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在2014年对阳光驿站进行了社会化转型,更名为“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公益服务社”,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其形成了自己的运行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浦东陆家嘴街道;阳光驿站;社会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3-0056-04
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对已经成立11年的阳光驿站进行了社会化转型。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将相关行政性事务从阳光驿站剥离出来,建立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将原有的“陆家嘴社区红船公益服务社”(民非社团)更名为“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公益服务社”,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阳光驿站转型既是在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新形势下,构建开放性、集约性、共享性的区域化党建公共服务平台的应有之意,也是对基层党组织融入社会、凝聚社会、保障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进行再思考和重新定位。
(一)在组织形式上,坚持“去体制、建体系”,由“行政化的单位体制”转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党建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党执政的认同度和公信力,在价值、组织、功能上培育起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陆家嘴街道按照“去体制、建体系”的理念,变阳光驿站“行政化的单位体制”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组织管理上实行理事会制,作为阳光驿站的决策机构,规定理事采取任期制,由陆家嘴街道、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单位推选产生,届满可连选连任。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社会化运作模式,提升阳光驿站的自我治理能力。资金来源上以现有的“阳光基金”为基础,同时鼓励吸收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阳光驿站建设。灵活运用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适度的市场经济手段和多种途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陆家嘴街道党工委积极支持阳光驿站建设,在项目、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街道给予阳光驿站五年的扶持期,扶持期内享有优惠政策:即社区党建服务中心阵地委托阳光驿站进行日常管理。委托期间党建服务中心阵地日常运维费用由街道全额保障,相关的党建项目优先委托,阳光驿站以项目总额的10%收取项目管理费。
(二)在功能拓展上,坚持“大党建、大区域”,由“体内循环”转向“区域大开放”。陆家嘴街道阳光驿站社会化转型,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内党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配置方式,把社区党建的部分工作内容转移到社会化、专业化的平台上来,从而形成调动社区各方力量、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合力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机制。转型后的服务社作为枢纽型、服务型的社会化组织,成为面向区域所有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全方位开放的、服务和指导功能兼备的、实体和虚拟形态相结合的党建工作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依托阳光驿站日常管理和运营机构,向社会招募、组织和指导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党员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到全社區,真正让区域党员成为阳光驿站的运作主体力量;另一方面,通过遴选社团负责人,设立专业项目服务团队、策划提供服务项目等,完善以党员群众需求、爱好和趣缘等为纽带的各类社团,与区域内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服务力臂向整个区域拓展。突破了固化的党组织结构,实行兼容开放的党建组织构架,在依托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更加直接地面向社会。
(三)在管理方式上,坚持“项目化、专业化”,由“目标管理”转向“全过程管理”。阳光驿站作为党建工作服务枢纽站,在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通常根据组织自身的工作目标,实行自上而下“大轰隆式”的“一刀切”安排。阳光驿站转型后按照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在运作模式上,实行“常规+特色”,力求做到“理念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社会化”,重点打造公益品牌项目和服务项目,使目标管理融入更多的系统性原理、规则意识以及风险评估等,转向“全过程管理”。目前主要项目有:“传承正能量”党建活动项目,包括帮助“两新”组织党组织,特别是楼宇党组织设计系列党建活动等;“阳光党校”系列培训项目,包括开展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和党务干部实务培训;“沐浴暖阳” 党建公益项目,主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党内困难党员群体的帮扶互助机制,以经济援助、定向帮困的形式,为遇到困难的党员提供帮助;“阳光驿站志愿者”公益项目,使阳光志愿者服务覆盖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各个方面;“阳光课堂”公益项目,与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东昌中学的党员教师志愿者联合,义务为困难家庭学生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兴趣班等,形成系列特色品牌。通过项目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运作方式形成枢纽型服务管理。
(四)在发展目标上,坚持“高端、品牌、错位”原则,由“城堡型组织”转向“枢纽型组织”。传统阳光驿站尽管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组织形态,但在物理空间上具有“城堡型组织”特色,且具体运作基本沿袭了传统单位制模式。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街道社会组织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通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加强统筹协调与纽带联系,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其功能主要凸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高”目标。按照“二八定律”,阳光驿站首先聚焦金融城高档商业区、高档住宅区、高端人才,通过借鉴企业标准化管理思路设计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公共服务产品,比如,通过组织老总联谊会、白领沙龙、精英沙龙等社团活动,形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大的磁场效应。二是品牌特色。