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都村政学院,来自全国的60多位长期聚焦基层实践、关注农村发展改革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农村发展智库平台建设、农村社区基层治理创新等方面展开研讨,并现场观摩调研“一核多元、合作共治”都江堰实践。都江堰这座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如何在基层治理改革方面得到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认可?
破解难题 推进善治
走进都江堰柳街镇金龙社区泉水家园,只见黄墙红瓦的小洋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光亮的沥青路两旁,完善的基础设施、漂亮的凉亭、整齐的路旁树木……谁能想到,这幅美丽乡村画卷的过去,竟是“垃圾堆中的建筑”。
近年来,随着统筹城乡进程纵深推进,都江堰市一半以上农村实现了集中居住。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57.66%,群众居住形态及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环境整治、物业管理、文化娱乐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需求日趋多元。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社会管理方式难以奏效,基层面临着“上面管不着,下面难自治,服务难到位”的困境。
如何破解多重转型背景下的基层治理难题?在探索实践中,都江堰市通过党建引领、院落自治,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夯实了群众自治“最先一公里”,并總结出了“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形成了基层善治格局。
金龙社区泉水家园怡人养性的美好局面就是柳街镇开展“扫把革命”的成果。都江堰市坚持把“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作为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建设的终极目的,发动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从最迫切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环境整治”入手,选择基层党建基础较好的金龙村2、3组黄家大院作为试点,让党员率先动起来,引导群众参与。仅用了一周时间,黄家大院房前屋后林盘里清理出100多车垃圾。之后,镇上又配套资金,把院落入户道路统一硬化,并为院落配置健身器械。看到黄家大院焕然一新,其他院落的村民坐不住了,原准备用一年时间推广的院落整治,在一个月内就迅速铺开了。
都江堰市将这套方法进行了全域推广。过去大人不愿进、小孩不敢进的林盘成了群众休闲健身、谈天说地的好去处。此举也增强了党群互动,探索出一条以院落为单元,党引民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党建融入 党群“合唱”
自从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党委,天马镇康龙葡萄园的杨洪道忙了很多,“忙是忙了一点,但是有收获啊!”他说,以前是分散经营,看到哪个品种卖得好,第二年就一窝蜂地上,结果谁都没得到好处。“现在我们当地大党委带着几家合作社搞规模化、抱团发展,市场看得清了,技术也有地方交流学习,效益好了很多,我这个党员的带头作用也体现出来了。”
2008年以来,都江堰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群众经历了居住从“散居”到“集居”、生产从“分户”到“集中”、生活从“农村”到“城市”的三场变革。最初基层党组织在资源整合、党员作用发挥、社会服务等方面均感到力不从心,党组织大而不强,党员管理杂而失序,出现了“书记找不到党员、党员联系不上组织”的情况。在农村散居院落,由于人数本来就少,有的院落甚至没有党员。
“乘势利导”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准则,面对社区治理难题,都江堰市秉承了这一智慧理念。打破原有社区、小组的区域限制,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益相关、群众自愿、便于自治”的原则,以50户至100户或300人至500人的适度规模,将全市城乡居住区整合为1516个院落(小区)自治单元,成立院落(小区)党组织,发动群众选举成立院落管委会、小区业委会等自治组织,搭建了物业管理、矛盾调解等群众自治平台。把院落(小区)作为党员干部落实工作、发动群众的主战场,让党员干部“沉”进院落(小区),通过坝坝会、林盘会、乡村夜话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问题,拉近干群关系。同时,通过组织引领,将党的工作融入院落自治、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中。仅2016年,全市3万余名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就达61万余人次,召开坝坝会、林盘会、座谈会等上千场,收集意见建议十余万条,结成联系帮扶对子14457对,解决民生难题15000余件。
组织培育 “多元共治”
