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秸秆掩埋还田面积的增加,导致田间种植的小气候随之改变,进而造成赤霉病在豫北地区呈重发态势。详细介绍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危害,提出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控措施
  豫北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种植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粮食生产及供需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秸秆掩埋还田面积的增加等,导致田间种植的小气候也随之改变,进而造成赤霉病在豫北地区呈重发态势,不仅影响着小麦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小麦赤霉病病菌还会产生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雪腐镰孢菌烯醇(Nivalenol,NIV)等,人畜食用后容易引起急性中毒,嚴重威胁着公众生命及我国的粮食安全[1-2]。目前,防控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豫北地区小麦中后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探讨了豫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旨在为豫北地区小麦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
  赤霉病可以发生于小麦田间种植的幼苗至抽穗期的各个阶段,从而引起小麦的穗腐、苗腐、茎基腐等症状,其中以穗腐的危害最为严重[3]。穗腐主要是由于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染所导致的,在灌浆期至乳熟期显症,初期在小穗、麦颖上产生浅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到整个发病的小穗上,然后再蔓延到临近的小穗上。当田间湿度过大时,病斑处产生胶状粉红色霉层,病菌侵染穗轴时,侵染处变成枯褐色,穗轴的输导组织遭受破坏,从而影响水分及养分的正常输送,致使小穗枯死。病情进展后期,病斑上产生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但无法抹去。
  苗腐一般是由于土壤中残留或种子自身携带的赤霉病病原菌侵染所导致的,初期表现为小麦芽呈褐色,随病情进展,小麦根冠出现腐烂现象,病情轻者小麦长势黄弱,病情重者可致使小麦死亡。
  茎基腐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主要由长期存活于土壤或病株残体上的赤霉病病菌从小麦的根部与根茎结合部侵入,侵染小麦的主茎与分蘖茎,并逐步扩展至茎基部,从而导致小麦茎基部组织变褐色、凹缩,最后腐烂死亡。
  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危害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作麦穗枯、红麦头、烂麦头,是一种由镰孢属的多种镰刀菌侵染小麦所引发的真菌性病害,具有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赤霉病病菌可在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病株残体上越冬越夏[4]。小麦赤霉病也是典型的依靠风雨传播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程度与气候关系密切。当第2年春季的气温高于 7 ℃,土壤中含水量超过50%时产生子囊壳;当温度高于12 ℃时,形成子囊孢子。在第2年春季气温回升早、 空气湿度大时,成熟子囊孢子凭借气流传播散落在小麦花药上,并经由花丝侵染小麦穗部而发病,如果同时遭遇连续降水天气,则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态势,从而出现病穗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与品质[5],防治不当则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导致绝收。同时,病麦中含有真菌毒素,人畜食用后,会引发恶心、腹泻、眩晕等急性中毒的症状,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安全。
  国家粮食收储标准(GB/T 5494)规定:小麦中赤霉病病粒率超过4%即超过人畜食用的安全标准。此外,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程度还受到赤霉菌源量、小麦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6-7]。
  一般而言,田间病残体多、赤霉菌菌源量大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程度较严重;晚熟、颖壳厚、不耐肥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程度较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氮肥施量多、栽植密度大的小麦品种发生赤霉病程度较严重。
  3   防控措施
  3.1   选育并推广抗(耐)病品种
  选育并推广抗(耐)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经济且安全的措施,但目前我国现有的小麦栽培品种中尚未发现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因此,应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加快高产抗(耐)病小麦品种的开发与选育工作;同时,大力推广种植早熟、颖壳较薄及高产耐肥的小麦品种。
  3.2   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防控
  在选用抗(耐)病小麦品种的基础上,秋季收获后还应做到深耕灭茬,以实现消灭田间菌源的目的。在播种时,应精选小麦种子,并结合防治其他病害进行小麦种子处理,对带病菌的小麦种子,可以先用25%的食盐水或40%的泥水进行漂洗,之后再利用1%的石灰水进行浸种处理。同时,适当早播、平衡施肥、多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其次要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沟通合作,密切监测小麦种植区域的天气情况,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最后还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排灌,避开扬花期浇水,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增加病菌感病概率,从而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3.3   科学使用药剂防控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但药剂防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与减轻小麦赤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在小麦的田间种植中应坚持“以防为主、宁早勿晚”的药剂防控方针。其中,防控的关键时期为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因此,要在小麦齐穗期开始喷施针对性杀菌剂进行药剂防控,如多菌灵、戊唑咪酰胺、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等兑水45~60 kg,混匀后常量喷雾。若小麦扬花期遭遇连阴雨天气,应抢先于下雨之前喷施药剂,还应抓紧时间在雨水停歇间隙进行施药补救。并于5~7 d 后再喷施 1次,连续喷施2~3次,效果更好。
  总之,应充分认识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特点与危害,掌握其发病规律,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抓住最佳的防治时期,并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从而将小麦赤霉病病害损失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 1 ] 张政文,孙秀娟,胡乃娟,等.麦秸掩埋还田对赤霉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存活率和水稻带菌的影
  响[J].植物病理学报,2014,44(4):443-448.
