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信息的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层次变革和重构。新媒体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治理环境。因此如何理性面对新媒体,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导新媒体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及作用,使之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平台,是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该文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社会单元中发生的典型的重要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进展、结果及影响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事件的真实面貌、丰富背景,跟踪事件的动态发展及事件的处理结果及后续的发展及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新媒体;魏则西事件
1社会治理的内涵
1.1社会治理的提出——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有学者认为“管理”一词,最早可能起源于古希腊文或拉丁文,意思为控制、统治、引导、操纵等。而社会治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广义上来说,社会管理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的机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来说,社会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属于已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专门管理的过程。从上面的几个定义及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也称为第一部门)、市场(也称为第二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称为第三部门)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维持社会的秩序稳定,不断促进社会进步而共同合作对社会生活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组织、协调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使用社会管理一词,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并且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反映了我们党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也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管理”与“治理”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其內涵却有很大差别,治理主要是指主权者借助于社会、政治和法律等基本制度和规则,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追求社会共同利益。我们可以将社会治理理解为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治”,是一种对公共权力的延伸,是政府的放权及对每个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社会治理更加强调政府以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争端及社会问题方面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1.2社会治理的特征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相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延续的过程,既不能依靠一些死板的一风吹的规章制度从而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也不能像搞一场运动一样,刚开始轰轰烈烈,到后面冷冷清清,而应该细水长流。
2)社会治理是一种艺术,它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合作,共同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3)社会治理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不论强势弱势、公立民营、不论多数少数,都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4)社会治理具有互动性。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并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而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符合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沟通机制及治理框架,两者合作管理、协商解决、相互作用,最后达成共识。当然,政府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及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2新媒体的内涵及发展
2.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新在它改变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机制,使得信息的传播方便化、快捷化、开放化、透明化、平民化、共享化。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Web2.0技术的兴起,通过各类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社交网站、QQ、博客、微博、各种网络论坛及社区以及手机等无线终端的APP应用(例如:微信、微博、知乎等)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这加快了信息的转移、流动、传播及共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同2015年相比增加了近7倍。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而同期,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由此可见,新媒体的普及之广、影响之大,参与者之多,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渗透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的媒体,因而也被称为“第五媒体”,这种定义只是简单地将“新”与“旧”进行区分,并没有将新媒体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很好的概括出来;也有观点认为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这种观点主要突出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及特性很好的概括出来。笔者较为认同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对新媒体的定义: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了“新闻媒体3.0”(Journalism 3.0)的概念:1.0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但新闻传播方式并没有实质改变,仍是集中控制式的传播模式。而媒体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 media(可译为“个人媒体”、“自媒体”或“共享媒体”)。 2.2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互动性。新媒体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接受体和信息源产生互动,并且两者的关系也走向平等。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性的留言、评论、回复、关注、搜索、分享信息。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快捷性与及时性。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发布信息并加以传播,真正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地球村”观念深入人心,信息传播非常快捷、及时。
