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6日,忠县举行了首届“柑橘大王”称号授予仪式,来自新立镇文笔村四组的果农黄万烈,以种植规模大、果实品质好、单产量高获得“柑橘大王”称号。如今在忠县, 10万果农与龙头企业在增收致富的产业链上跳起了“和谐之舞”。
舞伴:“定心丸”让农民动了心
黄万烈从未想过自己能当上“柑橘大王”。甚至,从农民到果农身份的转变,他当初都极不情愿。
“不种庄稼栽柑橘树,至少三年颗粒无收,全家人吃啥子?”2001年,当政府动员发展施格兰柑橘产业时,他也和许多农民一样,施工队伍在水田里开沟放水,他就去堵水;在地里挖定植穴,他偏要去回填泥土。
农民真的不想发家致富吗?忠县的农民种过无核橘、栽过黄金梨、发展过银杏,可样样都是发展有人来,技术无人问;只见树上长果子,不见兜里进票子。在龙头企业、村组干部、农民代表一起召开的“诸葛亮会”上,大家摸清了农民心里的“疙瘩”:我们“整”土产都没找到钱,跟着“洋人”种柑橘,“洋技术”难学,“洋人”跑了更难找!
把准了脉,当时的美国施格兰公司决定,设立柑橘技术推广部,把柑橘示范果园的管理技术通过自己的技术人员传授给果农;中方公司三峡建设集团则与果农及时签订柑橘收购合同。果树还没挂果,投资1亿多元的果汁加工厂就提前建好了。
吃上了技术和销售两颗“定心丸”,10万农民在四五年间摇身一变成了果农。截至2006年,忠县发展施格兰柑橘基地果园近10万亩,定植柑橘树近300万株。
舞步:“牵了手”并不一定好走
将近80岁的忠州镇磨盘村村民江定生老两口,照管着全家的10多亩柑橘树,儿女都外出打工去了。2004年,江定生有一次施肥超量,烧死了10多株柑橘树,后来又因视力不好,错把除草剂当做杀虫药,又毁了将近20株树。老人原以为柑橘树就和以前种的果树一样,种上就可以等着摘果子,没想到“洋柑橘”这么折腾人。
果园管理的劳力和技术跟不上是个问题,农民履行订单的意识差却是更大的问题。
涂井乡友谊村1600多亩柑橘全是夏橙品种,2004年,果园初次挂果投产时,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6元,而加工果合同收购价只有每公斤0.75元左右,看到价格如此悬殊,许多果农就“忘记”了当初签订的购销合同,将本应在2005年5月上市的柑橘,提前在当年12月份就卖给了外地客商。与此同时,信息不灵的石宝镇果农却捏着手头的合同给政府捎信:都快过年了,还不来收购柑橘,我们就挑到你政府来!
市场行情看好,就找市场;行情不好,就找“龙头”,果农倒是“游刃有余”,可龙头企业却拿着一纸订单有苦难言,追究?法不责众啊。
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合同履约率不高,一时成为施格兰项目发展的新的制约瓶颈,“洋经验”水土不服,项目一度陷于低迷。“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究竟该怎样运行?忠县果业局局长吴雪梅说,龙头企业与果农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龙头企业要把基地果园视为自己的“第一车间”,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技术上提供服务,收购价格上更要公平合理;果农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增进诚信度,双方树立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
舞技:亦步亦趋愈和谐
去年11月4日,美国博富文柑橘公司投资注册的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橙汁加工厂在忠县黄金镇开工建设,原美国施格兰公司主席、80岁高龄的博富文老先生携3000万美元与忠县再续前缘。
入股接手施格兰项目的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和三峡建设集团对16个乡镇的基地果园进行了划分,各自取得了相应的管护权和收购权,这无疑弥补了果农在果园经营上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不足,“公司 基地 农户”产业化运作的舞蹈在经过了初期的磨合后开始进入新境界。
涂井乡友谊果园在三峡建设集团支持下,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柑橘协会,专门负责技术指导、管理监督、市场拓展。在果树投产前,龙头企业三峡建设集团垫支化肥、农药资金,并派驻技术员指导柑橘协会进行果园经营管理,果树投产后,这些投入再逐渐在果子销售款中扣除,有效地缓解了柑橘树投产前果农不投入、难投入、投入少的困难。尔后,全县建立起7个柑橘果农协会及9个分会。
“施格兰柑橘基地果园发展达到了规模化,但在经营主体上,如果还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就难以集约化。”新立镇党委书记李彬告诉笔者,“发展种植大户、引入租赁公司和组建农民股份公司就成了必然选择,这能够提高农民产业化组织程度,增强履约能力,也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使利益分配格局构建得更加合理。”