阳光驿站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阳光课堂、阳光联谊会、阳光党校、阳光基金”等12个“阳光”系列品牌,而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枢纽型、服务型的党建社会组织,转型后既发扬光大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又以专业化水平致力于党建工作新品牌的培育和打造,使阳光驿站真正成为党组织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三是与党建服务中心的错位发展。阳光驿站服务社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以服务为先,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既为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畅通的渠道,又为培育新颖的服务业态、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提供阵地,具有鲜明的党建工作社会化特色。而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建制,主要职能为转接组织关系、收缴党费、报表统计、党员远程教育、党建网络维护等具体党务工作。这样,阳光驿站服务社与党建服务中心形成错位发展,使之成为在同类型社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聚集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一)阳光驿站转型按照“枢纽型社会组织”定位,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深化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提供了新视角。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党建工作社会化综合性服务品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发挥了五大功能:一是培育孵化功能。阳光驿站服务社具备良好的造血功能,能够培育孵化具有政治属性的党建工作社会化平台。二是联系服务功能(公益)。阳光驿站服务社具备聚合联系同类社会组织,并为其提供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加强协调指导,促进合作发展。三是资源支撑功能(培训) 。阳光驿站服务社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政治资源,包括党务人才、党建教育基地、党组织网络体系等优势,能够为其他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四是沟通表达功能(调研)。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具有政治属性的代表性组织,能够代表特定社会组织群,加强与基层党组织、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等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表达诉求。五是人才聚集功能(党建队伍建设)。阳光驿站服务社能够发挥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聚合作用,把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让众多的社会组织拥有一种归属感,实现价值认可。阳光驿站服务社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品牌转型升级拓展了视野。
(二)阳光驿站转型突破了固化的组织结构,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阳光驿站服务社通过社团注册,探索项目化操作、专业化实施、社会化运作、竞争性发展等机制,使之成为承接党群事务、提供党群服务、创新价值引领的新型社会组织,与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站、组织体系和社会系统对接的枢纽站,形成兼容开放的组织模式,这就突破了固化的组织结构,在不依托行政权力的基础上,以更专业化,更为精干高效、灵活的方式,加强与区域内党建服务中心、各类群团组织和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兴趣性的社会组织、自组织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满足党建工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多样化需求,以党组织和党员为基本力量组织动员广大社会成员,提升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资源整合平台。
(三)阳光驿站转型引入公共服务理念,为构建党与社会链接的媒介提供了新空间。阳光驿站服务社以“需求”为导向,通过驿站的枢纽作用,将阳光驿站社会化转型与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阳光驿站不仅要成为连接各基层党组织的网络结点,而且形成面向区域所有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全方位开放、服务和指导功能兼备、实体和虚拟形态相结合的党建工作载体,为党组织以社会化的手段实现党建工作的价值回归拓展了发展空间。
(四)阳光驿站转型适应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为党组织进一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提供了新载体。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上海市委2014年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党建列为1号课题。社会治理更多强调多元化主体特征,重视主体间的合力作用,要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是一种立体式多元互动型的制度框架。由于长期的体制影响,党的工作一般都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方式,缺少比较成熟的社会化手段。陆家嘴街道在明晰阳光驿站服务社与党建服务中心职能的同时,明确阳光驿站服务社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又有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关键在于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社会组织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历史使命,作为制度性嵌入,阳光驿站服务社要以更加开放的格局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无缝对接,促进不同社会行动主体形成充分有效的社会合作,为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提供社会化服务平台。
(一)把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原则。由街道党工委负责对阳光驿站的功能予以科学论证并做出界定,在与党建服务中心错位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使之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组织管理、资源统筹和人员配置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发挥党建资源的规模集成效应;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街道党工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二是坚持公益性原则。阳光驿站必须坚持以公益性为主,着力于培育和孵化以加强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目标的社会团体,以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开放性、整体性为特征,以志愿精神为支撑,包括各类党建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帮扶救助型公益、协调型公益和价值型公益等,体现党建工作社会化运作的协调性、共享性、特色性和有效性。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深化阳光驿站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推进阳光驿站发展与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相结合,与扩大社会事业开放相结合,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积极调整阳光驿站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在发展方向、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以及管理目标等方面加大与党建服务中心协同发展,与社会事业、与群团工作、与网络媒体联动发展。