3)平民化与多元性。新媒体庞大的用户群决定了其身份包罗万象,王侯将相、平民百姓、各行各业,无论什么身份都能成为新媒体的主体及受众,都能轻易在新媒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发布者,其身份的不确定和目的的千变万化,也使得信息数量不计其数、内容包罗万象。
4)个性化。这是新媒体的一个本质的特征。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
2.3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环境的影响
1)大众信息发布与传播使得社会更加透明,新媒体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方便化、快捷化、开放化、透明化、平民化、共享化、廉价化。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等设备发布及传播各种信息,这使得各种观点及意见迅速传播。
2)新媒体成为民意表达及利益诉求的一个平台,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在技术上的局限,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互、开放的平台。
3)新媒體成为一个民意诉求的集聚地和社会舆论的助推器,新媒体畅通了信息传播的通道,将某些利益群体保护并封锁的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同时新媒体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消除了人们的顾虑,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并且可以使各方面的观点意见汇集起来,产生强大的社会舆论,促使相关问题更陕、更好地解决。
3魏则西事件的回顾
2003年“孙志刚事件”,第一次体现出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它导致了公共法律政策的直接改变,而在去年的“魏则西事件”中新媒体再一次发挥出强大力量,直接促成了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治理。对于“孙志刚事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网络媒体及网络舆论的强大威力,而在此次“魏则西事件”中,我们看到,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扩散、民意进行不断汇聚、事件进行不断发酵及深挖,最终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促使政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应及治理。
3.1从社会化网络问答社区开始
“魏则西事件”起源于问答社区知乎。魏则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他生前是知乎网的用户。2014年4月,在一次体检后他得知自己罹患“滑膜肉瘤”晚期。据魏则西生前描述,该疾病为“一种很恐怖的软组织肿瘤,目前除了最新研发和正在做临床实验的技术,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得知儿子的病情后,其父母先后带着他辗转全国多地进行求医问诊,但最后均被告知没有希望。不过魏的父母并未就此放弃,他们通过百度搜索,看到搜索结果第一条就是“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其父母抱着一丝希望前往该医院进行考察,被该医院李姓主任告知该病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治疗,有效率达到80%-90%,该医院宣称采用美国斯坦福引进的生物细胞免疫疗法,保10-20年没有问题。其父母在网上查到该李姓医生还上过央视节目。于是2014年9月份开始,魏则西开始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前后共进行了4次治疗。原本准备去307医院的魏母,遂决定来到这家医院开始治疗。为了给儿子治病,魏则西父母东拼西凑、四处借钱,共花费20多万元,治疗了4次,然而病情并没有出现好转,甚至病情有恶化趋势,这时该医院医生也一改之前的说法称治好这种病是一个概率事件。2016年4月12日,在“魏则西怎么样了?”的知乎帖下,魏则西父亲用魏则西的知乎账号回复称:“我是魏则西的父亲魏海全,则西今天早上八点十七分去世,我和他妈妈谢谢广大知友对则西的关爱,希望大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去世,但该事件并未到此结束。2016年5月1日,魏则西去世后的第18天,公众号“有槽”发表文章《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引起了互联网的一阵大潮,改文章点击率超过10万,评论超过6700多条,文章矛头直指“百度”、“部队医院”、“莆田系”。该微信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中说:大学生魏则西在两年前体检出滑膜肉瘤晚期,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将近20万元医药费后,仍不治身亡。之后,魏则西生前2月26日在知乎上回答的问题“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被网友翻出,在回答中,他详细叙述了自己患病、治病的过程,这其中他通过在美国留学的一位网友的帮助得知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李姓医生向其宣传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在美国早被淘汰,因此他质疑百度搜索对医疗信息竞价排名有误导之嫌。魏则西的回答在其去世之后,持续发酵,引发了网络热议,“魏则西回答帖”、“魏则西去世消息”和“百度搜索滑膜肉瘤排名第一的是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截图在微博上被转载1万余次,网友纷纷让百度给说法,谴责百度,迅速将百度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3.2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报道与网民意见的汇聚
2016年5月1日当天,魏则西在知乎上对人性最大的恶进行回复的帖子,浏览次数超过了140多万,并有8700多条评论;各大媒体开始相继报道此次事件,事件不断发酵,例如:搜狐上出现题为青年魏则西之死的文章,浏览超过46万人次;新浪的题为“对话魏则西母亲:他把这当了唯一的救命稻草”的文章点击率超过2.6万,并有1700条评论;天涯社区相关的帖子点击率超过8万;4月30日到5月1日,微博话题“魏则西百度推广事件”成为排行前三的热门话题,达到8319万阅读量;5月2日,搜狐题为细思恐极,这三件事才是最终害死了魏则西的真凶的报道,点击率达到9.8万;新浪题为魏则西之死捅破“邪恶故事”的窗户纸的图文报道,点击率超过7.8万;央广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魏则西之死这一话题迅速升温,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从主流强势媒体到普通网民刷屏、转载、评论、吐槽,到海内外的各种报道评论,各种观点在网络掀起交锋,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网络舆论事件。网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对百度、莆田系、军队医院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批评与指责,甚至高度情绪化,特别是网友们极力声讨百度对医疗信息竞价排名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感,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为。网民们在表达同情、伤心之余,更多的是愤怒、质问,将舆论矛头直指百度,通过新媒体该事件关注度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社会舆论声势浩大,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3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及后续影响
