砥砺前行;
从粗放型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吃不饱肚子到脱贫攻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
历史的车轮永续向前,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
宁夏亦如此,中卫亦如此。
60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从牙牙学语到花甲之年,吴吉清说,他平凡的人生见证了自治区不平凡的60年,见证了中卫巨变的60年。
“60年恍如昨日,曾经生我养我的土坯房,炕头碰灶头,穷得叮当响的日子,历历在目却又那么久远。”吴吉清说:“年轻人想未来,人老忆往事。我现在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过去生活工作的片段,有苦有涩,有酸有甜,可再看看眼前,看看当今社会,很知足,很幸福!”
1975年,高中毕业的吴吉清被留校当了代课老师,后又当兵,最终成了一名基层人民武装干部。吴吉清说,一直在基层工作,也最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变化——土地承包、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一项项惠民政策,一项项为民实事,带给人民群众不断的喜悦和获得感。
与吴吉清有同感的还有来自上海支宁的老教师龚远群。
今年82岁的龚远群老人已在中卫工作生活了60年,而今年恰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与第二故乡共同奋进60载,龚远群说:“这是巧合,也是缘分。”
1958年,龚远群响应国家号召来宁支教。在宁夏、在中卫生活了60年,早就成了一名中卫人。
“我刚到中卫的时候,中卫只有个土城墙、鼓楼,街道很脏很乱,没有一栋楼。现在中卫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交通方便,城市景观特别好,让人想都想不到。”龚远群说,中卫这几十年的变化太大,生活在这样干净、舒适的城市是一种享受。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
60年,中卫由一个小县城升格为一个地级市,人口也由13万增加到如今的110多万。2017年,中卫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278元和9377元……这种发乎内心的满满获得感,不只是吴吉清、龚远群才有,更不只是中卫人民才有,这是宁夏人民的感触,是中国13亿多人的感触。
60年,工业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
伴随着自治区前进的脚步,中卫工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
中卫工业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创业史、一部奋斗史。自治区成立至今,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鼓励下,中卫工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力争先,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可谁曾想到,1958年之前,中卫的经济主体大多为私营小手工业式的作坊。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中卫工业生产开始起步,全县实行全民大办工业,注重投资兴办集体、国营工业企业,先后兴办了国营煤矿、炼油厂、铁矿、炼铁厂等工矿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08万元。其中,县石膏矿1958年建矿,年产1.5万吨石膏粉,是全国六大露天石膏矿之一。此后,县石膏矿根据市场情况,将生产能力扩大到3万吨,实行机械化生产,形成了各种石膏粉系列产品,产品多次获得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在国内市场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完成起步积累阶段的中卫工业经济,从1979年进入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城乡各种私营、个体或联营工业蓬勃发展,工业经济发展迈出重要步伐。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县各级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若要富,大办工业找出路”振兴经济的共识,至1985年基本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能稳定产出市场所需产品的工矿企业27个,先后建成了县饲料公司、红星建材厂、镇罗铁合金厂等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744万元。
2004年,中卫撤县设市,工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进入扩张发展阶段。当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6.18亿元,至2008年突破100亿,2011年突破200亿,2017年完成553.3亿元,是2004年的12倍,建市以来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8%,工业已然成为全社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开始,中卫在整合自身电力、土地、资源、政策等优势后,采取“前店后厂”模式打造宁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云计算产业数据基地。同时,抢抓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机遇,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军民融合产业提前谋划,有序推进。中国西部飞艇产业基地、卫星数据接收天线组阵项目已开工建设。“宁夏一号”卫星项目被列为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已完成系统建设方案论证;国家天文台卫星光学观测站、中科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基地、火星探索体验基地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重温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新的使命催人奋进。中卫工业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砥砺奋进,破浪前行,续写中卫工业发展新辉煌。
60年,投资建设让中卫旧貌换新颜
纵观60年中卫投资建设历程,凝聚了全市人民和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
60年来,尤其是2004年撤县设市以来,巨大的投资建设,给中卫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给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治区成立前,中卫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在全县上下艰苦努力奋斗下,各项建设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发展较慢,增长幅度波动较大。自治区成立后,从1958年开始至1979年,中卫共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84亿元,年均增长8.3%。特别是1958年,中卫兴建4000千瓦的迎水桥发电厂,开始有电力工业;1972年始建中卫变电站,架设高压线路,至1976年全县川区均通电。1966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决策,沈阳市中捷友谊厂部分车间设备搬迁到中卫,改建为大河机床厂。1958年包兰铁路通车,拆迁拓宽修通火车站至新鼓楼的北大街……
从1979年至2003年,中卫投资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期。据统计,这期间原中卫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3亿元,是1958年至1978年投资总和的72.9倍,年均增长27.3%,是1958年至1978年期间年均增速的3.3倍。同时,建成宝中铁路,形成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建成黄河公路大桥、包兰铁路复线改造、石嘴山至甘塘铁路电气化改造、迎水桥大型铁路货运编组站等重点项目,凸显出中卫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
2004年,撤县设市的中卫,各行各业建设更是进入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4年至2017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1.79亿元,年均增长16.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4年的55.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6.85亿元,是建市初的6.3倍。
数字虽是枯燥乏味的,却最具说服力。60年来,持续不断的投资建设让中卫旧貌换新颜。
——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展到74.2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98%,绿地率为28.57%。
——中卫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自治区卫生城市,“宜居、休閑、生态美”成为中卫亮丽名片。
——90%以上的农村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60%以上的农村户通上自来水。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业态日渐丰富,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旅游景区22个,其中五A级景区1个,四A级景区1个,三A级景区6个,建设各类酒店526家,农家乐269家。
……
如今,中卫已经跃升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60年的沧桑巨变,写满坎坷,也写满喜悦。但砥砺奋进没有休止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相信勤劳勇敢的中卫人民将为中卫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力,再谱辉煌。
(作者单位:《中卫日报》)
责任编辑: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