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心理和谐显得尤为重要。尤其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之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入手,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最后结合中国国情的提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1青少年心理特征
青少年是指年龄处在12、13-17、18岁之间的个体。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有如下心理特征[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面临着实现自我同一性以及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发展问题;依恋关系发生变化;抽象思维方式的出现促使其认知改变,可能产生认知偏差。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
2.1自身因素
(1)身体印象:身体印象(Body Image)是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并设法感到满意之谓[2]。不同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印象感觉不同。孙凌波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自己的容貌、人生满意度、健康、性吸引力有良好感觉者,适应较佳;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
(2)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指有问题的、错误的、不良的观念或想法,这种观念或想法会导致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产生问题,造成适应不良,甚至会导致情绪障碍[3]。聂衍刚研究显示,认知偏差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过分强调自我维护往往不能成功寻求社会支持,心理承受能力则大大减弱。
(3)人格类型: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人格类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李彩娜等将青少年人格类型分为情绪型、理想型、宜人谨慎型、开放型和保守型,认为理想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保守型次之、宜人谨慎型居中、开放型较差、情绪型最差[4]。
(4)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5]。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社会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曾盼盼、俞国良认为,合理的情绪调节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6]。
(5)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是以人的生涯发展为规划对象,以向往情形为目标的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其特征是达到某个生涯发展目的目标的一种构模、分析和决策的迭代过程[7]。程丽娜认为,合理有效的生涯规划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8]。
2.2环境因素
2.2.1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各地区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影响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2)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孩子的依恋关系类型而影响孩子的自尊,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鲍尔比认为儿童早期的依恋关系类型影响他们将来的自尊。安全型依恋会导致高自尊,热情、敏感的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培养高自尊,而冷漠的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会降低儿童与青少年的自尊[9] 。(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影响孩子的自尊感,间接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5)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通过影响孩子的主观幸福感而孩子的心理健康。(6)抚养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方式:①父母抚养。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值常常比亲友更高,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感情和财力;②由亲友或者他人抚养。存在被忽视和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
2.2.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地处的环境,是否有噪音、空气污染以及学校内部校园管理,通过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情绪而影响着青少年对校园的归属感。(2)学校的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李彩娜等认为,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冲突型师生关系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为显著。
2.2.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和现代传媒两个方面。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客观方面。网络具有的虚拟性、隐匿性,使青少年超越空间界限,在虚拟空间里获得潜意识里无法满足的各种欲望、需求。(2)主观方面。目前网络管理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让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非法经营网站或网吧[10]。
传媒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现代传媒过多的色情或暴力宣传,使青少年模仿传媒暴力。与此同时,现代传媒媚俗化、趋利化倾向,使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观念趋向功利化、物质化。
2.2.4同伴关系: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陈少华等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既可以促进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也有利于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消极的同伴关系不仅与学校适应不良、高危行为及行为障碍有关,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焦虑、社会抑郁和社会恐怖症状及孤独症等情绪问题[11]。
3提高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3.1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中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方面,总的特点是:(1)注重体现宏观指导性,突出面向全体学生;(2)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关注个别差异;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加强队伍建设;(3)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1)在发展阶段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2)在发展水平上,“喊口号”力度大于执行力度,重心依旧停留在怎么去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而忽视其根本原因;(3)在分工协作上,更多地使将心理健康建设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小。(4)在执行范围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3.2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
3.2.1政府建立心理健康部门:政府应该首先将心理健康部门纳入国家组织机构之中。心理健康部门可以通过人大及常委会研究探讨和制定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分由各地方部门执行,地方政府则根据各地方部门的执行情况汇报给中央政府,这样能够形成一个任务分配与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避免政府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浪费等问题;另一方面,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执行力度的提高。
3.2.2注重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普及发展:国家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为义务教育,鼓励青少年主动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由于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国家可以先在东部沿海试点,然后逐步推广至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先以宣传为主,步步深入。
3.2.3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宣传力度,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心理感冒”的正常性;将心理咨询费用纳入医保,增加青少年就诊率,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条件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12]。
3.2.4政府协助建立心理咨询体系:借助国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建立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第一,鼓励开设专门的教育咨询机构,培养专业的学校顾问、教育咨询员、保健教师,拓宽咨询形式。第二,通过提供升学就业、体质与运动能力咨询,提供心理焦虑、社会适应性等的诊断和预防,深化咨询内容。第三,通过提供电话咨询,提供资料信息等方式,促使咨询方式多样化[13]。
3.2.5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模式:家庭方面,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庭责任范围,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方法和途径,共同协调解决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呼吁建设“和谐家庭”。
学校方面,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力度,设立功能完整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为必修课,构建“心理和谐学校”。
社会方面,加大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的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同时,严厉整顿黑网吧和赌博场所,进行立法规范网络活动行为,以实际行动建设“心理和谐社会”。
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以社会为保障,以学校为场地,以家庭为后盾,三者相互督促、相互促进,构建健康、文明、美好的社会主义心理和谐社会。
4总结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并非一朝一日能够提高,需要好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共同建设。因此,只有从心理健康抓起,才能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推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才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人为本”重大精神,才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心理和谐建设;才能推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1青少年心理特征