四是坚持发展与开放并进原则。阳光驿站发展要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适应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出现嬗变,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阳光驿站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更加开放的格局促进社会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
五是坚持精品意识。要求站在更高起点上,对标“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要求,确立精品意识。要把握运行的规律性,阳光驿站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中有不同功能特色,加强分类指导;要注重发展的适应性,以最优的效能适应党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要求;要凸显功能的保障性,阳光驿站既要成为党建工作社会化服务平台,又要成为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标杆,要求强化统筹发展的动力支持;要强调价值的引领性,充分发挥阳光驿站的品牌引领效应,善于将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做法提炼成经验,将经验提升为制度,打造新的品牌。以品牌打造品牌,形成精品效应。 (二)建立支持体系。一是组织支持。街道党工委积极引导和支持优秀党员成为阳光驿站服务社(协会)的发起人、带头人,包括推荐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参与阳光驿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价值引领和资源整合,推进“双向”培养制度,努力把阳光驿站的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建立健全包括区域化党建、党建服务中心、阳光驿站等相关党建工作部门共同参加的协调沟通机制,落实阳光驿站参与街道各类党建会议,落实街道黨工委领导定期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务虚会,以及各种报告会、专题讲座、金领沙龙、头脑风暴研讨会等形式,积极拓展与阳光驿站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渠道,使阳光驿站始终保持党建工作鲜明的政治属性。
二是能力支持。加强街道党建部门与阳光驿站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建立完善与社区各类公益组织、公益基金会合作机制,增强阳光驿站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阳光驿站作为枢纽型党建平台,通过充分挖掘阳光驿站经济资源、品牌资源、人力资源,并运用科学方法将不同来源、不同效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需求、有价值的资源融合起来,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向“阳光驿站”委托代理部分党务工作的“党务外包”模式,凸显阳光驿站党建工作公共服务载体的独特作用,做强资源链接和交换的枢纽功能,加强与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建联建单位的联系沟通,发挥“1+1>2”的溢出效应,并逐步整合转化为组织自身发展和社会竞争优势,以增强凝聚社会的服务能力、整合能力。
三是人才支持。阳光驿站管理层实行任期制与聘任制。在过渡期可以按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阳光驿站培养引进专职社会工作者,加强对阳光驿站专业人才队伍的定期培训,与相关部门联合开设“社工研修班”“党务干部培训班”,在加快推进阳光驿站党群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综合考虑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发展要素,合理优化职业待遇。积极探索阳光驿站党群工作者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等级认定、评聘办法、薪酬体系、工作评价和职业晋升机制等在内的职业化发展制度,以本地区上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为依据,以社会相近行业、类似岗位人员的市场薪酬水平为参照,建立统一的阳光驿站专职社会工作者薪酬体系。薪酬结构由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技术津贴、岗位津贴及职业资格津贴等组成,落实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形成持续渐进的薪资阶梯、可预见的增长机制,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美誉度和岗位吸引力。
四是信息支持。建立阳光驿站社会化服务公共网络平台。以项目化的方式,委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专业团队,打造党建工作公共服务网站,构建党建工作“一门式”网上服务平台。依托阳光驿站党建网、阳光驿站微信公众号、智慧陆家嘴平台等与区域党建APP系统连接,实现阳光驿站与金融城区域化党建、片区楼宇“三通”联网,建立完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使工作方式由阵地式转向网络式。建立“阳光驿站党建工作系统软件”,形成以组织、党员、群团为一体的社会公益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数字服务资源共享,为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社会公共事务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和有效途径。
五是财力支持。阳光驿站转型初期由街道党工委牵头争取政府专项拨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进入常态后,阳光驿站通过组织公益活动,更多吸引社会各方自愿参与,争取企业单位赞助,实现利益共享。通过建立阳光驿站发展联合基金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阳光驿站,多渠道、多形式促进阳光驿站党建工作社会化发展,为阳光驿站向社会开展无偿、低偿服务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完善运作机制。一是构建枢纽型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区域党建联席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枢纽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区域性、开放性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作用。二是坚持“错位发展、高端引领、系统推进”。要与党建服务中心错位发展,要发挥高端引领和晶核凝聚作用,要系统推进稳步发展。三是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要立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新定位,设定一个过渡期,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
