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神木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原本跟所有高中一样,“拼着时间 题海战术”迎接一届又一届的高考,老师累,学生累,但是成绩仍不突出,高考成绩也没有明显突破;在2012年3月份,我校部分教師去山东省昌乐二中考察学习了“271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归纳出了“352教学模式”。如何将这样的“352”高效课堂达到真正高效的目的,是我们思考和尝试的方向。
一、“352”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1)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30%(约12分钟) 学生预习检测;50%(约20分钟)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展示;20%(约8分钟) 老师的点评、讲授。
(2)学习内容方面:30%基础知识——自主学习;50%中等知识——合作探究;20%难点知识——老师指导。
(3)学生学习方面:30%学生(优秀)引领学习;50%的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掌握知识;20%的学生在其余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知识。
“352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最大的改变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讨并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质疑……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在提炼抽象概念时、在总结时出现。
二、“352教学模式”初步尝试
我在高一做了初步尝试,将学生按6~7人小组分成了8~9组,每组由1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还包括3~4位能力中等的学生和1~2位能力较弱的学生,这也初步形成了“352”的一层含义——小组成员的分布。学生乐于这样的形式,优生有了当小老师的机会,能力强一些的中等生向优生靠拢,争取当小老师的机会,能力弱一些的中等生也能寻求到知音,一起学习。这样一来,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开始日益激烈起来,但渐渐地也发现了小组形式带来的问题:小组的发言有时只代表着组长个人的想法,由于其他组员各方面能力弱于组长,有时会自卑地不敢表达想法,便将自己提问、回答、思考的权利都“赋予”了组长,课堂渐渐成为组长们的“一言堂”。
课前预习,是“352”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问环节放到课前,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并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高效课堂。
开始我将这样的方式照搬给了学生,尽管给学生做了自学指导,但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对于这些几乎没有预习、思考习惯的学生来说,效果还是不太好的,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就照着课本、资料抄袭。我反思:“自主学习、提问”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要求他们自学枯燥的书本知识并提出问题,这些抽象的思维方式很明显不适合他们,因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得到期望的高效,还可能会给学生罩上一层阴影,害怕学习,适得其反。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思考如何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慢慢引导、慢慢适应、慢慢习惯。比如说采用预习提纲帮助学生预习,除了列出新知识的重难点外,还要帮助学生一起梳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知识。在这样学以致用并充满疑问和困惑的课前预习中,渐渐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高了,他们也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但提出的问题很浅层次,所以预习提纲要更细化,可尝试加入直观的实物操作、形象或搞笑的图片、典型的题型,也可有些难度的提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总之,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既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又具有实用性的预习方案来。
课堂中的交流展示没有那么顺利,学生还不习惯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因此,在课堂上要想办法让每位组员都有展示、锻炼的机会,避免“组长们的一言堂”。教师还需要在日后不断地培养、鼓励学生的问与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有意识地把一些简单问题、易于展示的问题安排给能力较弱、自卑不敢说的同学来回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其积极主动、全体参与的意识。
三、“352教学模式”初步尝试的体会
我觉得,“352教学模式”的效果不错。在课堂环节安排上,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习惯,以及学生观察新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积极思考的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教师的不教”。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探究适用的方法,慢慢地渗透,逐步地完善。
高效课堂还在继续尝试中,学生能力也在不断关注和培养中,希望广大同仁群策群力,结合学生实际探究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中学)
一、“352”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1)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30%(约12分钟) 学生预习检测;50%(约20分钟)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展示;20%(约8分钟) 老师的点评、讲授。
(2)学习内容方面:30%基础知识——自主学习;50%中等知识——合作探究;20%难点知识——老师指导。
(3)学生学习方面:30%学生(优秀)引领学习;50%的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掌握知识;20%的学生在其余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知识。
“352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最大的改变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讨并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质疑……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在提炼抽象概念时、在总结时出现。
二、“352教学模式”初步尝试
我在高一做了初步尝试,将学生按6~7人小组分成了8~9组,每组由1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还包括3~4位能力中等的学生和1~2位能力较弱的学生,这也初步形成了“352”的一层含义——小组成员的分布。学生乐于这样的形式,优生有了当小老师的机会,能力强一些的中等生向优生靠拢,争取当小老师的机会,能力弱一些的中等生也能寻求到知音,一起学习。这样一来,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开始日益激烈起来,但渐渐地也发现了小组形式带来的问题:小组的发言有时只代表着组长个人的想法,由于其他组员各方面能力弱于组长,有时会自卑地不敢表达想法,便将自己提问、回答、思考的权利都“赋予”了组长,课堂渐渐成为组长们的“一言堂”。
课前预习,是“352”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问环节放到课前,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并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有助于学生更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高效课堂。
开始我将这样的方式照搬给了学生,尽管给学生做了自学指导,但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对于这些几乎没有预习、思考习惯的学生来说,效果还是不太好的,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就照着课本、资料抄袭。我反思:“自主学习、提问”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要求他们自学枯燥的书本知识并提出问题,这些抽象的思维方式很明显不适合他们,因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得到期望的高效,还可能会给学生罩上一层阴影,害怕学习,适得其反。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而应思考如何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慢慢引导、慢慢适应、慢慢习惯。比如说采用预习提纲帮助学生预习,除了列出新知识的重难点外,还要帮助学生一起梳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知识。在这样学以致用并充满疑问和困惑的课前预习中,渐渐地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参与率高了,他们也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但提出的问题很浅层次,所以预习提纲要更细化,可尝试加入直观的实物操作、形象或搞笑的图片、典型的题型,也可有些难度的提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总之,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既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又具有实用性的预习方案来。
课堂中的交流展示没有那么顺利,学生还不习惯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因此,在课堂上要想办法让每位组员都有展示、锻炼的机会,避免“组长们的一言堂”。教师还需要在日后不断地培养、鼓励学生的问与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与思考,有意识地把一些简单问题、易于展示的问题安排给能力较弱、自卑不敢说的同学来回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其积极主动、全体参与的意识。
三、“352教学模式”初步尝试的体会
我觉得,“352教学模式”的效果不错。在课堂环节安排上,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提问习惯,以及学生观察新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积极思考的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师的教是为了教师的不教”。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探究适用的方法,慢慢地渗透,逐步地完善。
高效课堂还在继续尝试中,学生能力也在不断关注和培养中,希望广大同仁群策群力,结合学生实际探究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