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紹了贵州理工学院电路原理课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引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慕课资源,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针对性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解决了系列教学问题,在师生两个层面取得良好改革成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全国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围绕优质慕课资源进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走出了一条协同发展的共赢之道。
关键词:慕课资源;混合式教学改革;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一、西部地方高校主要教学问题
在贵州理工学院这样一所二本院校,电路原理课程在教学中,面临下面主要问题:
(1)教与学之间存在能力鸿沟。二本院校学生鲜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即使教师讲解非常清晰,教学进度也尽可能放慢了,学生仍然普遍存在听不懂课的现象,学习体验差。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能力不够,这种教与学之间存在的能力鸿沟,导致部分学生从听不懂课发展至不听课,甚至放弃学习,造成教学质量日益下滑。
(2)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精准性。教师对学生情况关注、了解不够,教学设计及实施缺乏针对性及精准性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因素之一。
(3)学生参与度不够。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效低。
二、引入慕课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
为解决上述问题,贵州理工学院引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慕课资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基本理念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下面以“电路原理”课程中戴维南定理知识点为例,展示如何基于慕课资源重塑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跨越能力鸿沟,解决上述教学问题。
(1)在课前,根据知识点掌握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情况,设计导学材料。教师团队在课前关注学生基本情况,尤其关注学生能力不足情况及能力提升需求,进行课前导学设计。导学材料基本题型有填空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等,首先以填空题形式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把核心知识要素挖掘出来;再以简答题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各类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分析计算题、案例题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总之,在课前环节,通过引入碎片化的慕课视频,使得学生拥有了足够自由、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加之教师针对性的导学材料,在预习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跨越能力鸿沟,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体验。吸引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投入时间和精力,促使高参与度的自主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
2.在课堂上,教师设计针对性更强的讨论题,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知识点讨论、习题求解、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实现知识内化;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系列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秀一秀”,满足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维护集体荣誉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改变学习习惯,积极做好课前预习,实现课前、课堂环节的良性循环。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改革直面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通过引入慕课资源,重塑教学环节,建设配套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路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训练。
三、教学成效及其推广应用
贵州理工学院“电路原理”课程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于2014年8月正式实施,其中2013、2014级为试点模式。对于试点班级的选择,改革初期,教学团队即确定:对普通高校而言,只有在普通平行班中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其推广应用才更富有价值,故试点班级均为普通平行班,学生未经过任何选拔和测试。
基于教学改革的良好成效,自2015级起,贵州理工学院“电路原理”课程全部采用新模式授课,全部任课教师进入教学改革团队,称为首届推广模式。
自教学改革实施起始,教学团队就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SPOC平台学生数据采集分析、学生个人访谈、课堂学习反馈等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分析教学改革成效,结果均反映改革成效令人惊喜。
1.学生层面
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各方面发生极大变化,能力提升明显。
2013—2015级连续三届参与学生的不记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课堂情况、能力提升情况各方面均呈良好态势。
(1)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显示:课前坚持预习的学生比率由2013级的37%提高到2014级的85%,在2015级首届推广模式下,该项比率仍达到68%。
SPOC平台实时采集2014级学生第七周学生学习数据(选择该周数据进行分析的原因是:之前五到六周为学生实习期,之后第八周为国庆长假)显示:尽管该周处于两个较长课程停课阶段之间,学生情绪、行为上均处于较为懈怠状态,但由数据曲线可看出,该周学生学习参与度极高,采集当天参与学习人数为92.16%,数据曲线在一周内几乎为平行线,每天参与学习人数比率均超过90%。这和以前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外学习时间几乎为零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的目标在逐渐
实现。
(2)课堂情况。我们节选了学生课堂兴趣度及教学模式选择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2013级有68%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兴趣大幅提升;2014级学生该项比例提升至92%;在2015级首届推广模式下,该项比例为73%,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质量明显提高。
在教学模式选择问题上,2013、2014级选择新模式的比例分别为79%、89%,在2015级首届推广模式下,因参与班级增多,且教学团队增加无新模式执教经验的任课教师等原因,选择率下降为61%,但仍然超过50%,这意味着学生对新模式的高度认可。 (3)学生能力提升情况。在不记名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学生能力提升情况选项,学生可对自己的知识点挖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竞争意识进行自我能力提升打分,0分为无提高,10分为最大程度提高。
