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美的完美契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e3wer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大哲学史上两大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对于美学的看法,尤其是美学中关于文学艺术的看法。本文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哲学观入手,分析由此所引发的两者对美学中“文学艺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看法的差异。
  关键词: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观 文学艺术观
  
  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
  在柏拉图时代,雅典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新兴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的斗争白热化,贵族阶级的传统地位开始动摇。作为出身于雅典的贵族阶级,柏拉图在文学和数学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代表着贵族阶级的立场。他关于自然哲学、文学艺术及政治学等方面的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贵族阶级的思想并受其影响。柏拉图在政治上的基本动机,就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足以维持贵族统治的政教制度和思想基础。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尼科马库斯的儿子。受其出身环境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现出唯物主义观点。亚里士多德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并主张把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文艺理论领域。他的自然哲学、模仿说和文学艺术等理论都闪现出了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光辉。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
  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终极本原的探讨,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两者的关系怎样?形而上学观是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决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对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他的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他虽承认世界由两种基质构成:物质和精神,但是认为其中精神是真正的实在,最有价值,是宇宙中法则和秩序的基质;而物质则是属于第二位的基质,它是呆滞的、无理性的、顽强的力量,只是多少而不完善地打上了精神的印记。柏拉图认为精神为事物的首要因素,物质为占第二位的因素,因此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理念是自在和自为的,有实体性;它们是实体和实质的模式,即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不像事物那样受变化的影响。凡是被感觉的世界所具有的任何实在性、形式或者美都得自理念。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不过是这些永恒不变的理念的复制品,因此是不真实的。世界上的事物有千万种,但是它们都只有一个原始不变的理念。所以我们对感官世界的研究不可能获得真的知识。要取得真的知识必须认识事物常驻不变的本质,真正的知识即概念的知识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这种知识知道自己是知识,即能确证自己是真的知识。大多数人通过感官知觉认识世界,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知识的,除非超越感官知觉达到纯粹理性。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同时又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用在他看来更前后一致的科学的方法发展了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他的哲学体系是徘徊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在对待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方面,与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性质不能脱离对象而存在。没有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就不可能有对世界的认识。然而我们所见的变化着的实在,也不可能像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有单纯的、无目的的、运动着的物质来说明,没有起主导作用的目的就不可能有物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的对象,即我们所生活着的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实体,而不像柏拉图所说的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虚幻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者说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亦即关于真理的认识。人可以认识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
  3.文学艺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对文艺和现实关系问题的看法也是建立在他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之下的,主要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一种是艺术只能模仿幻相,见不到真理,这种看法适用于柏拉图认为应该遭到批判的第六等的诗人。另外一种为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这是柏拉图眼中第一等的诗人和艺术家,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见到最高的真理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而是因为有一种崇高的精神进入他们的脑海,归根结底,这还是应该归功于“理式”的作用。柏拉图把客观现实看作文艺的蓝本,文艺是模仿现实世界的。但是柏拉图把这种“模仿说”也放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根据他的观点,我们所理解的客观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而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模本。在柏拉图心中有三种不同的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文艺世界。其中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永驻不变,由于感性世界知识对理式世界的模仿,因此模仿感性世界的文艺世界就更加是虚幻的,是对“模仿的模仿”,是“隔着真理的第三层”。柏拉图由此否认了艺术的真实性和艺术的崇高地位,认为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低等级的东西,艺术所带来的快感更是与他所要求的理性相违背的,所以应该尽量克制,从而达到“至善”。
  与柏拉图相反,亚里士多德对文艺和现实关系问题的看法是建立在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他见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认为艺术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是建立在艺术家对客观世界中某些事件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他从唯物主义出发,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此也就肯定了模仿他的艺术的真实性。不仅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艺术比现象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并不只是客观的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更深一层的现实世界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规律。由于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因此艺术家和诗人就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达到理性的对真理的认识。艺术家所描绘的虽然是个别的事物,但是他们所说所行的却是带有普遍性的,合乎历史的必然规律的,因此艺术笔历史更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说:“艺术家知道原因而只有经验的人不知道原因。只有经验的人对于事物只知其然,而艺术家知其所以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既包括有理性的部分,又有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的部分亦即感性的情感、欲望等也应有其发展的空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历史上第一个替快感辩护的哲学家。因此与柏拉图相反,亚里士多德不仅不认为艺术石低俗的东西,反而认为艺术是无比高贵的,从而肯定了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4.结语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形而上学观决定了他们的文学艺术观必然分道扬镳。在哲学思想上,柏拉图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则徘徊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因而在对于文艺现实关系问题的看法上,柏拉图是唯心主义的、反现实主义的、而亚里士多德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虚幻的,因此艺术对客观世界进行模仿则是更加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文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不但具有创造性,而且能体现客观世界中固有的本质的一般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曹淑蕾.试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青年文学家,2009,(5).
  [2]林炳熙.哲学家眼中的文学艺术.广东社会科学,1991,(1).
  [3]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
  [4]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法制教育存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的现象,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因而高校要明确任务目标,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依法治校和优化社会法制环境,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高校法制教育 必要性 存在问题 加强途径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摘 要: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谈话是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交流沟通情感、处理学生问题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主要手段。作者通过分析谈话对象的心理,总结出谈心技巧,并结合工作实践和心理咨询方法,将普通随意的谈心系统化、规范化。  关键词: 青年辅导员 知心工程 谈心技巧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谈话是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交流沟通情感、处理学生问题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主要手段,也是辅导员实
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按照各国现代化启动与推进的时序差异,将现代化分为早发式和后发式两大类,认为早发式现代化是在国际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主动进行而发展起来的。早发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其他地区仿效甚至全盘接受的样板。后发式现代化是在外部世界有形无形的压力或早发国家的示范效应下被迫启动和发展起来的。后发国家几乎都是现在所谓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内涵及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对研究性学习实施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教学 研究性学习 案例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教育学上来说,广义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当前,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的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有
摘 要: “有效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高三历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是通过解读《考试说明》、正确对待和科学使用教材与教辅材料、加强集体备课和对学生心理的疏导等手段的实施来完成的。  关键词: 高三历史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 建构     要搞好有效课堂教学,就必首先明确“有效”和“课堂教学”这两个概念。“有效”就是“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对活动结果作出的判断,反映的是活动达成预期结果的程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词汇教学。”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只有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要提高词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按照《新大纲》的精神,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进行词语教学,尤其对低年级小学生,要抓住每个契机,“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这将为未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架起
摘 要: 两性在言语交际中遵从礼貌原则的情况不同,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符合礼貌原则的要求。女性语言委婉得体,喜欢赞美对方,尽量与对方保持一致,使用间接性的语言,对于弱势的一方,不乏使用关爱同情的言语,而男性则相反。本文选取《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从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等方面,总结其中所体现的礼貌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礼貌原则 性别差异 《傲慢
摘 要: 教育游戏是教育和游戏相整合的产物,它应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来进行教育,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教育游戏的运用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需求,恰当的策略在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游戏的过程中注入情感,从而使学生在使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可以从教学设计情感化和游戏化学习环境情感化两个方面出发。  关键词: 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教育游戏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感触颇深:“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同样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音乐教育能培养儿童具有爱国情感,对祖国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儿童是祖国的接班人,是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要从小培养儿童关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逐步树立长大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为以后进一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品质打下基础。”每个星期一学校升国旗仪式上,我都会看到这
摘 要: 英文电影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因而将英文电影应用于语言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本文以好莱坞经典音乐歌舞剧《音乐之声》为例,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了说明,并以此为契机,激发、训练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英文电影 高职英语 视听说教学 《音乐之声》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