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堂“三贴近”教学的实践探究

来源 :希望月报·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味曾经走过的政治课堂教学,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学生被分割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被动地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学生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到的和做到的完全是两码事。我们的课堂中充满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学习,就像一个过滤器,使学生如标准元件一样同一化,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渐渐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这种沉痛的现实对我们敲响了警钟,新课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积极贯彻“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教学理念,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形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让思想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此,笔者在组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展开了多方面的实践尝试。
  
  一、 在生活中摄取教学资源,让教学资源贴近生活
  
  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资源的摄取和利用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教师应灵敏地把握课堂生活生成的教学资源,促成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在备课和撰写教案中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行动计划。但是,政治课堂教学与其他事物一样,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它不可能完全按我们预先设计的框架老老实实地做机械运转。我们没有设计的教学资源,常常会在课堂里意外地生成。此时,我们的教学是按部就班还是要适时调整?
  在高中一年级的一次政治课堂上,我组织教学正在进行中,突然有一个女学生站起来,向教室门口走去。她要去哪里呢?我和教室里的其他同学一样,不解地望着她。接下来,发现她把手伸到靠近门口的开关,干脆利落地一按,日光灯熄灭了。每个人回过神来,终于真相大白:大白天,教室里还亮着日光灯,多浪费啊!这位女同学的细心弥补了我们因疏忽而造成的遗憾,令人感动。每个人都看到了这可喜的一幕。课堂生成的这一情景不正是我们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的教学所需要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吗?我喜出望外,抓住它不放:发动全班同学联系《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评论刚才发生的动人的情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组织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有许多同学自由上台发表了看法)。同学们讨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成本与经济效益、利用科技推动循环经济等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老师在学生发言时参与点评和讨论,最后从意义和途径两方面作出总结,把讨论推向高潮。
  意外的一石激起了朵朵绚丽的浪花,使政治课堂收获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的效果。
  2.留意并摄取校园生活环境生成的资源,让抽象的政治概念生活化
  知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但知识不是实际生活本身,具有抽象性。在高中政治课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必须领会而又抽象难懂的概念,而与这些概念有关的生活情景在我们生活中却经常发生,如果能巧妙地借助生活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们就能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度过难关。
  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人教版)第93页有这么一段话:“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其中“资源配置”这个概念是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不可逾越的障碍。课文对这一概念没有作出定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又无法回避它,怎么处理呢?教师可以摄取校园生活环境中生成的资源。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师:尤溪职业中专学校校长曾经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视察女生公寓后面的一片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学生见过,怎么说神奇呢?教师在此设了个悬念),校长对这片土地越看越喜欢。这片土地同学们也熟悉,你们知道校长为什么喜欢这片土地吗?
  生:因为这片土地有用。
  师:说的好!你们能对这片土地如何使用提出方案吗?
  生:开辟出一块田径场,拓展学生的运动场地。
  生:可以建宿舍楼,改善师生的居住条件
  ……
  师:同学们的方案很好!土地属于生产要素,对生产要素如何使用作出一定安排的过程,就叫资源配置。
  校园是学生最亲密的生活环境,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由于利用的教学资源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校园,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对由此引出的探究问题,学生乐于且易于参与,在学生愉快的合作探究中,抽象的概念被生活化了,容易理解了。
  
  二、通过辩论角色的转换,使教学形式贴近学生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开放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氛围,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并且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应该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和讨论问题,切忌因师道尊严而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构筑一道无形的篱笆墙。但现实却存在着这种篱笆墙。如,在组织政治课堂辩论时,我们一般都是把学生分成正反双方辩论,老师做评判。很少有老师把自己置于辩论的正方或反方与学生对垒。这种没有老师直接参与的辩论,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悲剧”——辩论前热火朝天地准备,辩论中发生“卡关”和“跑调”而草草收场。学生由于受经验和知识面等多中因素的限制,发生辩论中的“卡关”和“跑调”是很正常的,特别是非重点中学的学生更是如此。而一旦出现“卡关”和“跑调”,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辩论难以继续的尴尬和草草的流产,大家尝到的是失败和失望。教师如果能在此时挺身而出,打破无形的篱笆墙,转换角色,直接作为正方或者反方和学生对垒,往往能够让即将流产的辩论死灰复燃,重焕生机。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②《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这一课题教学,我组织了学生的辩论,为正方和反方分别设计了“权利比义务好”和“义务比权利好”两个辩题,虽然课前作了准备,但由于学生经验、资料和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辩论开局不久便出现了“卡关”和“跑调”。于是,我适时运用了角色转换的手法,让自己由评判者的角色转换为正方,原来正方的学生加入了反方的阵营,壮大了反方的力量。开始了下面的辩论:
  师:我在小学时很想当班长,老师实行了班干部选举,让每个同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终于被选上了,如愿以偿。所以,我认为权利比义务好。
  生:如果你不履行义务,不遵守纪律,甚至做损害班级集体荣誉的事,同学们会选你当班长吗?想圆梦还是好好履行义务吧。
  师:私营企业污染了我的菜园,而环保局对此不作为,我可以通过行使我的检举、控告、批评、建议等监督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还是认为权利比义务好。
  生:如果私营企业主能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你的菜园就不会被污染,那不是更好吗?
  师:我作为公民,有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情舒畅,拥有权利多好啊!
  生:如果每个公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学间就可以彼此侮辱人格或相互诽谤,这种言论自由很好吗?
  ……
  通过角色转换,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学贴近了学生实际,辩论成功地走出尴尬,体验了柳暗花明又一春。
  “三贴近”是高中政治课堂活力的源泉。然而,将“三贴近”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实践探究。
其他文献
10月26日,由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中国统计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2014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调研排行榜单顺利完成,并向社会发布,在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
一、沈长卿其人其作明朝沈长卿,杭州钱塘人。万历(1573-1619)举人,晚年居南京秣陵,无疾而终,卒于崇祯壬申仲春二日(1632年农历2月2日)。著有《沈氏弋说》六卷,《沈氏日旦》十卷,
党的十九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一次大会,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是要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未来如何更容易地编写异构程序?CPU与GPU是否将走向融合?6月22日,AMD副总裁Leendert van Doorn就异构编程领域的最新进展,接受了《程序员》杂志的专访。
互联网已经发展多年,其中不乏脱颖而出者,这些网站多数都已存在了接近10年或10年以上,在如此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业务上面临的挑战,在技术上也面临了很多的挑战。
3月19日至3月26日,我们参加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组织的“云计算美国之行”访问团,到西雅图和旧金山两地拜访美国多家云计算相关公司.
如果你想搭建一个类似Kickstarter的众筹平台,利用GitHub上的开源项目Selfstarter便可轻松实现。
不同时期的班与班有差异、同一班级学生间的思想又有差异。众多的差异,均要求班主任必须苦心研究、分析现状、制定合乎本班特点的切实有效的管理方略。每当自己的一片真情、一番苦心,有时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回报时,班主任是以严厉的批评或责怪学生不可理喻了结,还是更多地作些思考?   有人说过: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是很有哲理的。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厌学、愚钝、不守纪律等等,归根到底也是教师和班主任
目的介绍近4年济南战区被抽验制剂质量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提高提供参考。方法描述性统计2007年~2011年制剂抽样检验的各项目结果,对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进行
在今日美国,科技创业领域最热门的活动非sxsw(SouthbySouthwest)莫属。2007年Twitter靠几块显示屏广告~鸣惊人;2008年MarkZuckerberg在主会演讲中接受记者SarahLacy的访谈;2009年,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