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秀峰课堂”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秀峰课堂”是桂林市秀峰区教研室开发的教师培养教研模式,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它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以教师问题为研讨主题,以“专家引领+网络研讨+课堂实践”的形式,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旨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第一届“秀峰课堂”的主题是“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时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聚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使提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问题随意性较大。或者太简单,或者太大太笼统。
  2.问题数量过多。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只求速问速答,一连串的问答看似“热热闹闹”,但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使提问流于形式。
  3.问题重结论轻过程。把教师的“讲”转化为优生的“答”,使少数学生“主宰”课堂,代替了全班学生的思维。
  4.问题的坡度过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答者寥寥,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无可奈何。
  5.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平铺直叙、简单枯燥,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以上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围绕以上问题开展研讨,研讨以课例为模式,组织团队议课,专家指导。展示的课有:同课异构、一课多磨、专题课型等,在此基础上还引申相关的主题,如:预设与生成,如何读懂学生等等,对“方向”“活力”“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有效提问必须有明确的方向
  
  教师要有明确的方向首先就要定位在学生,教学“源”于教材,立足在课堂。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才有效果。因而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引入。
  如《数字的用处》一课的研讨,经过了3次“磨课”。第一次教学目标为:①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编码;②掌握身份证编码的一般规律。围绕这两个知识点按教材编写的顺序去进行教学,几个连续提问的背后看似知识是连贯的,有递进的,但课堂教学显得平淡,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的痕迹明显。经过两次磨课,在反思中大家认为有效提问涵盖的元素比较多,如果一个提问能起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或理解数学的作用,就应该是有效的,研讨从通过课堂提问实现学生的数学理解上去做了一些尝试,思考教师怎样的提问才是适合学生的,才能让提问在数学理解中起到桥梁的作用。第三次授课因为方向明确,层次清晰,所提问题的思考空间也是依次递进,既有“适度”,又有“坡度”。从提问的结果看。并不简单的是提问次数的增加,而是教师把对数掌的理解融入提问中,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自觉地理解数学的内涵。
  又如《观察物体》一课的研讨,教学把握了三个方面:1.导入用“猜一猜”游戏,引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问题一出,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在观察药箱的判断题中利用“错误资源”提出“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在错误的纠正和认识的提升中提高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和探究实践的能力。3.从“单个物体”变成“物体组合”的观察分析,“摆一摆、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问题逐步深入,从“直观描述”递升为“抽象表达”,从模糊到清晰,从偏颇到全面,从浅层到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中构建了数学模型、建立了空间观念、提升了思维品质。
  
  二、有效提问必须具有活力
  
  课堂要有活力就要打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探”即探索知识发生过程,“究”即理解知识内在联系,因而探究性问题不仅在于问题是不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还要关注探究的知识是否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有活力。
  如《众数和中位数》的教学。在第一次试教活动中,虽然教师设计了看广告找工作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的几组数据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但“平均数代表的是怎样的水平?”“应该寻找怎样的数据来代表这组数据水平呢?”这两个问题,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是很难直接建立的。犹如一道道陷阱牵制着学生的思维,很难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中位数和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必须把中位数和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景中进行教学。调整后的教学,把隋景创设为让学生比较两组跳绳水平的高低,焦点落到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是一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的本质上,教师提问从记录中“用哪个数来表示跳绳水平比较合理”。引导学生从“数据的代表”本质意义上去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抓住概念作为统计量的本质含义设计教学和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同课异构”《7的乘法口诀》,三节课的教学,明显的相同点是,推导“7的乘法口诀”都是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开展的,学生在老师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课后反思中有人提出,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的延伸,老师能否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提出问题呢?在调整后的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在复习了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提出问题“你会编写7的乘法口诀吗?在编的过程中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把学生编写口诀和数学思想方法结合起来。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自主探究和同伴合作下很快就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在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为什么?”在这一问题引导下,教师再与学生共同进行验证。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问题看似简单,然而方向很明确,后面的教学把背诵口诀融化在练习中,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问题,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在问题中拓展了知识。既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平台,又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
  
  三、有效提问必须渗透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提问虽然主要是教师的行为,但不应把学生单纯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他们为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激发起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启发他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当老师展示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提出“圆柱表面积怎样求”?的问题时,学生在观察中很快体验到求“圆柱表面积”就是“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老师又提出了具有拓展性的新问题“圆的面积可以转换成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能不能转换成大一些的长方形呢?”这一具有创新性的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操作中经过形变质不变的切割、拼组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圆柱表面积还可以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圆柱高与半径的和”求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享受到了知識探究的成功感和探究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我们要关注:
  1.不要把问题的设计看成是独立体,要把问题的形成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知识探究的有效途径相联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判断提问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控。以核心提问及辅助问题搭建出课堂教学的框架,使教学更加完善。
  2.问题的系列设计,要注意预设问题和课堂随机生成问题的撞击点,及时调整问题的连续性,让教师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推向新的思维高度。
  3.有效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的问题同样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老师要学会倾听,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很完美,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后。老师应该适度作出点评,及时纠正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达到加深理解知识本质的目标。
  
  (责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课程规范化建设。地方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应厘清概念,抓住重点,实现课程信息化和课程资源共享,服务于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外高桥药品进口通关受理办事处于2004年1月25日下午揭牌成立.出席仪式的有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主
<正> 今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以后,我们立即投入了注音识字的运动。在开始试点时我们采用了一般的拼音数学法,即先学习声韵母,再学拼音,掌握拼音要领,死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在心脏X综合征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其作用于微血管的可能机制。方法:对我院心内科收治并明确诊断的心脏X综合征44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20例)和同时加服通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然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不
<正> 基本情况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瓦厂生产大队是由瓦厂(是一个汉族大寨子)和禾梨坪(是一个苗族居住的小自然村)合并组成的。該大队共有七百九十九人。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
<正> 扫除文盲要搞好, 注音识字是法宝。人人参加学拼音, 大战两月盲扫尽。这是湖北省京山县红光雨伞厂在开展注音识字运动中提出的口号。当人们从这个工厂门前走过的时候,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