问卷结果显示,2013—2015级三届学生均认为新模式下能力提升明显,在2015首届推广模式下,该项统计结果是历届学生调查问卷中评分最差的,学生对各项能力自我打分情况如下:除语言表达能力项有68%学生自我打分为4~5分或更好分数外,在其他各项能力上,均有超过70%学生给自我打分在4到5分或更好分数。上述数据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各项能力提升明显,证明了教学改革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训练的改革目标在逐步实现。
(4)期末同卷成绩比较。对2013、2014级试点班和平行班学生进行期末同卷成绩比较(2015级开始推广模式,无比较班级,故无对比数据),结果如下:两级试点班较平行班平均分均提升8分;及格率2013级提升15%,2014级提升16%;优良率(>80分比率)2013级提升6%,2014级提升8%;差生率(<40分)2013级下降13%,2014级下降12%。由各项指标可看出,试点班成绩明显好于传统班,尤其是及格率和差生率两项指标明显好转。
(5)学生工程能力提升。学生实际工程能力显著提升。仅2017年,参与教学改革班级学生在系列学科竞赛中,就取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25个。其中一组学生在第十二届“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国家二等奖,实现了贵州省全国奖零的突破,还有一组学生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为贵州省本科组唯一获国家奖的参赛队伍。
2.教师层面
(1)思想意识发生质的转变。教学团队深刻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核心内涵,意识到教学的关键点应当从“研究怎么教转变为研究学生怎么学”,通过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
(2)通过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东西交融,教师快速成长。教师的教学目标确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课堂驾驭能力、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系列教学能力提升迅速。
教学团队在2017年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优秀项目奖、贵州理工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在校级教学竞赛中,团队教师获奖覆盖面为100%;在承担各级教改课题方面,团队教师主持覆盖面为100%;教学团队中产生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校級优秀教师2名,并且培养出贵州理工学院首届教学名师。
(3)富有成效的教学过程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及能力,得到学生极大认可,教师地位明显提升,收获前所未有的职业成就感,教与学进入良性循环。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教学改革,解决了我校“电路原理”课程的系列教学问题,有效改善了教学面貌、提升了教学成效及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教师两个层面的共同成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3.成果推广应用
(1)示范引领校内教学改革。在校内教学改革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在课程改革基础上形成“贵州理工学院翻转课堂实施标准”。先后有10余门课程借鉴该模式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参与教师达130余人次,有效促进校内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
(2)在国内高校的示范引领效果。先后有青海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温州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前来观摩学习,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得到同行的极高评价和极大肯定。部分高校借鉴我校教学模式,共享我校系列原创教学资源,建设自身教学资源,显著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温州大学在2017年入选浙江省首届翻转课堂优秀案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
四、优质慕课资源在大学校园的落地
信息技术时代,信息获取变得极为便利,优质慕课资源为什么不仅能在网络上吸引众多学习者,还能在不同大学校园里得到如此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呢?除了其本身蕴含名校、名课、名师的多年沉淀以外,其原因可总结如下。
1.慕课的客观属性
慕课是应社会学习者学习需求产生的,具有下述客观属性:
(1)具有适用对象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用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受众广博。将其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可满足高校学子的学习需求,还可为广大学子今后转向社会学习者打开一道学习之门。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经过教改实践的学生,在今后新知识学习时首选慕课的占比为90%以上,慕课的长远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2)碎片化特点非常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学资源重组、按需定制。
(3)网络化资源特点符合当前高校学子使用习惯。
(4)共享化特点使得各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可组成相对完善的教学团队,围绕优质慕课资源进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走一条协同发展的共赢之道。
在改革前期,我们的教学团队已合作完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专著,2015年8月出版,至今已销售1.5万余本,第二版于2017年8月已正式出版。青海大学完成的部分慕课实验视频,已经整合到清华大学开设的“电路原理”慕课中,在学堂在线平台运行了2期。贵州理工学院完成的“电路原理导学”教学资源,已于2017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落地学校的老师可结合本地学校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1)不同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在SPOC平台上利用慕课资源定制教学内容,满足其个性化教学需求。我们在教学进程中,根据教学思路,对SPOC平台上的慕课资源,后调了部分知识点,删除了没有教学要求的知识点,并且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补充了部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课程。
(2)基于OBE思想(outcome-based education
成果导向教育)梳理各自的教育教学难点,借助丰富多样的翻转课堂形式重塑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教学问题。通过引入慕课资源配合针对性导学材料,努力消除教与学之间的能力鸿沟,解决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问题;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精准性,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将慕课资源及翻转课堂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工程能力不足的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慕课和翻转课堂改变学生实践环节的参与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如何在实验前巩固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等,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工程能力。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研究基金(全通教育)2016年一般课题资助“基于信息技术的二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6YB180);2016年贵州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黔教本2016112107);贵州省“双一流”课程“电路原
