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关键又在课堂,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
一、创设创新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教学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创新性地学习数学。数学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的,同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需要借助数学的工具来解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数学教科书是国家统一编制的具有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与习惯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练习。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联系生活,导入新课。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而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②凭借生活产生例题。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是最熟悉的,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一是可以抓住学生喜爱的动物的特点产生例题。如“白鹭在池塘中一天可以抓到18条小鱼,那3天可以抓到多少条呢?”二是可以抓住学生喜爱的游戏,现场进行一分钟踢毽子比赛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和解决,学生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勇于抛根究底,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一,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课题是一节课的眼睛,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小数点搬家”前可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第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发挥教师劳动的创新性而死背教案、死守教材、交给学生固定的答案,这种教学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其质疑得到不同的答案,从而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其积极的思维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在课后质疑。一节课学习完后,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质疑。比如“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一句简单的话语就鼓励学生尽量去发现问题并熟知自己在一节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也知道了自己有哪些困惑,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也可以与学生、老师之间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培养创新精神,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这样,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就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求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动手操作训练,鼓励大胆创新。“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充分运用每个人的双手和大脑这两大宝,在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不但要学数学,还要用数学,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算一算”等来亲自操作,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五、重视教学媒体的应用,鼓励学生创新。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DVD等在教学中都已广泛运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模象直观,并做到模象直观与形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小数点搬家》时,在多媒体教室里,利用计算机、屏幕、话筒和自己设计的PPT进行新课的教学,导入时出现教材里山羊伯伯开的“快餐店”的情境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了一堂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使用教科书、粉笔和黑板,而是要加强对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研究,我认为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具有可操作性,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必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关键又在课堂,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足够的重视。
一、创设创新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教学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创新性地学习数学。数学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的,同时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需要借助数学的工具来解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数学教科书是国家统一编制的具有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与习惯的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练习。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联系生活,导入新课。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而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蕴含在日常生活中,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进而感知数学的价值。②凭借生活产生例题。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是最熟悉的,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如“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一是可以抓住学生喜爱的动物的特点产生例题。如“白鹭在池塘中一天可以抓到18条小鱼,那3天可以抓到多少条呢?”二是可以抓住学生喜爱的游戏,现场进行一分钟踢毽子比赛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和解决,学生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勇于抛根究底,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一,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课题是一节课的眼睛,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有利于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小数点搬家”前可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第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发挥教师劳动的创新性而死背教案、死守教材、交给学生固定的答案,这种教学无形中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而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其质疑得到不同的答案,从而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其积极的思维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在课后质疑。一节课学习完后,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质疑。比如“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一句简单的话语就鼓励学生尽量去发现问题并熟知自己在一节课中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也知道了自己有哪些困惑,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也可以与学生、老师之间交流各自的想法。
三、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要培养创新精神,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与讨论。这样,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就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求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动手操作训练,鼓励大胆创新。“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充分运用每个人的双手和大脑这两大宝,在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答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不但要学数学,还要用数学,让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算一算”等来亲自操作,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
五、重视教学媒体的应用,鼓励学生创新。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DVD等在教学中都已广泛运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模象直观,并做到模象直观与形象直观和言语直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小数点搬家》时,在多媒体教室里,利用计算机、屏幕、话筒和自己设计的PPT进行新课的教学,导入时出现教材里山羊伯伯开的“快餐店”的情境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了一堂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使用教科书、粉笔和黑板,而是要加强对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研究,我认为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具有可操作性,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必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