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灸,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易燃的艾叶或其他易燃材料和某些药物在穴位上或患病处进行烧灼、熏烤、贴敷,借其温热性或化学性刺激,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因其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特点,故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艾灸疗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北方高寒地区,据今己有数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懂得用火,以后又掌握了取火的方法,这就为发明艾灸创造了必要条件。那时,人们在围火取暖和烘烤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它同时能消除身体某些不适,如腹部胀满。寒痛等;或在生活中偶然不慎被火灼伤,而身体原有的一些病痛竟出人意料地减轻或治愈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意识到用熏烤烧灼的方法可以解除病痛,这就产生了灸法。最初人们可能是用一些可以作为燃料的树枝、树叶、杂草等作为灸法的原料,以后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发现艾叶易燃。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热力可穿透皮肤到达深部组织,能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回阳救逆,因此最终选择了艾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这种疗法也因而得名“艾灸”。
艾灸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如《左传》中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病,请秦国的太医令医缓来诊治,医缓对他说:你的病已深入膏盲,针刺、艾灸、服药均不能治。据《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去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他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以表达他自找麻烦,自讨苦吃的心情,这些都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艾灸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想出在春秋、战国时代艾灸流传很广,以致许多人在引喻射事时多用灸法作比喻,约于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对艾灸的起源,各种灸法及适应症均有记载,是艾灸疗法在理论上的一次总结。三国以后,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曹操的儿子曹翕专门研究灸法,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艾灸专著《曹氏灸方》,唐宋以后艾灸法更加盛行,不仅有了专业艾灸医师,论述艾灸的专著也不断增多。在《宋史、太祖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可见艾灸疗法在唐宋之际应用甚广。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涌现出大批著名针灸学家,同时使艾灸疗法逐步向无痛无伤方向改进。
灸治的方法,最初多是用艾绒直接灸,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施灸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以外,又有了用硫黄、灯心草、桃枝、桑枝、黄蜡、药锭、香烟、光、电等进行施灸的;灸疗的操作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如艾条灸、艾炷灸、隔物灸、简灸、电热灸等等。据统计,古今各种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已多达六、七十种。
艾灸疗法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简便易用、疗效独特等许多优于其他疗法的长处。根据,临床总结,灸法的功效可归纳为温经散寒,祛风止痛,回阳固脱,复脉救急,消瘀散结,拔毒泄热;升提中气,固摄冲任;强壮元阳,培补脾肾等几大类。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的近百种病症。另外,艾灸还是常用的保健方法之一,能温阳益气,增强体质,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中说:“人于无病吋,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史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现东京市)的永代桥建成,曾召百姓万兵卫进行初渡(按当时习惯,每一座新桥建成,都要邀请年龄最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在举行初渡时,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问万兵卫有何长生术,万答:“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德川将军听了,惊叹不止,足三里长寿灸因此而脍炙人口。近些年来,科学工作者们对艾灸疗法的作用以及治病原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已经证实,灸法对于调动人体一切内在积极因素,增强机体防卫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艾灸对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各系统均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艾灸疗法渊源流长,功效神奇,对某些疾病甚至可以收到药物难以收到的效果,且无任何副作用,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自己或在亲朋之间均可施灸。艾灸时无痛若、无不良反应,既可使疾病不药而愈,又可保健强身,很值得提倡和推广。
艾灸疗法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北方高寒地区,据今己有数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懂得用火,以后又掌握了取火的方法,这就为发明艾灸创造了必要条件。那时,人们在围火取暖和烘烤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它同时能消除身体某些不适,如腹部胀满。寒痛等;或在生活中偶然不慎被火灼伤,而身体原有的一些病痛竟出人意料地减轻或治愈了。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意识到用熏烤烧灼的方法可以解除病痛,这就产生了灸法。最初人们可能是用一些可以作为燃料的树枝、树叶、杂草等作为灸法的原料,以后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发现艾叶易燃。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热力可穿透皮肤到达深部组织,能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回阳救逆,因此最终选择了艾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这种疗法也因而得名“艾灸”。
艾灸在我国古代十分盛行。如《左传》中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病,请秦国的太医令医缓来诊治,医缓对他说:你的病已深入膏盲,针刺、艾灸、服药均不能治。据《庄子,盗跖篇》中记载,孔子去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他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以表达他自找麻烦,自讨苦吃的心情,这些都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艾灸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想出在春秋、战国时代艾灸流传很广,以致许多人在引喻射事时多用灸法作比喻,约于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对艾灸的起源,各种灸法及适应症均有记载,是艾灸疗法在理论上的一次总结。三国以后,艾灸有了进一步发展。曹操的儿子曹翕专门研究灸法,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艾灸专著《曹氏灸方》,唐宋以后艾灸法更加盛行,不仅有了专业艾灸医师,论述艾灸的专著也不断增多。在《宋史、太祖本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可见艾灸疗法在唐宋之际应用甚广。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涌现出大批著名针灸学家,同时使艾灸疗法逐步向无痛无伤方向改进。
灸治的方法,最初多是用艾绒直接灸,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施灸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除用艾以外,又有了用硫黄、灯心草、桃枝、桑枝、黄蜡、药锭、香烟、光、电等进行施灸的;灸疗的操作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如艾条灸、艾炷灸、隔物灸、简灸、电热灸等等。据统计,古今各种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已多达六、七十种。
艾灸疗法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具有简便易用、疗效独特等许多优于其他疗法的长处。根据,临床总结,灸法的功效可归纳为温经散寒,祛风止痛,回阳固脱,复脉救急,消瘀散结,拔毒泄热;升提中气,固摄冲任;强壮元阳,培补脾肾等几大类。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的近百种病症。另外,艾灸还是常用的保健方法之一,能温阳益气,增强体质,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中说:“人于无病吋,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史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现东京市)的永代桥建成,曾召百姓万兵卫进行初渡(按当时习惯,每一座新桥建成,都要邀请年龄最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在举行初渡时,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问万兵卫有何长生术,万答:“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德川将军听了,惊叹不止,足三里长寿灸因此而脍炙人口。近些年来,科学工作者们对艾灸疗法的作用以及治病原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已经证实,灸法对于调动人体一切内在积极因素,增强机体防卫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艾灸对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各系统均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艾灸疗法渊源流长,功效神奇,对某些疾病甚至可以收到药物难以收到的效果,且无任何副作用,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自己或在亲朋之间均可施灸。艾灸时无痛若、无不良反应,既可使疾病不药而愈,又可保健强身,很值得提倡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