理”阶段性成果]
[特约编辑:张秀芹]
关键词:慕课资源;混合式教学改革;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一、西部地方高校主要教学问题
在贵州理工学院这样一所二本院校,电路原理课程在教学中,面临下面主要问题:
(1)教与学之间存在能力鸿沟。二本院校学生鲜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即使教师讲解非常清晰,教学进度也尽可能放慢了,学生仍然普遍存在听不懂课的现象,学习体验差。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能力不够,这种教与学之间存在的能力鸿沟,导致部分学生从听不懂课发展至不听课,甚至放弃学习,造成教学质量日益下滑。
(2)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精准性。教师对学生情况关注、了解不够,教学设计及实施缺乏针对性及精准性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下滑的因素之一。
(3)学生参与度不够。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效低。
二、引入慕课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
为解决上述问题,贵州理工学院引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慕课资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基本理念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下面以“电路原理”课程中戴维南定理知识点为例,展示如何基于慕课资源重塑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高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跨越能力鸿沟,解决上述教学问题。
(1)在课前,根据知识点掌握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情况,设计导学材料。教师团队在课前关注学生基本情况,尤其关注学生能力不足情况及能力提升需求,进行课前导学设计。导学材料基本题型有填空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等,首先以填空题形式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把核心知识要素挖掘出来;再以简答题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各类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分析计算题、案例题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总之,在课前环节,通过引入碎片化的慕课视频,使得学生拥有了足够自由、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加之教师针对性的导学材料,在预习过程中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跨越能力鸿沟,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体验。吸引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投入时间和精力,促使高参与度的自主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
2.在课堂上,教师设计针对性更强的讨论题,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知识点讨论、习题求解、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实现知识内化;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系列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秀一秀”,满足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维护集体荣誉的需求,从而促使学生改变学习习惯,积极做好课前预习,实现课前、课堂环节的良性循环。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改革直面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通过引入慕课资源,重塑教学环节,建设配套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路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训练。
三、教学成效及其推广应用
贵州理工学院“电路原理”课程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于2014年8月正式实施,其中2013、2014级为试点模式。对于试点班级的选择,改革初期,教学团队即确定:对普通高校而言,只有在普通平行班中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其推广应用才更富有价值,故试点班级均为普通平行班,学生未经过任何选拔和测试。
基于教学改革的良好成效,自2015级起,贵州理工学院“电路原理”课程全部采用新模式授课,全部任课教师进入教学改革团队,称为首届推广模式。
自教学改革实施起始,教学团队就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SPOC平台学生数据采集分析、学生个人访谈、课堂学习反馈等多角度、多途径了解分析教学改革成效,结果均反映改革成效令人惊喜。
1.学生层面
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各方面发生极大变化,能力提升明显。
2013—2015级连续三届参与学生的不记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课外学习情况、课堂情况、能力提升情况各方面均呈良好态势。
(1)课前预习情况。调查问卷显示:课前坚持预习的学生比率由2013级的37%提高到2014级的85%,在2015级首届推广模式下,该项比率仍达到68%。
SPOC平台实时采集2014级学生第七周学生学习数据(选择该周数据进行分析的原因是:之前五到六周为学生实习期,之后第八周为国庆长假)显示:尽管该周处于两个较长课程停课阶段之间,学生情绪、行为上均处于较为懈怠状态,但由数据曲线可看出,该周学生学习参与度极高,采集当天参与学习人数为92.16%,数据曲线在一周内几乎为平行线,每天参与学习人数比率均超过90%。这和以前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堂外学习时间几乎为零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的目标在逐渐
实现。
(2)课堂情况。我们节选了学生课堂兴趣度及教学模式选择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2013级有68%学生认为课堂学习兴趣大幅提升;2014级学生该项比例提升至92%;在2015级首届推广模式下,该项比例为73%,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质量明显提高。
在教学模式选择问题上,2013、2014级选择新模式的比例分别为79%、89%,在2015级首届推广模式下,因参与班级增多,且教学团队增加无新模式执教经验的任课教师等原因,选择率下降为61%,但仍然超过50%,这意味着学生对新模式的高度认可。 (3)学生能力提升情况。在不记名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学生能力提升情况选项,学生可对自己的知识点挖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竞争意识进行自我能力提升打分,0分为无提高,10分为最大程度提高。
问卷结果显示,2013—2015级三届学生均认为新模式下能力提升明显,在2015首届推广模式下,该项统计结果是历届学生调查问卷中评分最差的,学生对各项能力自我打分情况如下:除语言表达能力项有68%学生自我打分为4~5分或更好分数外,在其他各项能力上,均有超过70%学生给自我打分在4到5分或更好分数。上述数据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各项能力提升明显,证明了教学改革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训练的改革目标在逐步实现。