课题组主要成员:邱素琴,浦东党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王云芝,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史菁,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公益服务社理事长
■ 责任编辑:卞吉赋
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在2014年对阳光驿站进行了社会化转型,更名为“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公益服务社”,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其形成了自己的运行模式,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浦东陆家嘴街道;阳光驿站;社会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3-0056-04
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对已经成立11年的阳光驿站进行了社会化转型。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将相关行政性事务从阳光驿站剥离出来,建立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将原有的“陆家嘴社区红船公益服务社”(民非社团)更名为“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公益服务社”,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阳光驿站转型既是在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新形势下,构建开放性、集约性、共享性的区域化党建公共服务平台的应有之意,也是对基层党组织融入社会、凝聚社会、保障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进行再思考和重新定位。
(一)在组织形式上,坚持“去体制、建体系”,由“行政化的单位体制”转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党建社会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党执政的认同度和公信力,在价值、组织、功能上培育起党与社会的密切关系。陆家嘴街道按照“去体制、建体系”的理念,变阳光驿站“行政化的单位体制”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组织管理上实行理事会制,作为阳光驿站的决策机构,规定理事采取任期制,由陆家嘴街道、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单位推选产生,届满可连选连任。在社区(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资源整合型党建工作社会化运作模式,提升阳光驿站的自我治理能力。资金来源上以现有的“阳光基金”为基础,同时鼓励吸收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阳光驿站建设。灵活运用社会化资源配置方式、适度的市场经济手段和多种途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陆家嘴街道党工委积极支持阳光驿站建设,在项目、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街道给予阳光驿站五年的扶持期,扶持期内享有优惠政策:即社区党建服务中心阵地委托阳光驿站进行日常管理。委托期间党建服务中心阵地日常运维费用由街道全额保障,相关的党建项目优先委托,阳光驿站以项目总额的10%收取项目管理费。
(二)在功能拓展上,坚持“大党建、大区域”,由“体内循环”转向“区域大开放”。陆家嘴街道阳光驿站社会化转型,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内党建”所拥有的行政权力配置方式,把社区党建的部分工作内容转移到社会化、专业化的平台上来,从而形成调动社区各方力量、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合力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机制。转型后的服务社作为枢纽型、服务型的社会化组织,成为面向区域所有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全方位开放的、服务和指导功能兼备的、实体和虚拟形态相结合的党建工作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依托阳光驿站日常管理和运营机构,向社会招募、组织和指导社区党员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党员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到全社區,真正让区域党员成为阳光驿站的运作主体力量;另一方面,通过遴选社团负责人,设立专业项目服务团队、策划提供服务项目等,完善以党员群众需求、爱好和趣缘等为纽带的各类社团,与区域内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服务力臂向整个区域拓展。突破了固化的党组织结构,实行兼容开放的党建组织构架,在依托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更加直接地面向社会。
(三)在管理方式上,坚持“项目化、专业化”,由“目标管理”转向“全过程管理”。阳光驿站作为党建工作服务枢纽站,在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通常根据组织自身的工作目标,实行自上而下“大轰隆式”的“一刀切”安排。阳光驿站转型后按照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在运作模式上,实行“常规+特色”,力求做到“理念活动化、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社会化”,重点打造公益品牌项目和服务项目,使目标管理融入更多的系统性原理、规则意识以及风险评估等,转向“全过程管理”。目前主要项目有:“传承正能量”党建活动项目,包括帮助“两新”组织党组织,特别是楼宇党组织设计系列党建活动等;“阳光党校”系列培训项目,包括开展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和党务干部实务培训;“沐浴暖阳” 党建公益项目,主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党内困难党员群体的帮扶互助机制,以经济援助、定向帮困的形式,为遇到困难的党员提供帮助;“阳光驿站志愿者”公益项目,使阳光志愿者服务覆盖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各个方面;“阳光课堂”公益项目,与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东昌中学的党员教师志愿者联合,义务为困难家庭学生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兴趣班等,形成系列特色品牌。通过项目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运作方式形成枢纽型服务管理。
(四)在发展目标上,坚持“高端、品牌、错位”原则,由“城堡型组织”转向“枢纽型组织”。传统阳光驿站尽管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组织形态,但在物理空间上具有“城堡型组织”特色,且具体运作基本沿袭了传统单位制模式。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在街道社会组织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通过健全的组织系统和有效的服务支持,加强统筹协调与纽带联系,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其功能主要凸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高”目标。按照“二八定律”,阳光驿站首先聚焦金融城高档商业区、高档住宅区、高端人才,通过借鉴企业标准化管理思路设计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公共服务产品,比如,通过组织老总联谊会、白领沙龙、精英沙龙等社团活动,形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大的磁场效应。二是品牌特色。