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执一”篇说到:“一则治,两则乱。”意思是统一带来安宁,不统一必然混乱。在世界历史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延续五千年的,只有中华民族。究其原因, 融合于血脉的爱统一 、憎分裂的“大一统”民族与文化心理应该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1949年两岸政治分立以来,众多仁人志士怀着报国理想,为国家统一前赴后继,努力奔走——发生在20年前的“汪辜会谈”,就是当时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40余年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其历史象征意义大于现实的政治收获。
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其实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关。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指导下,对台政策才最终实现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也是在和平发展、人心思变的潮流之下,台湾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亦难以为继。最终亲情呼唤压倒了隆隆炮声,商贸往来取代了敌意宣传。因此,尽管谈判之路颇难,但汪辜二老在会议桌前的一握,已属必然。
当年“汪辜会谈”的重要意义在于,两岸能在正视差距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政治智慧和谅解精神,搁置争议、平等协商,成功创造出一个交流的范例,让民间交流先于政治交流活泛起来,并使之机制化。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岸任何一方将政治操弄凌驾于经济、民生之上,双方的交流便会立即遭遇障碍。只有经济和民间社会的融合,才是两岸关系持久有效的黏合剂。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民党也多次呼吁“在中华文化智慧指引下和平解决两岸争议”、“盼两岸在中华文化指引下和平解决争议”等。这些政治信息的传递,说明两党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是有极大共识的。因此,实施超越党派意识的社会文化统一,做到在政治议题上“去敏感化”,才是真正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所在。
放眼历史的长河,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只不过是个插曲。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全民族的意志,谁也阻挡不住。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驶入新世纪加速度的航道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更加强烈。复兴的中华,必定是“富强、民主、文明、统一”的中华,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两岸只有更多的握手,才能告慰汪辜二老,才能实现每个华夏子孙心中的统一梦、中国梦。
自1949年两岸政治分立以来,众多仁人志士怀着报国理想,为国家统一前赴后继,努力奔走——发生在20年前的“汪辜会谈”,就是当时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40余年长期隔断之后的首次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其历史象征意义大于现实的政治收获。
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其实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关。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指导下,对台政策才最终实现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的重大转变。也是在和平发展、人心思变的潮流之下,台湾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亦难以为继。最终亲情呼唤压倒了隆隆炮声,商贸往来取代了敌意宣传。因此,尽管谈判之路颇难,但汪辜二老在会议桌前的一握,已属必然。
当年“汪辜会谈”的重要意义在于,两岸能在正视差距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政治智慧和谅解精神,搁置争议、平等协商,成功创造出一个交流的范例,让民间交流先于政治交流活泛起来,并使之机制化。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两岸任何一方将政治操弄凌驾于经济、民生之上,双方的交流便会立即遭遇障碍。只有经济和民间社会的融合,才是两岸关系持久有效的黏合剂。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民党也多次呼吁“在中华文化智慧指引下和平解决两岸争议”、“盼两岸在中华文化指引下和平解决争议”等。这些政治信息的传递,说明两党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是有极大共识的。因此,实施超越党派意识的社会文化统一,做到在政治议题上“去敏感化”,才是真正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所在。
放眼历史的长河,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只不过是个插曲。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全民族的意志,谁也阻挡不住。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驶入新世纪加速度的航道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更加强烈。复兴的中华,必定是“富强、民主、文明、统一”的中华,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两岸只有更多的握手,才能告慰汪辜二老,才能实现每个华夏子孙心中的统一梦、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