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结余?
一份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近期引起热议。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923.0747亿元,累计结余2240.2118亿元。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在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中额度最小的失业保险金,归集到一起时,额度却如此之多。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全国失业保险金结余偏高,最高的省份即使不再收取失业金,也能用30年。
管理不敏感
作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一种临时补偿,企业与员工需要缴费的失业保险金并不多,绝大多数城市缴费比例是,企业缴纳每月工资的百分之二,个人缴纳百分之一。如果以5000元每月的工资来计算,个人也只需缴纳50元的失业保险金,但就是这几十元钱已经结存超过了2000亿元。
“失业保险金结存偏高,主要原因是‘不敏感’。”褚福灵认为,失业保险金具有一种重要的保障功能,当前我国的管理办法是以支定收,意思是根据失业人员的需要情况来确定征收比例,比如,某一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低迷、失业率升高,这时缴费比例就要高些,因为需要的人开始增多;相反,缴费比例要调低,“原则上是根据失业多少来定夺,但是往往实际中不是很敏感,缴费比例不动或者很少动,所以结余偏高,甚至一些地方很高。”
《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1年,各地区的结余资金普遍达到了几十亿元。其中,北京是95.2237亿元、上海是107.1506亿元、天津是59.8492亿元、重庆是36.5005亿元,结余最高的广东省达到了233.8752亿元。而在东部沿海省份,失业保险金的收入、结余都领先中西部地区。
浙江省2011年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和累计结余分别达到了64.1957亿元和187.3033亿元。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证实了这一现象,“浙江省的失业保险金结存是不低的。”他分析认为,失业保险金结存过高,主要是因为失业保险金有着严格的支出规定,“现在浙江省失业率为3.1%,就业情况比较平稳,相对来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也较少。”
从陈诗达的话中不难看出,在严格的失业保险金支出规定之下,即便浙江省就业情况良好、需求人数相对较少,但失业保险金的“反应”还是过慢,当地也没有明确下调失业保险金的缴费比例,以控制总量。
这正是褚福灵始终担心的问题,失业保险金结存过高、但管理部门反应“不敏感”。“为什么结余了这么多?很大程度上说明,这段时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失业保险金了,功能定位上要明确,这是保障基金够用就成,钱多了放在那里不利于充分利用,很不经济。”褚福灵说。
失业金多不代表就业情况好
“失业保险金结存过多并不能说明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好,它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因为失业保险的覆盖率比较低。”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告诉《经济》记者,失业保险金结余偏高已经是很长时间的现象了,如果从大量资金结余的角度看,的确偏高,但他强调,“和中国的真实失业率和失业人数比较起来,却未必偏高,这点钱并不多。”
2012年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仅为1.5225亿人,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仅为2702万人,仅占参保总人数的17.75%。而2012年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也仅有204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39亿元,支出451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更是达到了2929亿元。
褚福灵也明确表示,失业保险金的结存额度不能完全反映出我国的失业和就业情况,因为衡量这个问题还要考虑很多变量因素进去,一项基金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表明就业情况,不过,失业保险金体现出的问题确实值得反思,也应该考虑进行改革。
一些地方正在从细微处进行改变。
在浙江省,除不断提高失业保险金领取标准外,其功能也在逐渐转移。“现在浙江省,每个月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已经突破了1000元,在最多可领取两年的国家规定下,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有所提高。”陈诗达认为,更大的改变在于,失业保险金的功能正在向适应浙江省产业升级来转移,体现在加大职工的技能培训,比如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投入,促进他们的再就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人社部正在牵头对《失业保险条例》进行修订,将会做出一些调整。
人社部牵头推进的《失业保险条例》在2013年也被多次提及。对此,褚福灵建议从3个方面调整,一是明确失业保险金的定位,就是保障基本生活、进行必要培训促进就业;二是在以支定收的管理方法下,根据支出情况来确定缴费比例;三是动态调整的机制,这样有利于失业保险金始终处于平衡的状态。
