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个性教育是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同行的经验,从个性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 个性教育 实现途径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个性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职学生管理中加强个性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完成传统的管理教育工作外,更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重视个性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已并且尽可能地完善自
己。
一、个性与个性教育
个性一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年轻人更是喜欢把“个性”一词挂在嘴边,教育专家朱智贤先生认为,“个性(personality)即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1]。简单地说,个性是一个人能力、性格、气质、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特征的总体体现,不同的个体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试卷、统一的管理模式来培养学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如今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教育的一大进步。但何为个性教育呢?我认为,所谓个性教育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职业的活动,使之形成独特的气质、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它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较之标准、统一的集体教育而言,个性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共性基础上个体的个性内容和个性价值,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显发和弘扬,它包括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教育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也应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还应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个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只有注意到了个体的差异,对个体实施了个性教育,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有的放矢地落到实处。高校学生管理针对学生所开展的个性教育正是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思维意识水平、受教育水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合理规划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按照适合学生自己个人发展的方法来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既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思想,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既乐于接受社会规范的新思想、新知识和伦理行为方式,又乐于树立和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敢破敢立,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意志坚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实施个性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途径。
(二)高职学校的现状要求必须实施个性教育。
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目前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从客观上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之本科院校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差,在就业上无明显优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都要积极致力于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把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想、创造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价值选择,争取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在此,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难以培养出有开拓进取精神和主体创造意识的创业者。
从学校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某些高职教育实行的是“无个性化”教育,具体体现为多少年一成不变的教条式教学方法和严格、守规、令行禁止的行为管理。这种“无个性化”的教育,只能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行为自控的逐步沉落,而衍生过分依赖和自我封闭的“低能机器人”。这样的管理范式,似乎从旧有的传统管理学看,它体现了高水平的管理效果,如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稳定的政治局面、优雅的生活场景,但深层次去观察,这些长期个性发展受压抑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而失去了必要的“监督”,就可能会变得一筹莫展无所适从,甚至还会产生行为失常或导致身心健康的失调[2]。综合以上两点,高职学校要改变这一现状,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势必要在个性教育上下功夫。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加强个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以素质教育为纲要,灵活运用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职业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管理模式上,很多院校都沿袭了以前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在学生早自习、上课、卫生、活动秩序、晚自习、晚就寝等方方面面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具体到班级,又制定了许多的班规班约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将学生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规范和约束其行为,使其按照学院的要求养成学习认真,处理事情遵纪守法,一丝不苟的习惯,但是它也有许多的弊端,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因循守旧、循规蹈矩,过于依赖集体和辅导员,严重约束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
另外,从学生的整体特征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成绩等方面较之本科院校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在学习上兴趣并不高,而且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更注重个性的表达,他们倡导时尚,追求个性,喜欢表现,不喜欢束缚。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追求个性,另一方面由于众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不能全面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因此,应当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这些机会和平台适时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二)以学分制为依托,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打破了学年制的模式,开设了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从很大程度上对学习者的个性进行了解放,让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来自主选课;让学生按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主择师;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志向自主修业;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水平自定进度等,这些都是对学习者的个性与特点的尊重,也是教育中个性化的体现。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学分制的优越性,以学分制为平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为自己学,学自己所需要的。对于学习能力强、效率高的学生可建议其打破专业限制,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相近的课程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研究证明,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效果存在着相互影响。每一个学习者,无论其知识多少,能力强弱,都有其独立的人格,都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只有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为前提,真正尊重了学习者个性差异的时候,每个学习者才会使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获得充分的表现,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学业的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良好的心境,使其对未来的学习志向水平提高,学习更加勤奋,进而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的个性发展。反之,学习或事业上的失败,必然导致消沉、悲观、自卑、厌世等不良性格特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个性上的伟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能力、气质和性格,世界上找不出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也找不出性格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例如:有人热情善交际,有人冷漠孤僻,有人才思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有人温顺,有人暴躁,有人顽强果断,有人优柔寡断,等等。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学生个性上的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进行全面了解,深知每位学生的个别性,了解并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补救学生个性特征中的不良方面,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周清华.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1).