2016年5月2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计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对魏则西事件及互联网企业依法经营事项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联合调查组将适时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
2016年5月3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计委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魏则西事件”进行调查。国家卫计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局对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进行联合调查。
2016年5月4日,武警部队对广受网友关注的“魏则西事件”高度重视,已组成工作组进驻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有关领导表示,将全力配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2016年5月9日,由于百度搜索相关关键词竞价排名对魏则西选择就医产生影响,百度竞价排名机制存在付费竞价权重过高、商业推广标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陛,容易误导网民,必须立即整改。
在调查期间,对全部医疗类(含医疗机构、医药器械、药品等)机构的资质进行了重新审核,对2518家医疗机构、1.26亿条推广信息实现了下线处理。百度需在5月31日之前,落实以上整改要求,并接受监管部门和广大网民的后续监督。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美股股价一度遭遇大跌:从每股194.3美元,下跌到163.55美元,下滑15.83%,市值也从680美元跌至约567亿美元,缩水约113亿美元,约合740亿人民币。
纵观此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传播犹如星火燎原,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这不仅显示出了新媒体在话语权方面的强大优势,也显示出了中国网民的强大力量。
事件借助多种新媒体手段,持续发酵,获得超高的关注度以及海量的评论,这也促成了多部委的及时响应,并且高规格入驻百度公司及涉事医院进行调查。
4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1)新媒体为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交互的意见表达的空间及平台。魏则西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则西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是借助新媒体,使得他这样的“小人物”也可以只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利益诉求,无需传统媒介的代理及审查。
2)新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助推器。它可以“聚焦一个事件”,把一件事件从黑暗处摆到光明的地方,新媒体可以放大社会舆论,使民意能够汇聚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为社会治理提供助力和推动力,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3)新媒体的快捷性、及时性,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具有时效性。我们可以看到魏则西事件发生之后,政府的处理速度非常快,非常及时。从调查到出台治理意见仅用了8天,问题处理效率非常高。
4)新媒体的多元化及大众化,可以促使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多元社会主体,来自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他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互,相互汇聚,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
5)新媒体具有隱匿性,从而可以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还原事件的真相,它可以将一些相关利益组织封锁起来的消息暴露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
6)新媒体可以充分发挥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新媒体的共享性、交互性,加速了信息的扩散及转移,针对一些热点事件及问题,民众甚至会自发组成相关的群体,聚力合作,建言献策,这样越来越多的民众就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了;同时新媒体在话语权方面的优势,可以让更多有利益及政治诉求的民众或个人发声。
7)新媒体促进政府与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对话沟通、平等合作、共同协商。
5新媒体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挑战
1)借助新媒体治理的效果极其有限,通常只能解决个别案例,并不是所有通过新媒体曝光的事件都可以向魏则西事件一样能够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并有政府出面及时解决,借助新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类似的悲剧有可能再度上演。因此新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还需要我们去研究。
2)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它及可以发挥积极的正能量,也可能发挥消极的负能量。例如:安徽女大学生扶人事件,最初通过新媒体的扩散,加上之前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到,导致舆论一边倒的认为:老人属于讹人行为,一致声讨老人,这导致老人及其家属一度承受了很大的网络舆论压力。然而随着事情的进展,真相浮出水面,老人并没有碰瓷,女孩确实碰撞了老人,通过调查认为双方相互有接触,都有责任,女大学生负主要责任。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既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客体,当网民出现歪曲事实、传播负面及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不端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引导、监督及治理,此外要不断完善此类事件的防范机制。
6运用新媒体创新社会治理
1)治理理念——主体多元化
治理主体要实现从更加多元化,依靠新媒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政府以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争端及社会问题方面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2)治理方式——“刚”“柔”并济
治理方式既要使用法律、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约束,同时也可以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协调、激励、感召、启发、引导、协商等柔性方法。
3)治理态度—平等协商对话沟通
政府应更多地倾听民众的心声,政民互动沟通,多了解民众的诉求,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与民众合作管理,而不是独治。
4)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回应机制
