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语文教育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養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就明确要求,语文教育在基本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欣赏文学艺术来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要达到这一步,就是要“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教材原有选编的文学作品基础上,扩展教材的文学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首先,把握语文教材文学的教学目的。语文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蓝本,要以此为权威的依据开展语文教学设计。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取舍、调节,教师灵活地掌握调节的度和方式。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点地域性的文学作品,以便培养学生对当地文学文化的了解。比如讲到古代诗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与当地文化历史有关的诗歌,然后在班上开展一场诗歌朗诵会,这既将刻板的诗歌教学开展得更加生动,也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把握扩展语文教材文学性的原则。扩展语文教材文学性不是教师随意对教材选文的舍弃,也不是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的随意调整,而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选文为基础,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的合理扩展。所以,必须把握如下原则:一、以增强整体性的文学性感受为原则。通过增加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加深对优秀作品的语言、思想等艺术魅力的体会和认知,增强对作者文学风格的领略和对文学鉴赏的感受性。比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妨在教学之外,让学生阅读理解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或者《诫子书》,不但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二、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文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刻板地知识传授、作品讲解、作业考试等常规手段,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通过扩展教材的文学性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和稳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自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适当增加合适的文学作品,增加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审美的认识,体会文学的魅力。比如,教材中选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的作品历来都是比较难理解的,但是相对来讲,鲁迅的散文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会鲁迅散文的魅力,可以将鲁迅的《我的父亲》这篇文章作为扩展阅读的作品,让学生课外学习。这种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是增强学生理解同类作品兴趣的途径。
再次,语文教材文学性扩张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旨归。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学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演进历史,中国文学传承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禀性,是中国人内在情感的纽带。不论是先秦的四书五经等典籍,还是汉赋、唐诗、宋词等辞章,绵延至民国、现在的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语文教材中的选择的篇目,是其中优秀的篇章,但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更多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们,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逐渐淡漠了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将学习看做大人强加的负担,以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对传统文学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中的篇目,这是不符合一个中国应有的文化素养的。因此,初中语文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我们伟大的文明,更好地领会我们独特的文学精神和文化气质。比如,初中课本中选入的李杜的诗歌,我们就可以将小李杜的诗歌有意识地扩展进去,通过比较阅读和教学、朗诵和赏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获得文学素养的提升。在比如,在学习曹操的《龟虽寿》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等来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和个性特征。这就能增强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与感悟,从而能够树立起为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信念。
最后,把握文学性扩展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淀、文学素养层次的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和教学实际进度安排设计文学性扩展计划。其一是作品选择必须难易适当。根据学生和教材情况,选择扩展学习的文学作品必须难易适当,特别是古文作品。如果太难了,学生读不懂、理解不了,就会给学生造成负担的同时打击学习积极性。其二是教学设计难易程度适当。同一篇文学作品,老师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生在何种层次上进入作品,因此,不论是设计的问题还是其他类型的教学活动,老师都必须在难易度这个方面为学生把好关。
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教育工作,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使命。因此,在立足教材、紧扣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推动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扩展,是语文教学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但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这是教育帮助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
首先,把握语文教材文学的教学目的。语文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蓝本,要以此为权威的依据开展语文教学设计。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取舍、调节,教师灵活地掌握调节的度和方式。比如,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点地域性的文学作品,以便培养学生对当地文学文化的了解。比如讲到古代诗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与当地文化历史有关的诗歌,然后在班上开展一场诗歌朗诵会,这既将刻板的诗歌教学开展得更加生动,也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把握扩展语文教材文学性的原则。扩展语文教材文学性不是教师随意对教材选文的舍弃,也不是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的随意调整,而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选文为基础,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的合理扩展。所以,必须把握如下原则:一、以增强整体性的文学性感受为原则。通过增加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加深对优秀作品的语言、思想等艺术魅力的体会和认知,增强对作者文学风格的领略和对文学鉴赏的感受性。比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妨在教学之外,让学生阅读理解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或者《诫子书》,不但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二、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文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改变刻板地知识传授、作品讲解、作业考试等常规手段,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通过扩展教材的文学性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和稳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自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适当增加合适的文学作品,增加新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审美的认识,体会文学的魅力。比如,教材中选了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的作品历来都是比较难理解的,但是相对来讲,鲁迅的散文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会鲁迅散文的魅力,可以将鲁迅的《我的父亲》这篇文章作为扩展阅读的作品,让学生课外学习。这种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是增强学生理解同类作品兴趣的途径。
再次,语文教材文学性扩张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旨归。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学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演进历史,中国文学传承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禀性,是中国人内在情感的纽带。不论是先秦的四书五经等典籍,还是汉赋、唐诗、宋词等辞章,绵延至民国、现在的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语文教材中的选择的篇目,是其中优秀的篇章,但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更多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们,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培养他们爱国的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逐渐淡漠了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将学习看做大人强加的负担,以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对传统文学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中的篇目,这是不符合一个中国应有的文化素养的。因此,初中语文应该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我们伟大的文明,更好地领会我们独特的文学精神和文化气质。比如,初中课本中选入的李杜的诗歌,我们就可以将小李杜的诗歌有意识地扩展进去,通过比较阅读和教学、朗诵和赏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获得文学素养的提升。在比如,在学习曹操的《龟虽寿》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三国演义》等来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和个性特征。这就能增强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与感悟,从而能够树立起为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信念。
最后,把握文学性扩展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淀、文学素养层次的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和教学实际进度安排设计文学性扩展计划。其一是作品选择必须难易适当。根据学生和教材情况,选择扩展学习的文学作品必须难易适当,特别是古文作品。如果太难了,学生读不懂、理解不了,就会给学生造成负担的同时打击学习积极性。其二是教学设计难易程度适当。同一篇文学作品,老师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学生在何种层次上进入作品,因此,不论是设计的问题还是其他类型的教学活动,老师都必须在难易度这个方面为学生把好关。
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教育工作,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使命。因此,在立足教材、紧扣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推动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扩展,是语文教学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但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这是教育帮助教育对象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