(4)期末同卷成绩比较。对2013、2014级试点班和平行班学生进行期末同卷成绩比较(2015级开始推广模式,无比较班级,故无对比数据),结果如下:两级试点班较平行班平均分均提升8分;及格率2013级提升15%,2014级提升16%;优良率(>80分比率)2013级提升6%,2014级提升8%;差生率(<40分)2013级下降13%,2014级下降12%。由各项指标可看出,试点班成绩明显好于传统班,尤其是及格率和差生率两项指标明显好转。
(5)学生工程能力提升。学生实际工程能力显著提升。仅2017年,参与教学改革班级学生在系列学科竞赛中,就取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25个。其中一组学生在第十二届“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国家二等奖,实现了贵州省全国奖零的突破,还有一组学生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为贵州省本科组唯一获国家奖的参赛队伍。
2.教师层面
(1)思想意识发生质的转变。教学团队深刻理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核心内涵,意识到教学的关键点应当从“研究怎么教转变为研究学生怎么学”,通过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成效。
(2)通过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东西交融,教师快速成长。教师的教学目标确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课堂驾驭能力、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系列教学能力提升迅速。
教学团队在2017年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优秀项目奖、贵州理工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在校级教学竞赛中,团队教师获奖覆盖面为100%;在承担各级教改课题方面,团队教师主持覆盖面为100%;教学团队中产生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校級优秀教师2名,并且培养出贵州理工学院首届教学名师。
(3)富有成效的教学过程切实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及能力,得到学生极大认可,教师地位明显提升,收获前所未有的职业成就感,教与学进入良性循环。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教学改革,解决了我校“电路原理”课程的系列教学问题,有效改善了教学面貌、提升了教学成效及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教师两个层面的共同成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3.成果推广应用
(1)示范引领校内教学改革。在校内教学改革中起引领示范作用,在课程改革基础上形成“贵州理工学院翻转课堂实施标准”。先后有10余门课程借鉴该模式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参与教师达130余人次,有效促进校内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
(2)在国内高校的示范引领效果。先后有青海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工业学院、温州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前来观摩学习,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得到同行的极高评价和极大肯定。部分高校借鉴我校教学模式,共享我校系列原创教学资源,建设自身教学资源,显著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例如,温州大学在2017年入选浙江省首届翻转课堂优秀案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
四、优质慕课资源在大学校园的落地
信息技术时代,信息获取变得极为便利,优质慕课资源为什么不仅能在网络上吸引众多学习者,还能在不同大学校园里得到如此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呢?除了其本身蕴含名校、名课、名师的多年沉淀以外,其原因可总结如下。
1.慕课的客观属性
慕课是应社会学习者学习需求产生的,具有下述客观属性:
(1)具有适用对象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用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受众广博。将其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可满足高校学子的学习需求,还可为广大学子今后转向社会学习者打开一道学习之门。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经过教改实践的学生,在今后新知识学习时首选慕课的占比为90%以上,慕课的长远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2)碎片化特点非常便于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学资源重组、按需定制。
(3)网络化资源特点符合当前高校学子使用习惯。
(4)共享化特点使得各不同层次高校教师可组成相对完善的教学团队,围绕优质慕课资源进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走一条协同发展的共赢之道。
在改革前期,我们的教学团队已合作完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专著,2015年8月出版,至今已销售1.5万余本,第二版于2017年8月已正式出版。青海大学完成的部分慕课实验视频,已经整合到清华大学开设的“电路原理”慕课中,在学堂在线平台运行了2期。贵州理工学院完成的“电路原理导学”教学资源,已于2017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2.落地学校的老师可结合本地学校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1)不同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在SPOC平台上利用慕课资源定制教学内容,满足其个性化教学需求。我们在教学进程中,根据教学思路,对SPOC平台上的慕课资源,后调了部分知识点,删除了没有教学要求的知识点,并且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补充了部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课程。
(2)基于OBE思想(outcome-based education
成果导向教育)梳理各自的教育教学难点,借助丰富多样的翻转课堂形式重塑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其教学问题。通过引入慕课资源配合针对性导学材料,努力消除教与学之间的能力鸿沟,解决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问题;通过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精准性,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将慕课资源及翻转课堂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解决学生工程能力不足的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慕课和翻转课堂改变学生实践环节的参与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如何在实验前巩固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等,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工程能力。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研究基金(全通教育)2016年一般课题资助“基于信息技术的二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6YB180);2016年贵州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黔教本2016112107);贵州省“双一流”课程“电路原
理”阶段性成果]
[特约编辑:张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