2006年,新立镇率先鼓励引导果农流转自己的果树和土地,引进重庆名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全镇4000多亩柑橘园,实施租赁经营。
“现在我一分钱也不投了,不担心价格,也用不着学技术,每年还按时收取3000多元租金。”果农吴友文家8亩多果园承包出去后,儿子儿媳出门打工去了,老两口就在名禾公司打工,每月能挣上500多元零用钱。吴友文说,他们是真正做到了 “一份土地,两份收入,既当‘地主’,又当帮工”。
华福村还成立了由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果树拥有权作价入股联合组建、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重庆市伟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00多户果农摇身一变成了股东。
就这样,龙头企业有了稳定、充足的原料供给来源,农户农产品有了可靠的投放市场。在忠县施格兰柑橘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与果农之间建立起了愈发坚固的互利合作共赢关系,形成了良性运行的农业产业链,跳起了“和谐之舞”,有效保证了农民增收致富。
·专家观点·
牛若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市场导向”与“非市场安排”相结合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龙头”企业和加盟农户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特殊的联合合作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市场交换关系,更有内部化的“非市场安排”运作关系。
“龙头”企业与加盟农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是营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在经营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加盟农户作为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初级产品(原料)生产者而发挥基础作用。在规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采用“市场导向+非市场安排”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部分市场关系内部化,可以克服一般市场运行的盲目性,共同规避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整体经营效益,可使各参与主体合理分享经营盈余。
舞伴:“定心丸”让农民动了心
黄万烈从未想过自己能当上“柑橘大王”。甚至,从农民到果农身份的转变,他当初都极不情愿。
“不种庄稼栽柑橘树,至少三年颗粒无收,全家人吃啥子?”2001年,当政府动员发展施格兰柑橘产业时,他也和许多农民一样,施工队伍在水田里开沟放水,他就去堵水;在地里挖定植穴,他偏要去回填泥土。
农民真的不想发家致富吗?忠县的农民种过无核橘、栽过黄金梨、发展过银杏,可样样都是发展有人来,技术无人问;只见树上长果子,不见兜里进票子。在龙头企业、村组干部、农民代表一起召开的“诸葛亮会”上,大家摸清了农民心里的“疙瘩”:我们“整”土产都没找到钱,跟着“洋人”种柑橘,“洋技术”难学,“洋人”跑了更难找!
把准了脉,当时的美国施格兰公司决定,设立柑橘技术推广部,把柑橘示范果园的管理技术通过自己的技术人员传授给果农;中方公司三峡建设集团则与果农及时签订柑橘收购合同。果树还没挂果,投资1亿多元的果汁加工厂就提前建好了。
吃上了技术和销售两颗“定心丸”,10万农民在四五年间摇身一变成了果农。截至2006年,忠县发展施格兰柑橘基地果园近10万亩,定植柑橘树近300万株。
舞步:“牵了手”并不一定好走
将近80岁的忠州镇磨盘村村民江定生老两口,照管着全家的10多亩柑橘树,儿女都外出打工去了。2004年,江定生有一次施肥超量,烧死了10多株柑橘树,后来又因视力不好,错把除草剂当做杀虫药,又毁了将近20株树。老人原以为柑橘树就和以前种的果树一样,种上就可以等着摘果子,没想到“洋柑橘”这么折腾人。
果园管理的劳力和技术跟不上是个问题,农民履行订单的意识差却是更大的问题。
涂井乡友谊村1600多亩柑橘全是夏橙品种,2004年,果园初次挂果投产时,市场价格为每公斤1.6元,而加工果合同收购价只有每公斤0.75元左右,看到价格如此悬殊,许多果农就“忘记”了当初签订的购销合同,将本应在2005年5月上市的柑橘,提前在当年12月份就卖给了外地客商。与此同时,信息不灵的石宝镇果农却捏着手头的合同给政府捎信:都快过年了,还不来收购柑橘,我们就挑到你政府来!
