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造思维;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各说出自已的设想。当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尽量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从而就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造思维;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各说出自已的设想。当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柱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柱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3倍。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柱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尽量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从而就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