借助新媒体的快速扩散,民众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然而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回应机制,对民众的诉求快速回应、立即处理,给民众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这样才可以提升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及信任度,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及长治久安。
该文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社会单元中发生的典型的重要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进展、结果及影响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事件的真实面貌、丰富背景,跟踪事件的动态发展及事件的处理结果及后续的发展及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解释、判断、评价或者预测,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新媒体;魏则西事件
1社会治理的内涵
1.1社会治理的提出——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有学者认为“管理”一词,最早可能起源于古希腊文或拉丁文,意思为控制、统治、引导、操纵等。而社会治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广义上来说,社会管理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的机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来说,社会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属于已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专门管理的过程。从上面的几个定义及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也称为第一部门)、市场(也称为第二部门)和社会组织(也称为第三部门)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维持社会的秩序稳定,不断促进社会进步而共同合作对社会生活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组织、协调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使用社会管理一词,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次提出“社会治理”这一概念,把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并且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这反映了我们党的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也昭示着中国的治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管理”与“治理”虽然一字之差,但是其內涵却有很大差别,治理主要是指主权者借助于社会、政治和法律等基本制度和规则,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追求社会共同利益。我们可以将社会治理理解为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治”,是一种对公共权力的延伸,是政府的放权及对每个公民合法权利的保护。社会治理更加强调政府以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争端及社会问题方面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1.2社会治理的特征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相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延续的过程,既不能依靠一些死板的一风吹的规章制度从而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也不能像搞一场运动一样,刚开始轰轰烈烈,到后面冷冷清清,而应该细水长流。
2)社会治理是一种艺术,它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合作,共同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3)社会治理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不论强势弱势、公立民营、不论多数少数,都可以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4)社会治理具有互动性。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并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而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符合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沟通机制及治理框架,两者合作管理、协商解决、相互作用,最后达成共识。当然,政府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及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2新媒体的内涵及发展
2.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新在它改变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的传播机制,使得信息的传播方便化、快捷化、开放化、透明化、平民化、共享化。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Web2.0技术的兴起,通过各类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社交网站、QQ、博客、微博、各种网络论坛及社区以及手机等无线终端的APP应用(例如:微信、微博、知乎等)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这加快了信息的转移、流动、传播及共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同2015年相比增加了近7倍。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而同期,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由此可见,新媒体的普及之广、影响之大,参与者之多,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渗透到了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的媒体,因而也被称为“第五媒体”,这种定义只是简单地将“新”与“旧”进行区分,并没有将新媒体的发展阶段及特征很好的概括出来;也有观点认为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这种观点主要突出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及特性很好的概括出来。笔者较为认同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对新媒体的定义: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了“新闻媒体3.0”(Journalism 3.0)的概念:1.0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 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new media)或者叫跨媒体,但新闻传播方式并没有实质改变,仍是集中控制式的传播模式。而媒体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 media(可译为“个人媒体”、“自媒体”或“共享媒体”)。 2.2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互动性。新媒体可以在传播的过程中,接受体和信息源产生互动,并且两者的关系也走向平等。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互动性的留言、评论、回复、关注、搜索、分享信息。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快捷性与及时性。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发布信息并加以传播,真正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地球村”观念深入人心,信息传播非常快捷、及时。