青少年是指年龄处在12、13-17、18岁之间的个体。处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有如下心理特征[1]: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面临着实现自我同一性以及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发展问题;依恋关系发生变化;抽象思维方式的出现促使其认知改变,可能产生认知偏差。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
2.1自身因素
(1)身体印象:身体印象(Body Image)是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并设法感到满意之谓[2]。不同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印象感觉不同。孙凌波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自己的容貌、人生满意度、健康、性吸引力有良好感觉者,适应较佳;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
(2)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指有问题的、错误的、不良的观念或想法,这种观念或想法会导致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产生问题,造成适应不良,甚至会导致情绪障碍[3]。聂衍刚研究显示,认知偏差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过分强调自我维护往往不能成功寻求社会支持,心理承受能力则大大减弱。
(3)人格类型: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人格类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李彩娜等将青少年人格类型分为情绪型、理想型、宜人谨慎型、开放型和保守型,认为理想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保守型次之、宜人谨慎型居中、开放型较差、情绪型最差[4]。
(4)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5]。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社会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曾盼盼、俞国良认为,合理的情绪调节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6]。
(5)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是以人的生涯发展为规划对象,以向往情形为目标的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其特征是达到某个生涯发展目的目标的一种构模、分析和决策的迭代过程[7]。程丽娜认为,合理有效的生涯规划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8]。
2.2环境因素
2.2.1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各地区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影响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2)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孩子的依恋关系类型而影响孩子的自尊,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鲍尔比认为儿童早期的依恋关系类型影响他们将来的自尊。安全型依恋会导致高自尊,热情、敏感的民主型父母教养方式培养高自尊,而冷漠的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会降低儿童与青少年的自尊[9] 。(3)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影响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影响孩子的自尊感,间接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5)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人际关系通过影响孩子的主观幸福感而孩子的心理健康。(6)抚养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方式:①父母抚养。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值常常比亲友更高,会付出更多的精力、感情和财力;②由亲友或者他人抚养。存在被忽视和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
2.2.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地处的环境,是否有噪音、空气污染以及学校内部校园管理,通过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情绪而影响着青少年对校园的归属感。(2)学校的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李彩娜等认为,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冲突型师生关系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为显著。
2.2.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和现代传媒两个方面。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客观方面。网络具有的虚拟性、隐匿性,使青少年超越空间界限,在虚拟空间里获得潜意识里无法满足的各种欲望、需求。(2)主观方面。目前网络管理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让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非法经营网站或网吧[10]。
传媒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现代传媒过多的色情或暴力宣传,使青少年模仿传媒暴力。与此同时,现代传媒媚俗化、趋利化倾向,使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观念趋向功利化、物质化。
2.2.4同伴关系: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陈少华等认为,良好的同伴关系既可以促进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也有利于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消极的同伴关系不仅与学校适应不良、高危行为及行为障碍有关,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焦虑、社会抑郁和社会恐怖症状及孤独症等情绪问题[11]。
3提高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3.1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中国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方面,总的特点是:(1)注重体现宏观指导性,突出面向全体学生;(2)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关注个别差异;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加强队伍建设;(3)重视开展心理咨询。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1)在发展阶段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2)在发展水平上,“喊口号”力度大于执行力度,重心依旧停留在怎么去处理已经发生的问题而忽视其根本原因;(3)在分工协作上,更多地使将心理健康建设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相对较小。(4)在执行范围上,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3.2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
3.2.1政府建立心理健康部门:政府应该首先将心理健康部门纳入国家组织机构之中。心理健康部门可以通过人大及常委会研究探讨和制定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分由各地方部门执行,地方政府则根据各地方部门的执行情况汇报给中央政府,这样能够形成一个任务分配与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避免政府部门职责不清、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浪费等问题;另一方面,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执行力度的提高。
3.2.2注重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普及发展:国家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为义务教育,鼓励青少年主动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由于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国家可以先在东部沿海试点,然后逐步推广至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先以宣传为主,步步深入。
3.2.3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宣传力度,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心理感冒”的正常性;将心理咨询费用纳入医保,增加青少年就诊率,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条件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12]。
3.2.4政府协助建立心理咨询体系:借助国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建立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第一,鼓励开设专门的教育咨询机构,培养专业的学校顾问、教育咨询员、保健教师,拓宽咨询形式。第二,通过提供升学就业、体质与运动能力咨询,提供心理焦虑、社会适应性等的诊断和预防,深化咨询内容。第三,通过提供电话咨询,提供资料信息等方式,促使咨询方式多样化[13]。
3.2.5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模式:家庭方面,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庭责任范围,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方法和途径,共同协调解决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呼吁建设“和谐家庭”。
学校方面,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力度,设立功能完整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为必修课,构建“心理和谐学校”。
社会方面,加大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的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同时,严厉整顿黑网吧和赌博场所,进行立法规范网络活动行为,以实际行动建设“心理和谐社会”。
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以社会为保障,以学校为场地,以家庭为后盾,三者相互督促、相互促进,构建健康、文明、美好的社会主义心理和谐社会。
4总结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并非一朝一日能够提高,需要好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共同建设。因此,只有从心理健康抓起,才能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康人格,推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的健康发展;才能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人为本”重大精神,才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心理和谐建设;才能推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