  [ 2 ] 王刘庆,姜冬梅,王瑶,等.小麦产毒病原菌及其毒素防控
  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9):3396-
  3402.
  [ 3 ]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
  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4-28.
  [ 4 ] 国栋,杨久涛,于玲雅,等.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
  与原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7):39-41.
  [ 5 ] 姜明波,翟顺国,王守强,等.信阳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与
  春季降水的相关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8,47(11):
  80-84.
  [ 6 ] 于思勤,马忠华,张猛,等.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与
  综合防治关键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2):55-62.
  [ 7 ]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7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J].
  中国农业信息,2017,3(6):19-20.
其他文献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源头,更是稳固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又是一年春耕时,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到春耕疫情防控两不误?3月19日,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与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承办的“防疫春耕两手抓 良种先行抢农时”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是第七届山西科普惠农“3·19”行动相关活动之一,线上线下同时举办,邀请
期刊
摘 要:采用查阅文献法和实际调查法,对保定市植物园种植的常见草坪草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易感病、发病时期和主要害虫进行了统计,依据统计结果总结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便于草坪的建植与养护管理。  关键词:植物园;草坪草;病虫害;发生;防治措施  当今,草坪覆盖面积的大小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园林绿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是,草坪在建植过程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草坪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侵袭,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整
期刊
摘 要:为了研究多花黄精种子贮藏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选择两种贮藏方式,比较多花黄精出苗率和产苗量。结果表明:处理A在出苗前期具有一定优势,育苗中后期处理A与处理B无显著差异。生产上建议,多花黄精净干种子置常温室内贮藏,翌年3月份取出播种。  关键词:多花黄精;种子;贮藏方式;育苗;影响   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属百合科黄精属植物,与滇黄精(Pol
期刊
摘 要:秀水14是由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长势繁茂、剑叶短挺、穗直立,且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青秆黄熟,有着非常稳定的高产特点。同时,秀水14抗性好、米质优,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对水稻新品种秀水14的特征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机插栽培措施。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秀水14;基本特性;机插栽培  濮院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是国家级特色小镇,濮院镇的粮食生产以常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关注力度的不断加大,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使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壤和水源优势,能够为水稻种植产业提供良好的条件,水稻种植参与人员要积极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积极完善和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推动我国水稻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水稻;高产稳产;低耗高效;栽培技术  水稻是我国长江中
期刊
摘 要:采用裂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安花3号荚果、籽仁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安花3号适宜播期为5 月29日—6月7日,适宜播种密度为22.5万~24万穴/hm2,试验显示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安花3号的荚果和籽仁产量可达到6 615 kg/hm2和 5 337 kg/hm2。  关键词:花生品种;安花3号;播期;密度;试验  花生新品种安花3号是安阳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高油、高出米率
期刊
摘 要:许多种植大户为了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种植旱稻,可对旱稻的属性又不了解,反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多年来旱稻种植试验示范经验,简要介绍了几种目前的旱稻生产品种。  关键词:农业生产;种植旱稻;建议  目前,农业生产上的旱稻有两种:一种是以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节水抗旱稻;二是巴西陆稻,完全不用浇水的旱稻。  1 旱稻巴西陆稻的特点  巴西陆稻是一种广泛适应于旱地或干旱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看重生态的保护,森林抚育工作也逐渐受到了国家及广大林业者的重视。从探索森林抚育的重要价值出发,就森林抚育的技术措施及实施要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带动林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森林;抚育技术;实施要点  林木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离不开林业的发展,而森林抚育
期刊
摘 要:谷子是我国北方的一种重要农作物,具有耐贫瘠、抗旱性强等特点,也是我国北方居民食物的核心成分之一。因此,谷子生产问题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重点关注问题。而基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因素不同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谷子种植技术的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对于谷子种植技术的探讨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静乐县谷子种植技术为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区域性谷子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性价值,以为各区域利用各
期刊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山东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2020年3月6日,在山东省委常委会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坦陈:两年来,山东省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五级书记抓振兴”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乡村振兴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标准监测体系和考核督导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