3)平民化与多元性。新媒体庞大的用户群决定了其身份包罗万象,王侯将相、平民百姓、各行各业,无论什么身份都能成为新媒体的主体及受众,都能轻易在新媒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信息发布者,其身份的不确定和目的的千变万化,也使得信息数量不计其数、内容包罗万象。
4)个性化。这是新媒体的一个本质的特征。由于技术的局限,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
2.3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环境的影响
1)大众信息发布与传播使得社会更加透明,新媒体技术使信息的传播方便化、快捷化、开放化、透明化、平民化、共享化、廉价化。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等设备发布及传播各种信息,这使得各种观点及意见迅速传播。
2)新媒体成为民意表达及利益诉求的一个平台,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在技术上的局限,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互、开放的平台。
3)新媒體成为一个民意诉求的集聚地和社会舆论的助推器,新媒体畅通了信息传播的通道,将某些利益群体保护并封锁的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出去,同时新媒体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消除了人们的顾虑,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并且可以使各方面的观点意见汇集起来,产生强大的社会舆论,促使相关问题更陕、更好地解决。
3魏则西事件的回顾
2003年“孙志刚事件”,第一次体现出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它导致了公共法律政策的直接改变,而在去年的“魏则西事件”中新媒体再一次发挥出强大力量,直接促成了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治理。对于“孙志刚事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网络媒体及网络舆论的强大威力,而在此次“魏则西事件”中,我们看到,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扩散、民意进行不断汇聚、事件进行不断发酵及深挖,最终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促使政府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应及治理。
3.1从社会化网络问答社区开始
“魏则西事件”起源于问答社区知乎。魏则西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他生前是知乎网的用户。2014年4月,在一次体检后他得知自己罹患“滑膜肉瘤”晚期。据魏则西生前描述,该疾病为“一种很恐怖的软组织肿瘤,目前除了最新研发和正在做临床实验的技术,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得知儿子的病情后,其父母先后带着他辗转全国多地进行求医问诊,但最后均被告知没有希望。不过魏的父母并未就此放弃,他们通过百度搜索,看到搜索结果第一条就是“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生物免疫疗法,其父母抱着一丝希望前往该医院进行考察,被该医院李姓主任告知该病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治疗,有效率达到80%-90%,该医院宣称采用美国斯坦福引进的生物细胞免疫疗法,保10-20年没有问题。其父母在网上查到该李姓医生还上过央视节目。于是2014年9月份开始,魏则西开始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前后共进行了4次治疗。原本准备去307医院的魏母,遂决定来到这家医院开始治疗。为了给儿子治病,魏则西父母东拼西凑、四处借钱,共花费20多万元,治疗了4次,然而病情并没有出现好转,甚至病情有恶化趋势,这时该医院医生也一改之前的说法称治好这种病是一个概率事件。2016年4月12日,在“魏则西怎么样了?”的知乎帖下,魏则西父亲用魏则西的知乎账号回复称:“我是魏则西的父亲魏海全,则西今天早上八点十七分去世,我和他妈妈谢谢广大知友对则西的关爱,希望大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2016年4月12日,魏则西去世,但该事件并未到此结束。2016年5月1日,魏则西去世后的第18天,公众号“有槽”发表文章《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引起了互联网的一阵大潮,改文章点击率超过10万,评论超过6700多条,文章矛头直指“百度”、“部队医院”、“莆田系”。该微信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中说:大学生魏则西在两年前体检出滑膜肉瘤晚期,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花费将近20万元医药费后,仍不治身亡。之后,魏则西生前2月26日在知乎上回答的问题“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被网友翻出,在回答中,他详细叙述了自己患病、治病的过程,这其中他通过在美国留学的一位网友的帮助得知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李姓医生向其宣传的“肿瘤生物免疫疗法”在美国早被淘汰,因此他质疑百度搜索对医疗信息竞价排名有误导之嫌。魏则西的回答在其去世之后,持续发酵,引发了网络热议,“魏则西回答帖”、“魏则西去世消息”和“百度搜索滑膜肉瘤排名第一的是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截图在微博上被转载1万余次,网友纷纷让百度给说法,谴责百度,迅速将百度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3.2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报道与网民意见的汇聚
2016年5月1日当天,魏则西在知乎上对人性最大的恶进行回复的帖子,浏览次数超过了140多万,并有8700多条评论;各大媒体开始相继报道此次事件,事件不断发酵,例如:搜狐上出现题为青年魏则西之死的文章,浏览超过46万人次;新浪的题为“对话魏则西母亲:他把这当了唯一的救命稻草”的文章点击率超过2.6万,并有1700条评论;天涯社区相关的帖子点击率超过8万;4月30日到5月1日,微博话题“魏则西百度推广事件”成为排行前三的热门话题,达到8319万阅读量;5月2日,搜狐题为细思恐极,这三件事才是最终害死了魏则西的真凶的报道,点击率达到9.8万;新浪题为魏则西之死捅破“邪恶故事”的窗户纸的图文报道,点击率超过7.8万;央广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魏则西之死这一话题迅速升温,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从主流强势媒体到普通网民刷屏、转载、评论、吐槽,到海内外的各种报道评论,各种观点在网络掀起交锋,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网络舆论事件。网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对百度、莆田系、军队医院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批评与指责,甚至高度情绪化,特别是网友们极力声讨百度对医疗信息竞价排名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感,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为。网民们在表达同情、伤心之余,更多的是愤怒、质问,将舆论矛头直指百度,通过新媒体该事件关注度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社会舆论声势浩大,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3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及后续影响