花卉盆景是都江堰市安龙镇卉景社区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村民们分散经营,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了同质化发展、恶性竞争、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为了将盆景产业提档升级,社区党支部通过组织种植大户建立专业合作社,由社员共同研讨制定花卉盆景种植标准,群策群力进行市场调查、品种调整、开拓销路,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如今村民年收入达到人均3万元,卉景社区作为“川派盆景第一村”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亮。
杨柳河休闲步行商业街既是都江堰市核心区,也是都江堰旅游市场的一张“脸面”,近年来却成了羊肉串、手机贴膜等小摊贩的流动之地。怎么办?靠城管,游商小贩打游击;靠社区,力不从心。柳河社区发动了68名党员和热心群众,成立了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以志愿者队伍和“党团110”队伍相结合的方式,承担起社区文明劝导、中心城市协管、治安秩序维护等任务。如今,这群平均年龄在60岁的老年志愿者队伍,每天都活跃在社区的街道和角落。
目前,都江堰已培育各类社会组织800余家,涌现出了民宿旅游协会、盆景花卉协会、猕猴桃合作社等一批知名社会组织品牌,推动了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初步构建了“党引民治、多元共治”的网状化基层治理新格局。
民主协商 群众“唱戏”
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社区700多人实现了集中居住,一年大小红白喜事不断。前几年,摆宴随礼之风盛行,很多家庭相互攀比,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天平很是头痛,“谁家有事都得去,礼钱少了还得罪人,简直是劳民伤财。”但如今,李天平再没了这样的烦恼,因为社区有了“规矩”。
在一次社区大会上,村民提出社区集体修个宴席场地来解决吃“九大碗”成本太高的问题。经过大家反复议、多次调,270户居民全票通过这一提议,并且制定了一桌不超过300元、礼钱不超过100元的标准。83岁的村民李柏良还建议:既然定了规矩,就要写进村规民约里执行。现在的棋盘社区,不仅吃“九大碗”的攀比陋习改掉了,大家还纷纷给产业发展立了规矩,比如,种植猕猴桃不打农药、不喷膨大剂等。如今,当地猕猴桃已经畅销全国,出口國外。
只有健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才能实现地方善治。正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教授所说:“都江堰市民主协商的经验就是从群众最关心的入手,从最做得到的入手,看起来很小的事儿,但在开启民智、汇聚民意、凝聚民力,提高治理能力中发挥了大作用。”
破解难题 推进善治
走进都江堰柳街镇金龙社区泉水家园,只见黄墙红瓦的小洋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光亮的沥青路两旁,完善的基础设施、漂亮的凉亭、整齐的路旁树木……谁能想到,这幅美丽乡村画卷的过去,竟是“垃圾堆中的建筑”。
近年来,随着统筹城乡进程纵深推进,都江堰市一半以上农村实现了集中居住。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57.66%,群众居住形态及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环境整治、物业管理、文化娱乐及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需求日趋多元。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社会管理方式难以奏效,基层面临着“上面管不着,下面难自治,服务难到位”的困境。
如何破解多重转型背景下的基层治理难题?在探索实践中,都江堰市通过党建引领、院落自治,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夯实了群众自治“最先一公里”,并總结出了“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形成了基层善治格局。
金龙社区泉水家园怡人养性的美好局面就是柳街镇开展“扫把革命”的成果。都江堰市坚持把“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作为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建设的终极目的,发动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从最迫切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环境整治”入手,选择基层党建基础较好的金龙村2、3组黄家大院作为试点,让党员率先动起来,引导群众参与。仅用了一周时间,黄家大院房前屋后林盘里清理出100多车垃圾。之后,镇上又配套资金,把院落入户道路统一硬化,并为院落配置健身器械。看到黄家大院焕然一新,其他院落的村民坐不住了,原准备用一年时间推广的院落整治,在一个月内就迅速铺开了。
都江堰市将这套方法进行了全域推广。过去大人不愿进、小孩不敢进的林盘成了群众休闲健身、谈天说地的好去处。此举也增强了党群互动,探索出一条以院落为单元,党引民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党建融入 党群“合唱”
