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活其创造欲望,锻炼其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获得知识与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主体;创新;知识与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新的教育模式即将形成,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理应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变化。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尝试谈点体会。
一、树立学生的探究理念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应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传统教育理念应摈弃,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应发生较大的转变。
1.探究性學习的目标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
(1)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怀疑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持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不要一味地相信它们,要敢于树立“怀疑——评判——修正——创新”的思维过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从怀疑中开始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2)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对书中的课文和课内课外的相关的知识要善于思考,通过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4)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怀疑和思索,发现了问题,但往往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力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与老师的合作、与同学朋友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新课程标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再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为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就是要学生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学习就应该有敢于反驳的气概,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2.探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探究性学习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对策有下列四个方面:
(1)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提问的主体,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以“问”定教学目标,以“问”来组织教学。
(2)善待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问题,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
(3)遵循渐进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遵循渐进原则,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经历“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发展阶段。只有遵循“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渐进原则,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4)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整体规划,从细处入手,长期系统训练,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从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摸索探究的规律,体验情感,丰富经验,升华认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
2.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应讲究下列策略:
(1)激发探究的情趣。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质,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活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学习重过程而非结果,故探究学习中无“好生”、“差生”之分。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学习内容宜个体探究,就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勿强求一致。如我补充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中的一段,甚至可以是几个词语或者几个句子,结合自己对春天景色的感悟,去深入阅读探究,领悟体验,效果很好。
(3)拓宽探究的范围:探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沟通课内外,融合学科间,让探究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化有限的教材资源为无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到课外探究,允许学生把课外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为其提供解决的策略,促使他们深入探究。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
关键词:探究性;主体;创新;知识与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以自身活动或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确定课题,以小组或个人收集材料信息,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推动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新的教育模式即将形成,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理应随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变化。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尝试谈点体会。
一、树立学生的探究理念
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应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传统教育理念应摈弃,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应发生较大的转变。
1.探究性學习的目标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树立下列教育目标理念:
(1)加强培养学生对问题怀疑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持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不要一味地相信它们,要敢于树立“怀疑——评判——修正——创新”的思维过程。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从怀疑中开始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思考和探究。
(2)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对书中的课文和课内课外的相关的知识要善于思考,通过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4)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怀疑和思索,发现了问题,但往往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力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与老师的合作、与同学朋友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了学生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新课程标准较之以前有较大的变化,在课程设置、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再加上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周期短”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发生转变。即为过去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创造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学生讨论交流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就是要学生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学习就应该有敢于反驳的气概,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2.探究性学习始于问题的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探究性学习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对策有下列四个方面:
(1)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提问的主体,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以“问”定教学目标,以“问”来组织教学。
(2)善待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问题,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
(3)遵循渐进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遵循渐进原则,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经历“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发展阶段。只有遵循“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渐进原则,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4)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不要急功近利,而要整体规划,从细处入手,长期系统训练,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从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摸索探究的规律,体验情感,丰富经验,升华认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
2.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探究过程,应讲究下列策略:
(1)激发探究的情趣。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质,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活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学习重过程而非结果,故探究学习中无“好生”、“差生”之分。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学习内容宜个体探究,就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勿强求一致。如我补充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天的人”中的一段,甚至可以是几个词语或者几个句子,结合自己对春天景色的感悟,去深入阅读探究,领悟体验,效果很好。
(3)拓宽探究的范围:探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沟通课内外,融合学科间,让探究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化有限的教材资源为无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到课外探究,允许学生把课外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为其提供解决的策略,促使他们深入探究。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