关键词: 高职学生管理 个性教育 实现途径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个性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高职学生管理中加强个性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除了完成传统的管理教育工作外,更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重视个性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已并且尽可能地完善自
己。
一、个性与个性教育
个性一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年轻人更是喜欢把“个性”一词挂在嘴边,教育专家朱智贤先生认为,“个性(personality)即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3)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4)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1]。简单地说,个性是一个人能力、性格、气质、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特征的总体体现,不同的个体所呈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试卷、统一的管理模式来培养学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如今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教育的一大进步。但何为个性教育呢?我认为,所谓个性教育是培养、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志向和职业的活动,使之形成独特的气质、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它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较之标准、统一的集体教育而言,个性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共性基础上个体的个性内容和个性价值,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显发和弘扬,它包括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教育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也应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还应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开展个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只有注意到了个体的差异,对个体实施了个性教育,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有的放矢地落到实处。高校学生管理针对学生所开展的个性教育正是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思维意识水平、受教育水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合理规划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按照适合学生自己个人发展的方法来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潜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之既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思想,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既乐于接受社会规范的新思想、新知识和伦理行为方式,又乐于树立和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敢破敢立,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意志坚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实施个性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途径。
(二)高职学校的现状要求必须实施个性教育。
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目前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但从客观上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之本科院校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差,在就业上无明显优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都要积极致力于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把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想、创造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价值选择,争取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在此,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难以培养出有开拓进取精神和主体创造意识的创业者。
从学校角度来看,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尤其是某些高职教育实行的是“无个性化”教育,具体体现为多少年一成不变的教条式教学方法和严格、守规、令行禁止的行为管理。这种“无个性化”的教育,只能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行为自控的逐步沉落,而衍生过分依赖和自我封闭的“低能机器人”。这样的管理范式,似乎从旧有的传统管理学看,它体现了高水平的管理效果,如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稳定的政治局面、优雅的生活场景,但深层次去观察,这些长期个性发展受压抑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而失去了必要的“监督”,就可能会变得一筹莫展无所适从,甚至还会产生行为失常或导致身心健康的失调[2]。综合以上两点,高职学校要改变这一现状,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势必要在个性教育上下功夫。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加强个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以素质教育为纲要,灵活运用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职业中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管理模式上,很多院校都沿袭了以前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在学生早自习、上课、卫生、活动秩序、晚自习、晚就寝等方方面面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具体到班级,又制定了许多的班规班约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将学生集中起来统一管理,规范和约束其行为,使其按照学院的要求养成学习认真,处理事情遵纪守法,一丝不苟的习惯,但是它也有许多的弊端,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因循守旧、循规蹈矩,过于依赖集体和辅导员,严重约束限制学生个性的发挥。
另外,从学生的整体特征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文化成绩等方面较之本科院校确实有一定的差距,在学习上兴趣并不高,而且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更注重个性的表达,他们倡导时尚,追求个性,喜欢表现,不喜欢束缚。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追求个性,另一方面由于众多的条条框框的约束,不能全面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因此,应当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利用这些机会和平台适时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二)以学分制为依托,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打破了学年制的模式,开设了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从很大程度上对学习者的个性进行了解放,让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来自主选课;让学生按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自主择师;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志向自主修业;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水平自定进度等,这些都是对学习者的个性与特点的尊重,也是教育中个性化的体现。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学分制的优越性,以学分制为平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为自己学,学自己所需要的。对于学习能力强、效率高的学生可建议其打破专业限制,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相近的课程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研究证明,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效果存在着相互影响。每一个学习者,无论其知识多少,能力强弱,都有其独立的人格,都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只有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为前提,真正尊重了学习者个性差异的时候,每个学习者才会使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价值获得充分的表现,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学业的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良好的心境,使其对未来的学习志向水平提高,学习更加勤奋,进而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的个性发展。反之,学习或事业上的失败,必然导致消沉、悲观、自卑、厌世等不良性格特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个性上的伟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能力、气质和性格,世界上找不出两张完全相同的脸,也找不出性格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例如:有人热情善交际,有人冷漠孤僻,有人才思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有人温顺,有人暴躁,有人顽强果断,有人优柔寡断,等等。因此,教育者应注意学生个性上的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性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进行全面了解,深知每位学生的个别性,了解并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补救学生个性特征中的不良方面,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周清华.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