2016年5月2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计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对魏则西事件及互联网企业依法经营事项进行调查并依法处理,联合调查组将适时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
2016年5月3日,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卫计委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魏则西事件”进行调查。国家卫计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武警部队后勤部卫生局对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进行联合调查。
2016年5月4日,武警部队对广受网友关注的“魏则西事件”高度重视,已组成工作组进驻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有关领导表示,将全力配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2016年5月9日,由于百度搜索相关关键词竞价排名对魏则西选择就医产生影响,百度竞价排名机制存在付费竞价权重过高、商业推广标识不清等问题,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陛,容易误导网民,必须立即整改。
在调查期间,对全部医疗类(含医疗机构、医药器械、药品等)机构的资质进行了重新审核,对2518家医疗机构、1.26亿条推广信息实现了下线处理。百度需在5月31日之前,落实以上整改要求,并接受监管部门和广大网民的后续监督。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美股股价一度遭遇大跌:从每股194.3美元,下跌到163.55美元,下滑15.83%,市值也从680美元跌至约567亿美元,缩水约113亿美元,约合740亿人民币。
纵观此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传播犹如星火燎原,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这不仅显示出了新媒体在话语权方面的强大优势,也显示出了中国网民的强大力量。
事件借助多种新媒体手段,持续发酵,获得超高的关注度以及海量的评论,这也促成了多部委的及时响应,并且高规格入驻百度公司及涉事医院进行调查。
4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1)新媒体为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交互的意见表达的空间及平台。魏则西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魏则西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但是借助新媒体,使得他这样的“小人物”也可以只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利益诉求,无需传统媒介的代理及审查。
2)新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助推器。它可以“聚焦一个事件”,把一件事件从黑暗处摆到光明的地方,新媒体可以放大社会舆论,使民意能够汇聚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为社会治理提供助力和推动力,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3)新媒体的快捷性、及时性,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具有时效性。我们可以看到魏则西事件发生之后,政府的处理速度非常快,非常及时。从调查到出台治理意见仅用了8天,问题处理效率非常高。
4)新媒体的多元化及大众化,可以促使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多元社会主体,来自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他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互,相互汇聚,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从而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
5)新媒体具有隱匿性,从而可以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还原事件的真相,它可以将一些相关利益组织封锁起来的消息暴露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
6)新媒体可以充分发挥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新媒体的共享性、交互性,加速了信息的扩散及转移,针对一些热点事件及问题,民众甚至会自发组成相关的群体,聚力合作,建言献策,这样越来越多的民众就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来了;同时新媒体在话语权方面的优势,可以让更多有利益及政治诉求的民众或个人发声。
7)新媒体促进政府与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对话沟通、平等合作、共同协商。
5新媒体对社会治理提出的挑战
1)借助新媒体治理的效果极其有限,通常只能解决个别案例,并不是所有通过新媒体曝光的事件都可以向魏则西事件一样能够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并有政府出面及时解决,借助新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类似的悲剧有可能再度上演。因此新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还需要我们去研究。
2)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它及可以发挥积极的正能量,也可能发挥消极的负能量。例如:安徽女大学生扶人事件,最初通过新媒体的扩散,加上之前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到,导致舆论一边倒的认为:老人属于讹人行为,一致声讨老人,这导致老人及其家属一度承受了很大的网络舆论压力。然而随着事情的进展,真相浮出水面,老人并没有碰瓷,女孩确实碰撞了老人,通过调查认为双方相互有接触,都有责任,女大学生负主要责任。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既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客体,当网民出现歪曲事实、传播负面及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不端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引导、监督及治理,此外要不断完善此类事件的防范机制。
6运用新媒体创新社会治理
1)治理理念——主体多元化
治理主体要实现从更加多元化,依靠新媒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更加强调政府以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争端及社会问题方面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2)治理方式——“刚”“柔”并济
治理方式既要使用法律、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约束,同时也可以依靠各种社会力量、协调、激励、感召、启发、引导、协商等柔性方法。
3)治理态度—平等协商对话沟通
政府应更多地倾听民众的心声,政民互动沟通,多了解民众的诉求,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与民众合作管理,而不是独治。
4)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回应机制
借助新媒体的快速扩散,民众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然而政府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回应机制,对民众的诉求快速回应、立即处理,给民众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这样才可以提升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及信任度,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及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