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根据四川省语文教学新课改的要求,高中2013级语文教学将开始开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课。时间为半学期,按每周四学时计算,大约四十学时。由于是第一次开设选修课,加之选文长篇目多,无经验可供借鉴,很多教师感到茫然,纷纷提问:这门课程的性质如何?同必修课比,有什么区别?如何进行这门课的教学?在此,笔者以高一上期《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课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对这门课程的处理意见。多为个人的管窥之见,难免有许多偏颇之处,还请各位方家多批评指正。
一、关于《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一些处理原则
1.1 自读为主、兴趣优先。必修课同选修课比,基本特点就是“选”。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对教材的增添取舍。单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再处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对于不太感兴趣的篇目,可以进行选段式阅读。具体而言,对于革命事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毛泽东马克思传阅读;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的,可选择贝多芬沈从文传探究;而对科学敏感者,则可找达尔文杨振宁传对话。从教学方式来看,开设人物传记教学,就是要用伟人的事迹激励学生,这种功效只有在自读的过程中实现。因此,《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应坚持自读为主兴趣优先的教学原则,这可以大大节约教学时间。把握了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因教时间问题而烦恼了。
1.2 把握文体、重视熏陶。《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尽管都是传记作品,但传记的种类很多,有自传、评传、人物传、回忆录、年谱、小说化传记等,而每种传记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一定要根据作品的类型,做出灵活的处理。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属历史性文学传记,篇幅达29页,但不管怎样写,作者总是将历史背景、人物活动、作品创作、作家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握住这一点,就可纲举目张、轻而易举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了。《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属于回忆录,事件小而情真。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这篇作品的灵魂。同时,传记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杜甫忧国忧民,鲁迅平易近人,贝多芬桀骜火热,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润物细无声,应充分发挥其渐染熏陶的功能。把握文体、重视熏陶应成为其第二条基本原则。
1.3 内外兼顾、合作研究。《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程,内容丰富,绝不仅限于作品本身。单就《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而言,选文仅选择30岁以前毛泽东的事例,选文本身有局限性。毛泽东还有哪些事迹?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弄清这些问题,才能使问题探讨更加深入。因此,教师不能仅凭一本教材教学,而应当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我在组织这篇文章的教学时,除让学生阅读作品本身外,还叫他们看党史材料,看《长征》《开国大典》影片,以此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组织这样的教学,单凭哪位教师、哪位学生的个人力量都很难实现,合作讨论、共同探讨成为开展选修课的必经之路。我们学校语文组部分老师钻研鲁迅、杜甫,另一部分钻研达尔文、马克思,甚至请音乐教师讲贝多芬,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内外兼顾,合作研究,让选修课开展得轰轰烈烈。
1.4 精心组织、善用时间选修课的开设,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但时间紧,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不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就会给人茫然无序之感。因此在组织这门课程教学之前,应当合理规划教学时间,有序利用各种资源。在课时安排上,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课文,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可以安排3课时,《鲁迅:伟大与深刻的另一面是平和》文字浅显可安排2课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可以搞合作研究,《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可安排自读。而这些安排都应在教学之前组织好。选修课虽然自主性大,但也并非可有可无。只有精心组织,巧妙安排,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关于《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基本教学方法问题
针对上述基本原则,《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又该如何具体开展教学工作呢?
2.1 注重基础、夯实积累高中选修课不同于大学选修课,它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这门课程时,应该有字词句的积累意识。我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将该课文中重要的生字词语记下来,对一些重要的段落还要教他们背诵默写。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益。
2.2 名句提示、引导全篇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篇内容?实践证明,注意每篇课之前的名句及阅读提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前有八句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中前四句正是传主忧国忧民之写照,后四句则是其飘泊多病之刻画,而把这八句诗加起来,不正是该作品的主题吗?《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恒心与动力》在阅读提示中有:“达尔文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任何思考复杂的问题和了解事物的真相。从中学到了许多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他不怕任何困难的阻挠,也不在乎任何反对的声音,吸引他的只有科学的事实。”而“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不正是欧文.斯通为达尔文立传的真正目的吗?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名句和阅读提示的习惯。
2.3 精心设问、快速阅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作品篇幅长,学生读后面忘了前面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提高阅读效益,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根据文章特点,选准角度,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属于史传文学,根据这一特点,我教“长安十年”设计了四个问题: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如何?杜甫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他有哪些代表作?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让学生根据问题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再如《鲁迅:伟大与深刻的另一面是平和》属于回忆录,文章事件琐细,根据这一点,设计阅读问题:文章有哪些事件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些事件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本文写法与《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何异同?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原本琐细的文章内容整合起来,学生也就能很快把握住全篇内容。
2.4 理清线索、感悟探究传记文章虽长,但都有着线索清晰的特点。可指导学生编制人物年谱或写人物简介。如《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让学生可按时间、事件、思想制定出30岁以前毛泽东革命求学经历表,一目了然的了解青年毛泽东的基本情况。而《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则可采取写人物简历的方法。
同时,作为选修课,为学生留下了更多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例如《杨振宁:合璧中西文化的骄子》在谈到中西教育差异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中西教育培训模式有何异同?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诺贝奖人才?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认识。
以上为我对开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一些粗浅想法。由于教学水平有限,新教材处理上必然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究,一定会找到更多好的教学方法来。