市场行情看好,就找市场;行情不好,就找“龙头”,果农倒是“游刃有余”,可龙头企业却拿着一纸订单有苦难言,追究?法不责众啊。
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合同履约率不高,一时成为施格兰项目发展的新的制约瓶颈,“洋经验”水土不服,项目一度陷于低迷。“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究竟该怎样运行?忠县果业局局长吴雪梅说,龙头企业与果农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龙头企业要把基地果园视为自己的“第一车间”,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技术上提供服务,收购价格上更要公平合理;果农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增进诚信度,双方树立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
舞技:亦步亦趋愈和谐
去年11月4日,美国博富文柑橘公司投资注册的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橙汁加工厂在忠县黄金镇开工建设,原美国施格兰公司主席、80岁高龄的博富文老先生携3000万美元与忠县再续前缘。
入股接手施格兰项目的重庆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和三峡建设集团对16个乡镇的基地果园进行了划分,各自取得了相应的管护权和收购权,这无疑弥补了果农在果园经营上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不足,“公司 基地 农户”产业化运作的舞蹈在经过了初期的磨合后开始进入新境界。
涂井乡友谊果园在三峡建设集团支持下,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柑橘协会,专门负责技术指导、管理监督、市场拓展。在果树投产前,龙头企业三峡建设集团垫支化肥、农药资金,并派驻技术员指导柑橘协会进行果园经营管理,果树投产后,这些投入再逐渐在果子销售款中扣除,有效地缓解了柑橘树投产前果农不投入、难投入、投入少的困难。尔后,全县建立起7个柑橘果农协会及9个分会。
“施格兰柑橘基地果园发展达到了规模化,但在经营主体上,如果还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就难以集约化。”新立镇党委书记李彬告诉笔者,“发展种植大户、引入租赁公司和组建农民股份公司就成了必然选择,这能够提高农民产业化组织程度,增强履约能力,也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使利益分配格局构建得更加合理。”
2006年,新立镇率先鼓励引导果农流转自己的果树和土地,引进重庆名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全镇4000多亩柑橘园,实施租赁经营。
“现在我一分钱也不投了,不担心价格,也用不着学技术,每年还按时收取3000多元租金。”果农吴友文家8亩多果园承包出去后,儿子儿媳出门打工去了,老两口就在名禾公司打工,每月能挣上500多元零用钱。吴友文说,他们是真正做到了 “一份土地,两份收入,既当‘地主’,又当帮工”。
华福村还成立了由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或果树拥有权作价入股联合组建、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重庆市伟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00多户果农摇身一变成了股东。
就这样,龙头企业有了稳定、充足的原料供给来源,农户农产品有了可靠的投放市场。在忠县施格兰柑橘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与果农之间建立起了愈发坚固的互利合作共赢关系,形成了良性运行的农业产业链,跳起了“和谐之舞”,有效保证了农民增收致富。
·专家观点·
牛若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市场导向”与“非市场安排”相结合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龙头”企业和加盟农户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特殊的联合合作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市场交换关系,更有内部化的“非市场安排”运作关系。
“龙头”企业与加盟农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是营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在经营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加盟农户作为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初级产品(原料)生产者而发挥基础作用。在规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采用“市场导向+非市场安排”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将部分市场关系内部化,可以克服一般市场运行的盲目性,共同规避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整体经营效益,可使各参与主体合理分享经营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