阳光驿站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阳光课堂、阳光联谊会、阳光党校、阳光基金”等12个“阳光”系列品牌,而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枢纽型、服务型的党建社会组织,转型后既发扬光大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又以专业化水平致力于党建工作新品牌的培育和打造,使阳光驿站真正成为党组织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三是与党建服务中心的错位发展。阳光驿站服务社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以服务为先,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既为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畅通的渠道,又为培育新颖的服务业态、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提供阵地,具有鲜明的党建工作社会化特色。而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建制,主要职能为转接组织关系、收缴党费、报表统计、党员远程教育、党建网络维护等具体党务工作。这样,阳光驿站服务社与党建服务中心形成错位发展,使之成为在同类型社会组织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聚集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一)阳光驿站转型按照“枢纽型社会组织”定位,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深化创建党建工作品牌提供了新视角。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党建工作社会化综合性服务品牌,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发挥了五大功能:一是培育孵化功能。阳光驿站服务社具备良好的造血功能,能够培育孵化具有政治属性的党建工作社会化平台。二是联系服务功能(公益)。阳光驿站服务社具备聚合联系同类社会组织,并为其提供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加强协调指导,促进合作发展。三是资源支撑功能(培训) 。阳光驿站服务社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政治资源,包括党务人才、党建教育基地、党组织网络体系等优势,能够为其他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四是沟通表达功能(调研)。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具有政治属性的代表性组织,能够代表特定社会组织群,加强与基层党组织、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等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表达诉求。五是人才聚集功能(党建队伍建设)。阳光驿站服务社能够发挥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聚合作用,把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让众多的社会组织拥有一种归属感,实现价值认可。阳光驿站服务社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品牌转型升级拓展了视野。
(二)阳光驿站转型突破了固化的组织结构,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新模式。阳光驿站服务社通过社团注册,探索项目化操作、专业化实施、社会化运作、竞争性发展等机制,使之成为承接党群事务、提供党群服务、创新价值引领的新型社会组织,与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站、组织体系和社会系统对接的枢纽站,形成兼容开放的组织模式,这就突破了固化的组织结构,在不依托行政权力的基础上,以更专业化,更为精干高效、灵活的方式,加强与区域内党建服务中心、各类群团组织和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兴趣性的社会组织、自组织条块联动、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满足党建工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多样化需求,以党组织和党员为基本力量组织动员广大社会成员,提升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资源整合平台。
(三)阳光驿站转型引入公共服务理念,为构建党与社会链接的媒介提供了新空间。阳光驿站服务社以“需求”为导向,通过驿站的枢纽作用,将阳光驿站社会化转型与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阳光驿站不仅要成为连接各基层党组织的网络结点,而且形成面向区域所有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全方位开放、服务和指导功能兼备、实体和虚拟形态相结合的党建工作载体,为党组织以社会化的手段实现党建工作的价值回归拓展了发展空间。
(四)阳光驿站转型适应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为党组织进一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提供了新载体。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上海市委2014年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党建列为1号课题。社会治理更多强调多元化主体特征,重视主体间的合力作用,要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社会治理新格局,这是一种立体式多元互动型的制度框架。由于长期的体制影响,党的工作一般都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方式,缺少比较成熟的社会化手段。陆家嘴街道在明晰阳光驿站服务社与党建服务中心职能的同时,明确阳光驿站服务社属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又有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关键在于阳光驿站服务社作为社会组织带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历史使命,作为制度性嵌入,阳光驿站服务社要以更加开放的格局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无缝对接,促进不同社会行动主体形成充分有效的社会合作,为建立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提供社会化服务平台。
(一)把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原则。由街道党工委负责对阳光驿站的功能予以科学论证并做出界定,在与党建服务中心错位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使之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组织管理、资源统筹和人员配置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发挥党建资源的规模集成效应;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街道党工委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二是坚持公益性原则。阳光驿站必须坚持以公益性为主,着力于培育和孵化以加强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目标的社会团体,以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开放性、整体性为特征,以志愿精神为支撑,包括各类党建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帮扶救助型公益、协调型公益和价值型公益等,体现党建工作社会化运作的协调性、共享性、特色性和有效性。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深化阳光驿站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推进阳光驿站发展与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相结合,与扩大社会事业开放相结合,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积极调整阳光驿站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在发展方向、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以及管理目标等方面加大与党建服务中心协同发展,与社会事业、与群团工作、与网络媒体联动发展。