根据四川省语文教学新课改的要求,高中2013级语文教学将开始开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课。时间为半学期,按每周四学时计算,大约四十学时。由于是第一次开设选修课,加之选文长篇目多,无经验可供借鉴,很多教师感到茫然,纷纷提问:这门课程的性质如何?同必修课比,有什么区别?如何进行这门课的教学?在此,笔者以高一上期《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修课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对这门课程的处理意见。多为个人的管窥之见,难免有许多偏颇之处,还请各位方家多批评指正。
一、关于《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一些处理原则
1.1 自读为主、兴趣优先。必修课同选修课比,基本特点就是“选”。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对教材的增添取舍。单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再处理: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篇目,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对于不太感兴趣的篇目,可以进行选段式阅读。具体而言,对于革命事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毛泽东马克思传阅读;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的,可选择贝多芬沈从文传探究;而对科学敏感者,则可找达尔文杨振宁传对话。从教学方式来看,开设人物传记教学,就是要用伟人的事迹激励学生,这种功效只有在自读的过程中实现。因此,《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应坚持自读为主兴趣优先的教学原则,这可以大大节约教学时间。把握了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因教时间问题而烦恼了。
1.2 把握文体、重视熏陶。《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尽管都是传记作品,但传记的种类很多,有自传、评传、人物传、回忆录、年谱、小说化传记等,而每种传记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一定要根据作品的类型,做出灵活的处理。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属历史性文学传记,篇幅达29页,但不管怎样写,作者总是将历史背景、人物活动、作品创作、作家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握住这一点,就可纲举目张、轻而易举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了。《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属于回忆录,事件小而情真。抓住细节就抓住了这篇作品的灵魂。同时,传记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杜甫忧国忧民,鲁迅平易近人,贝多芬桀骜火热,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润物细无声,应充分发挥其渐染熏陶的功能。把握文体、重视熏陶应成为其第二条基本原则。
1.3 内外兼顾、合作研究。《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程,内容丰富,绝不仅限于作品本身。单就《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而言,选文仅选择30岁以前毛泽东的事例,选文本身有局限性。毛泽东还有哪些事迹?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弄清这些问题,才能使问题探讨更加深入。因此,教师不能仅凭一本教材教学,而应当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我在组织这篇文章的教学时,除让学生阅读作品本身外,还叫他们看党史材料,看《长征》《开国大典》影片,以此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组织这样的教学,单凭哪位教师、哪位学生的个人力量都很难实现,合作讨论、共同探讨成为开展选修课的必经之路。我们学校语文组部分老师钻研鲁迅、杜甫,另一部分钻研达尔文、马克思,甚至请音乐教师讲贝多芬,大力倡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内外兼顾,合作研究,让选修课开展得轰轰烈烈。
1.4 精心组织、善用时间选修课的开设,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但时间紧,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不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就会给人茫然无序之感。因此在组织这门课程教学之前,应当合理规划教学时间,有序利用各种资源。在课时安排上,学生感到难度较大的课文,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可以安排3课时,《鲁迅:伟大与深刻的另一面是平和》文字浅显可安排2课时。《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可以搞合作研究,《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可安排自读。而这些安排都应在教学之前组织好。选修课虽然自主性大,但也并非可有可无。只有精心组织,巧妙安排,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关于《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基本教学方法问题
针对上述基本原则,《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又该如何具体开展教学工作呢?
2.1 注重基础、夯实积累高中选修课不同于大学选修课,它是必修课的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这门课程时,应该有字词句的积累意识。我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都要求学生将该课文中重要的生字词语记下来,对一些重要的段落还要教他们背诵默写。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益。
2.2 名句提示、引导全篇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篇内容?实践证明,注意每篇课之前的名句及阅读提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前有八句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中前四句正是传主忧国忧民之写照,后四句则是其飘泊多病之刻画,而把这八句诗加起来,不正是该作品的主题吗?《达尔文:兴趣与恒心是科学发现的恒心与动力》在阅读提示中有:“达尔文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任何思考复杂的问题和了解事物的真相。从中学到了许多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他不怕任何困难的阻挠,也不在乎任何反对的声音,吸引他的只有科学的事实。”而“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不正是欧文.斯通为达尔文立传的真正目的吗?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名句和阅读提示的习惯。
2.3 精心设问、快速阅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作品篇幅长,学生读后面忘了前面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提高阅读效益,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根据文章特点,选准角度,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属于史传文学,根据这一特点,我教“长安十年”设计了四个问题: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如何?杜甫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他有哪些代表作?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让学生根据问题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再如《鲁迅:伟大与深刻的另一面是平和》属于回忆录,文章事件琐细,根据这一点,设计阅读问题:文章有哪些事件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些事件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本文写法与《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有何异同?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原本琐细的文章内容整合起来,学生也就能很快把握住全篇内容。
2.4 理清线索、感悟探究传记文章虽长,但都有着线索清晰的特点。可指导学生编制人物年谱或写人物简介。如《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就让学生可按时间、事件、思想制定出30岁以前毛泽东革命求学经历表,一目了然的了解青年毛泽东的基本情况。而《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则可采取写人物简历的方法。
同时,作为选修课,为学生留下了更多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例如《杨振宁:合璧中西文化的骄子》在谈到中西教育差异的同时,可让学生思考:中西教育培训模式有何异同?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诺贝奖人才?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认识。
以上为我对开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一些粗浅想法。由于教学水平有限,新教材处理上必然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究,一定会找到更多好的教学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