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拼单名媛”忽然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名媛”这个原本甚是光鲜亮丽的词一下子跌落谷底,披上了一件可笑的外衣。
《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名为《名媛变形记》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揭开了那些每天在微博、小红书上展示上流社会高端华丽生活的职业名媛摆拍师们背后的真相。这群“明明看起来那么有钱,实际上却这么寒酸”的“名媛”们吸引了许多看客。按照文章的描述,这些所谓的“名媛”,花不多的钱,便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打造显贵人设:如何出入高级场所,了解掌握西餐的餐桌礼仪、品鉴贡酒、艺术鉴赏……人们惊呼,原来,那些举手投足间散发出“高贵”与“格调”的“名媛”是如此“量产”的。她们渴望通过各种包装,摇身一变,成为社交圈里光鲜亮丽的“名媛”。
人们的热议揭开了“装富”产业链的门帘。打开某电商平台,输入“朋友圈展示”或“白富美素材”,一众商品与服务立刻呈现在眼前,价格从5.99元到100元不等。
如果说这些配有文案的展示奢华生活用品的图片属于“装富”的初级商品的话,那么本人上镜呈现高档生活的图片便算是这条产业链中的中高阶商品,这种服务被称为“专业形象改造约拍”。在这些照片中,假装名媛的那个她可以在顶级酒店喝下午茶,在马场骑马,甚至还有在顶级写字楼中的健身房健身……
对于这些“伪名媛”而言,线上虚拟的形象被打造得无懈可击,线下的形象自然也不能掉链子。身上没有几件象征名媛身份的名牌物件肯定是不行的。于是“装富”产业链中的另一环——拼团共享奢侈品应运而生。
市场的产生必定与需求相连,“装富”产业链背后亦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需求群体。为什么会有人痴迷于在線上、线下装富、摆阔?除却一些极个别骨子里认为自己就是个名媛、富少或是极其向往想象中贵族生活的人以外,大多数装富、摆阔的人实际上都是因为一个“利”字。有的人为的是能攀上一位“金龟婿”,从此真正过上名媛生活;有的人就是单纯想通过这样的人设,找到更多客户,拓展自己的业务;还有的人则是微商,希望能够通过炫目朋友圈吸引更多“下线”,从中渔利。或许,这些人中还有诈骗犯,以此为诱饵,骗人骗财。
很多人觉得,因为这样而上当受骗的人未免太蠢了吧。但现实中,还真有不少人会落入圈套。如今,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了解朋友近况的最直观渠道。人们习惯于从朋友圈里展示的图片和视频中,推断出此人的生活状态——开的什么车、背的什么包、去了什么地方、买了什么东西……这些顺理成章地成为评判一个人审美、品位、阶层与价值的标准。
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述,物质生产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商品以及伴随着商品的一整套消费社会的世界观,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景观带来的是一种被物化的世界观”。
“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的精辟论断。景观依赖于大众传媒和图像复制技术,将“如洪水般倾泻的图像”编织为笼罩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无孔不入的网络,从而具备了远超影像本身的重要性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尚杂志、文艺大咖、各类品牌将有着丰富内涵的影像呈现在大众面前时,人们便习以为常地接受其中的信息,诸如审美、品位等,并以此判断他人。当一切顺理成章时,朋友圈中信息量巨大的炫富图自然能吸引众人的眼球,有人一瞥而过,有人或许就深陷其中,欲罢不能了。
假的终究是假的,线上再光鲜,到了真实世界,总会有露馅的时候。那些渴望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伪名媛”们,可得小心些,心心念念的那个他或许也是个“旅拍富少”,惦记着你兜里为数不多的那点钱呢。
《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名为《名媛变形记》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揭开了那些每天在微博、小红书上展示上流社会高端华丽生活的职业名媛摆拍师们背后的真相。这群“明明看起来那么有钱,实际上却这么寒酸”的“名媛”们吸引了许多看客。按照文章的描述,这些所谓的“名媛”,花不多的钱,便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打造显贵人设:如何出入高级场所,了解掌握西餐的餐桌礼仪、品鉴贡酒、艺术鉴赏……人们惊呼,原来,那些举手投足间散发出“高贵”与“格调”的“名媛”是如此“量产”的。她们渴望通过各种包装,摇身一变,成为社交圈里光鲜亮丽的“名媛”。
人们的热议揭开了“装富”产业链的门帘。打开某电商平台,输入“朋友圈展示”或“白富美素材”,一众商品与服务立刻呈现在眼前,价格从5.99元到100元不等。
如果说这些配有文案的展示奢华生活用品的图片属于“装富”的初级商品的话,那么本人上镜呈现高档生活的图片便算是这条产业链中的中高阶商品,这种服务被称为“专业形象改造约拍”。在这些照片中,假装名媛的那个她可以在顶级酒店喝下午茶,在马场骑马,甚至还有在顶级写字楼中的健身房健身……
对于这些“伪名媛”而言,线上虚拟的形象被打造得无懈可击,线下的形象自然也不能掉链子。身上没有几件象征名媛身份的名牌物件肯定是不行的。于是“装富”产业链中的另一环——拼团共享奢侈品应运而生。
市场的产生必定与需求相连,“装富”产业链背后亦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需求群体。为什么会有人痴迷于在線上、线下装富、摆阔?除却一些极个别骨子里认为自己就是个名媛、富少或是极其向往想象中贵族生活的人以外,大多数装富、摆阔的人实际上都是因为一个“利”字。有的人为的是能攀上一位“金龟婿”,从此真正过上名媛生活;有的人就是单纯想通过这样的人设,找到更多客户,拓展自己的业务;还有的人则是微商,希望能够通过炫目朋友圈吸引更多“下线”,从中渔利。或许,这些人中还有诈骗犯,以此为诱饵,骗人骗财。
很多人觉得,因为这样而上当受骗的人未免太蠢了吧。但现实中,还真有不少人会落入圈套。如今,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似乎已经成为我们了解朋友近况的最直观渠道。人们习惯于从朋友圈里展示的图片和视频中,推断出此人的生活状态——开的什么车、背的什么包、去了什么地方、买了什么东西……这些顺理成章地成为评判一个人审美、品位、阶层与价值的标准。
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述,物质生产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商品以及伴随着商品的一整套消费社会的世界观,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景观带来的是一种被物化的世界观”。
“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的精辟论断。景观依赖于大众传媒和图像复制技术,将“如洪水般倾泻的图像”编织为笼罩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无孔不入的网络,从而具备了远超影像本身的重要性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尚杂志、文艺大咖、各类品牌将有着丰富内涵的影像呈现在大众面前时,人们便习以为常地接受其中的信息,诸如审美、品位等,并以此判断他人。当一切顺理成章时,朋友圈中信息量巨大的炫富图自然能吸引众人的眼球,有人一瞥而过,有人或许就深陷其中,欲罢不能了。
假的终究是假的,线上再光鲜,到了真实世界,总会有露馅的时候。那些渴望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伪名媛”们,可得小心些,心心念念的那个他或许也是个“旅拍富少”,惦记着你兜里为数不多的那点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