一份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近期引起热议。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923.0747亿元,累计结余2240.2118亿元。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在个人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中额度最小的失业保险金,归集到一起时,额度却如此之多。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全国失业保险金结余偏高,最高的省份即使不再收取失业金,也能用30年。
管理不敏感
作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一种临时补偿,企业与员工需要缴费的失业保险金并不多,绝大多数城市缴费比例是,企业缴纳每月工资的百分之二,个人缴纳百分之一。如果以5000元每月的工资来计算,个人也只需缴纳50元的失业保险金,但就是这几十元钱已经结存超过了2000亿元。
“失业保险金结存偏高,主要原因是‘不敏感’。”褚福灵认为,失业保险金具有一种重要的保障功能,当前我国的管理办法是以支定收,意思是根据失业人员的需要情况来确定征收比例,比如,某一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低迷、失业率升高,这时缴费比例就要高些,因为需要的人开始增多;相反,缴费比例要调低,“原则上是根据失业多少来定夺,但是往往实际中不是很敏感,缴费比例不动或者很少动,所以结余偏高,甚至一些地方很高。”
《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1年,各地区的结余资金普遍达到了几十亿元。其中,北京是95.2237亿元、上海是107.1506亿元、天津是59.8492亿元、重庆是36.5005亿元,结余最高的广东省达到了233.8752亿元。而在东部沿海省份,失业保险金的收入、结余都领先中西部地区。
浙江省2011年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和累计结余分别达到了64.1957亿元和187.3033亿元。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证实了这一现象,“浙江省的失业保险金结存是不低的。”他分析认为,失业保险金结存过高,主要是因为失业保险金有着严格的支出规定,“现在浙江省失业率为3.1%,就业情况比较平稳,相对来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也较少。”
从陈诗达的话中不难看出,在严格的失业保险金支出规定之下,即便浙江省就业情况良好、需求人数相对较少,但失业保险金的“反应”还是过慢,当地也没有明确下调失业保险金的缴费比例,以控制总量。
这正是褚福灵始终担心的问题,失业保险金结存过高、但管理部门反应“不敏感”。“为什么结余了这么多?很大程度上说明,这段时间我们不需要这么多失业保险金了,功能定位上要明确,这是保障基金够用就成,钱多了放在那里不利于充分利用,很不经济。”褚福灵说。
失业金多不代表就业情况好
“失业保险金结存过多并不能说明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好,它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因为失业保险的覆盖率比较低。”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告诉《经济》记者,失业保险金结余偏高已经是很长时间的现象了,如果从大量资金结余的角度看,的确偏高,但他强调,“和中国的真实失业率和失业人数比较起来,却未必偏高,这点钱并不多。”
2012年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仅为1.5225亿人,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仅为2702万人,仅占参保总人数的17.75%。而2012年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也仅有204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139亿元,支出451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更是达到了2929亿元。
褚福灵也明确表示,失业保险金的结存额度不能完全反映出我国的失业和就业情况,因为衡量这个问题还要考虑很多变量因素进去,一项基金的数据并不能完全表明就业情况,不过,失业保险金体现出的问题确实值得反思,也应该考虑进行改革。
一些地方正在从细微处进行改变。
在浙江省,除不断提高失业保险金领取标准外,其功能也在逐渐转移。“现在浙江省,每个月可以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已经突破了1000元,在最多可领取两年的国家规定下,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有所提高。”陈诗达认为,更大的改变在于,失业保险金的功能正在向适应浙江省产业升级来转移,体现在加大职工的技能培训,比如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投入,促进他们的再就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人社部正在牵头对《失业保险条例》进行修订,将会做出一些调整。
人社部牵头推进的《失业保险条例》在2013年也被多次提及。对此,褚福灵建议从3个方面调整,一是明确失业保险金的定位,就是保障基本生活、进行必要培训促进就业;二是在以支定收的管理方法下,根据支出情况来确定缴费比例;三是动态调整的机制,这样有利于失业保险金始终处于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