自从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党委,天马镇康龙葡萄园的杨洪道忙了很多,“忙是忙了一点,但是有收获啊!”他说,以前是分散经营,看到哪个品种卖得好,第二年就一窝蜂地上,结果谁都没得到好处。“现在我们当地大党委带着几家合作社搞规模化、抱团发展,市场看得清了,技术也有地方交流学习,效益好了很多,我这个党员的带头作用也体现出来了。”
2008年以来,都江堰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群众经历了居住从“散居”到“集居”、生产从“分户”到“集中”、生活从“农村”到“城市”的三场变革。最初基层党组织在资源整合、党员作用发挥、社会服务等方面均感到力不从心,党组织大而不强,党员管理杂而失序,出现了“书记找不到党员、党员联系不上组织”的情况。在农村散居院落,由于人数本来就少,有的院落甚至没有党员。
“乘势利导”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准则,面对社区治理难题,都江堰市秉承了这一智慧理念。打破原有社区、小组的区域限制,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益相关、群众自愿、便于自治”的原则,以50户至100户或300人至500人的适度规模,将全市城乡居住区整合为1516个院落(小区)自治单元,成立院落(小区)党组织,发动群众选举成立院落管委会、小区业委会等自治组织,搭建了物业管理、矛盾调解等群众自治平台。把院落(小区)作为党员干部落实工作、发动群众的主战场,让党员干部“沉”进院落(小区),通过坝坝会、林盘会、乡村夜话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群众意见、解决群众问题,拉近干群关系。同时,通过组织引领,将党的工作融入院落自治、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中。仅2016年,全市3万余名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就达61万余人次,召开坝坝会、林盘会、座谈会等上千场,收集意见建议十余万条,结成联系帮扶对子14457对,解决民生难题15000余件。
组织培育 “多元共治”
花卉盆景是都江堰市安龙镇卉景社区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村民们分散经营,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了同质化发展、恶性竞争、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为了将盆景产业提档升级,社区党支部通过组织种植大户建立专业合作社,由社员共同研讨制定花卉盆景种植标准,群策群力进行市场调查、品种调整、开拓销路,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如今村民年收入达到人均3万元,卉景社区作为“川派盆景第一村”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亮。
杨柳河休闲步行商业街既是都江堰市核心区,也是都江堰旅游市场的一张“脸面”,近年来却成了羊肉串、手机贴膜等小摊贩的流动之地。怎么办?靠城管,游商小贩打游击;靠社区,力不从心。柳河社区发动了68名党员和热心群众,成立了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以志愿者队伍和“党团110”队伍相结合的方式,承担起社区文明劝导、中心城市协管、治安秩序维护等任务。如今,这群平均年龄在60岁的老年志愿者队伍,每天都活跃在社区的街道和角落。
目前,都江堰已培育各类社会组织800余家,涌现出了民宿旅游协会、盆景花卉协会、猕猴桃合作社等一批知名社会组织品牌,推动了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初步构建了“党引民治、多元共治”的网状化基层治理新格局。
民主协商 群众“唱戏”
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社区700多人实现了集中居住,一年大小红白喜事不断。前几年,摆宴随礼之风盛行,很多家庭相互攀比,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天平很是头痛,“谁家有事都得去,礼钱少了还得罪人,简直是劳民伤财。”但如今,李天平再没了这样的烦恼,因为社区有了“规矩”。
在一次社区大会上,村民提出社区集体修个宴席场地来解决吃“九大碗”成本太高的问题。经过大家反复议、多次调,270户居民全票通过这一提议,并且制定了一桌不超过300元、礼钱不超过100元的标准。83岁的村民李柏良还建议:既然定了规矩,就要写进村规民约里执行。现在的棋盘社区,不仅吃“九大碗”的攀比陋习改掉了,大家还纷纷给产业发展立了规矩,比如,种植猕猴桃不打农药、不喷膨大剂等。如今,当地猕猴桃已经畅销全国,出口國外。
只有健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才能实现地方善治。正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教授所说:“都江堰市民主协商的经验就是从群众最关心的入手,从最做得到的入手,看起来很小的事儿,但在开启民智、汇聚民意、凝聚民力,提高治理能力中发挥了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