四是坚持发展与开放并进原则。阳光驿站发展要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适应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出现嬗变,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阳光驿站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更加开放的格局促进社会创新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
五是坚持精品意识。要求站在更高起点上,对标“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要求,确立精品意识。要把握运行的规律性,阳光驿站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中有不同功能特色,加强分类指导;要注重发展的适应性,以最优的效能适应党建工作社会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要求;要凸显功能的保障性,阳光驿站既要成为党建工作社会化服务平台,又要成为党建工作品牌建设的标杆,要求强化统筹发展的动力支持;要强调价值的引领性,充分发挥阳光驿站的品牌引领效应,善于将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做法提炼成经验,将经验提升为制度,打造新的品牌。以品牌打造品牌,形成精品效应。 (二)建立支持体系。一是组织支持。街道党工委积极引导和支持优秀党员成为阳光驿站服务社(协会)的发起人、带头人,包括推荐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参与阳光驿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价值引领和资源整合,推进“双向”培养制度,努力把阳光驿站的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建立健全包括区域化党建、党建服务中心、阳光驿站等相关党建工作部门共同参加的协调沟通机制,落实阳光驿站参与街道各类党建会议,落实街道黨工委领导定期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务虚会,以及各种报告会、专题讲座、金领沙龙、头脑风暴研讨会等形式,积极拓展与阳光驿站负责人的沟通交流渠道,使阳光驿站始终保持党建工作鲜明的政治属性。
二是能力支持。加强街道党建部门与阳光驿站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建立完善与社区各类公益组织、公益基金会合作机制,增强阳光驿站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阳光驿站作为枢纽型党建平台,通过充分挖掘阳光驿站经济资源、品牌资源、人力资源,并运用科学方法将不同来源、不同效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需求、有价值的资源融合起来,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向“阳光驿站”委托代理部分党务工作的“党务外包”模式,凸显阳光驿站党建工作公共服务载体的独特作用,做强资源链接和交换的枢纽功能,加强与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建联建单位的联系沟通,发挥“1+1>2”的溢出效应,并逐步整合转化为组织自身发展和社会竞争优势,以增强凝聚社会的服务能力、整合能力。
三是人才支持。阳光驿站管理层实行任期制与聘任制。在过渡期可以按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阳光驿站培养引进专职社会工作者,加强对阳光驿站专业人才队伍的定期培训,与相关部门联合开设“社工研修班”“党务干部培训班”,在加快推进阳光驿站党群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综合考虑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发展要素,合理优化职业待遇。积极探索阳光驿站党群工作者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等级认定、评聘办法、薪酬体系、工作评价和职业晋升机制等在内的职业化发展制度,以本地区上年度社会职工平均工资为依据,以社会相近行业、类似岗位人员的市场薪酬水平为参照,建立统一的阳光驿站专职社会工作者薪酬体系。薪酬结构由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技术津贴、岗位津贴及职业资格津贴等组成,落实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形成持续渐进的薪资阶梯、可预见的增长机制,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美誉度和岗位吸引力。
四是信息支持。建立阳光驿站社会化服务公共网络平台。以项目化的方式,委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专业团队,打造党建工作公共服务网站,构建党建工作“一门式”网上服务平台。依托阳光驿站党建网、阳光驿站微信公众号、智慧陆家嘴平台等与区域党建APP系统连接,实现阳光驿站与金融城区域化党建、片区楼宇“三通”联网,建立完善信息传递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使工作方式由阵地式转向网络式。建立“阳光驿站党建工作系统软件”,形成以组织、党员、群团为一体的社会公益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数字服务资源共享,为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的社会公共事务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和有效途径。
五是财力支持。阳光驿站转型初期由街道党工委牵头争取政府专项拨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进入常态后,阳光驿站通过组织公益活动,更多吸引社会各方自愿参与,争取企业单位赞助,实现利益共享。通过建立阳光驿站发展联合基金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阳光驿站,多渠道、多形式促进阳光驿站党建工作社会化发展,为阳光驿站向社会开展无偿、低偿服务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
(三)完善运作机制。一是构建枢纽型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区域党建联席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枢纽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区域性、开放性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作用。二是坚持“错位发展、高端引领、系统推进”。要与党建服务中心错位发展,要发挥高端引领和晶核凝聚作用,要系统推进稳步发展。三是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要立足于“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新定位,设定一个过渡期,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
课题组主要成员:邱素琴,浦东党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王云芝,陆家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史菁,陆家嘴社区阳光驿站公益服务社理事长
■ 责任编辑:卞吉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