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巍的天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南疆和北疆分开。在独库公路未修之前,人们要想从北疆到南疆,必须绕道乌鲁木齐。多少年来,人们天天期盼:若能将天山拦腰劈开,南北疆来往方便,那该多好啊!
1966年至1972年,骑兵第1师(后整编为陆军第8师)奉命先后两次勘察、测绘天山地形,并修建独库公路94公里。1971年9月底,因“九一三”事件,部队修路任务暂停。1974年,为加快修建独库公路,国务院、中央军委令机械设备比较好的工程兵修建。经过工程兵9年艰苦奋战,独库公路于1983年9月建成通车。
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要把天山搞活”,活跃天山、搞活经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指示,1966年8月15日,新疆军区召开部署勘察天山会议。会议之后,我们部队成立了勘察组,于1966年9月进入勘察地域,1967年8月中旬初步完成勘察任务。1971年,根据军区指示,我们部队再次测绘天山地形。
勘察、测绘天山地形,任务繁重艰辛,但意义不凡,它为修建独库公路奠定了基础。
22团特务连司务长王泰安参加了1966年那次勘探任务。在他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载了1966年参加天山测绘会议情况及有关保障情况:
1966年8月,我被抽到所在团勘测天山小分队。小分队由团参谋长郎文安带队。队员有来自特务连的孙永康、李永民、赵浩祥、魏志民、贺正福、王喜超、牛好才、张清莲等人,通信连的边得民、赵润禄等人,以及作训参谋瞿顺合,译电员姚铁山,医生彭景生。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8师的王忠诚、陈文元等三人,沙湾县的朱生泉,以及赵显忠(翻译)和一名维吾尔族向导。队员统一在农8师南山种羊场集中。经过几天学习培训后,就跋山涉水向天山进发,一边骑着马,一边勘测。勘测小分队共30多个人,近40匹马的后勤保障全由我一个人负责,压力比较大。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行进途中,有一天爬一个叫克库的大坡,由于坡度太陡,又是沙石羊肠小道,实在太滑了。当时小分队连人带马行进到半山腰時,突然后面的人大声呼叫:驮给养的一匹马失蹄滚下山了!半山腰坡更陡,根本没有能驻足休整的地方。只听郎参谋长命令:“继续前进,不要慌,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让马匹受惊,确保电台安全!”因为一旦电台损坏,我们就和外界失去一切联系,那就十分危险了。最后我们手脚并用,连走带爬总算到了山顶。可就在大家刚刚松了口气,进行休整检查装备时,发现我们所带的食盐连同刚滚下山的马匹一起摔丢了。这可怎么办呀?人和马都是要吃盐的,不吃盐就没有力气。况且我们走了还不到一半路程,长期不吃盐,人和马都受不了。
如何完成勘测天山的任务呢?当时我一下就慌了,虽然领导没有批评我,但我心里非常着急,难过得直流眼泪。这时大家都围过来,一边安慰我,一边帮忙想办法。最后大家在附近一个喂马的木槽里找到了一些马吃剩下的盐巴,顿时喜出望外。就是这点盐巴帮我们渡过了难关。事后想真是天助我们,历时一个多月,我们基本完成了这次勘测任务。
陈麦志,原22团特务连连长,后任新疆预备役师独立团团长。他在回忆录《测绘独库公路》一书中,对1971年再次测绘天山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1971年,测绘独库公路全面拉开了序幕。在整个测绘路段中,跨越奎屯河,穿越将军庙的一段险途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多少年后,在梦中还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攀越悬崖峭壁时的惊险情景。
这段路程,脚下是滚滚的奎屯河,两边是笔直陡峭的悬崖峭壁和突兀的山石,湍急的河水穿过狭窄的河床,势如奔马,卷起的波浪冲击着两岸的山岩,犹如虎吼雷鸣,惊心动魄。我是领队,遇到困难险段,自己走在最前面。有的路段,岩石突出,无法攀越,我就在腰间系条又粗又长的绳子,一头拴在头顶突出的岩石上,身子贴紧悬崖壁,双手攀住山岩,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前挪,手臂经常碰得鲜血淋漓。身抵悬崖壁,侧身就是万丈深渊,有时低头往下一看,立即会出现耳鸣目眩、头晕眼花的现象。
修建独库公路,面临各种危险,山高水险、羊肠小道、冰山雪崩、山体滑坡等,加之打眼放炮、处理哑炮、夜间作业等,时刻面临死神威胁。
邸章锁,河北省安新县人,1969年入伍,历任22团排长,宣传干事,股长,教导员。1978年转业回安新县,曾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安新镇党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等职。2009年退休。他回忆:
1970年三四月间,入伍才几个月的我随部队参加独库公路的修建。部队在毛溜沟一带施工,虽然住帐篷、喝泉水,蔬菜供应困难,但我们每天都高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工地。面对流沙倾泻、碎石乱飞的威胁,精神饱满,干劲冲天。部队前伸到将军庙一带施工,这里壁立千仞,人迹罕至,所有器材、给养、炸药,全靠战士攀悬崖、走峭壁身背肩扛运到工地,稍有不慎就会滑落山下,粉身碎骨。修路者脚下无路,施工找不到立足之地。我们在山顶上打下钢钎,拴上保险绳,另一端系上人和风钻,悬在半山腰施工。施工紧张艰苦,12磅大锤一抡就是一天,累自不必说,还得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那时的班务会每天都是防事故教育。但整天打眼放炮,小的装药一麻袋,大的装药有几吨,塌方、飞石随时而至。我曾两次死里逃生:一次是篮球大的石头从山顶坠落,众战友发出“石头、石头”的惊呼声,而我耳边只有呼啸的山风和奎屯河水的咆哮与轰鸣声,不知石头来自哪里,也不敢随意移动,猛然间,石头擦肩而落;另一次是山那端的3排以为我们1排已经收工,开始点火爆破,一时间飞石如雨点般砸下,多亏我们听到炮声,急忙收紧保险绳,身体紧贴崖壁死角,才侥幸躲过一劫。
王立军,原22团通信连守机班战士,陕西省绥德县人。退役后,在米脂县公安局任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督,局级侦查员。王立军回忆: 大部队施工开始后,天天炮声隆隆,高空落下的碎石如同仙女散花一般,有时候放一炮填装炸药数量上吨,炸起来的石头翻山越岭满天飞。我们的通信线路天天被落下的飞石砸断。每天太阳落山,施工部队开始集中放炮,几十公里山沟笼罩着尘土和烟雾。而我们通信兵却在漆黑的夜晚才开始出动,打着手电筒进入深山峡谷修复线路,黑夜中稍不注意,一脚踏空就会掉落万丈深渊,时时刻刻经历着生死考验。
龚成贵,原22团营长,修建天山公路时任副连长。他讲了一件事:
1971年夏天,我们乘团生活车从那林沟出发回营房,车行到将军庙路段,因新修的路车行较慢。车上坐着七八个人,都是2营各连队人员。走着走着,车身突然倾斜,并停了。车上的人火速从车的右边和后面跳了下来。这时司机也从右车门下来,大家互相对视了一下,都愣了,缓过神来细看。由于路右边有一块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司机将车向左靠了一下,左边路基边上砌的一大块石头被左前轮压塌,左前轮就吊在悬崖空中,车的前左底部被路面上凸起的一块石头顶着。右前轮和两个后轮胎在路面上。左边是二三百米深的悬崖,下面是咆哮的奎屯河水,右边是上百米高的绝壁。车已倾斜到马上要翻的程度,却奇迹般地停在了悬崖边上。如果有一个人推一下,车就会翻到奎屯河里。当时看到车身倾斜的情景,就好像汽车司机表演单边轮胎着地侧行术,也像平衡高手表演将汽车侧斜立在悬崖边上的平衡技术。当时,太可怕,太可怕了!等了一会儿有人问怎么办,也有人问车上有绳吗,司机说有,但谁也不敢上车去拿。也有人说就是有绳我们这几个人也拉不上来,得有车从后面拖才行。等了好一会儿,后面来了一辆汽车。后面来的汽车系上绳从后面拖,其他人员将绳挽在车身上向右拉,就这样连拖带拉将车的左前轮胎拉到了路面上。
修建独库公路期间,除随时面临生死考验外,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1969年入伍,在第1团先后当警卫员、机要股参谋的李荫华回忆:
1970年4月中旬某天上午,下大雪,团首长、王建和副团长、阿不都副参谋长、杨治祥主任及司政后的机关人员乘汽车向天山国防公路施工段开进。我们特务连警卫班3人乘坐给团首长运铁皮床和棉被、棉衣的汽车同去。因天下大雪,外面很冷,我们也没经验,于是3人在汽车大厢里选个空,都钻进了床板压着的棉被里。当汽车开到离工兵营约3公里处,因外面雪大,道路难以辨认,不小心汽车跑出公路,翻了好几个滚最后停到山沟里。当前面的指挥车停下核查车辆时,发现少了一辆,就派人原路寻找,才发现出事故了。工兵营立即派人抢救,当把汽车翻正时,我们才从大厢里爬出来。因有棉被保护,加之雪厚,汽车没损坏,人员无伤害,把车牵引到公路后还能继续前进。
高智雄,1970年入伍,在2营炮连服役,四次获连队嘉奖,1975年3月退役。他回忆了在天山修路的一段经历:
我们2营从沙湾向天山将军庙进发,携带武器装备,徒步行军。我们重火器分队不能带骡马进山,第一天行军70多公里。我们炮兵的装备要比步兵多出十几斤,行军更是困难。但是,最使新兵难以忍受的是在行进中内裤骑裆,将大腿两侧摩擦溃烂,加上出汗以后更是钻心地疼。快到独山子宿营地的时候,又做了一个战术——占领炮兵阵地。我在连一炮手里面个子最低,经过长途行军已无力冲在前面。这时我的班长王俊峰立即把炮身从我的肩上抢过,冲在了最前面。我的新兵战友二炮手牛岗斗因高山反应,流鼻血不止,面部发黑,鼻孔塞着两团药棉,紧跟不掉队,一直坚持到了宿营地。进入天山,途经一段奇路,真是天险!那是在一段陡峭石壁上凿开的一条约4.5米宽、3米高的简易公路,下面就是咆哮的奎屯河,好险啊!
施工期间,生命第一、安全第一成了干部的口头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成了领导的自觉行动。
辛太元,原22团2炮连1排长,后调乌鲁木齐市守备团任团长。他回忆:
1970年初,我連奉命随同全营开赴天山毛溜沟进行国防施工。特别是在将军庙地段施工中,地段狭小,在半山腰作业,下有67米深的奎屯河,上有169米高的陡山,险情大,石头硬。我们在矗立陡峭的崖上,用铁锤、钢钎横穿着凿出了一条四五米宽的国防公路。当时连长是和发勋,我是1排长,主要管装炮、放炮任务,一天要装、放上百炮,没有发生一次哑炮。我连的放炮经验是葫芦炮,口小里面大,装药少威力大,并在全营推广。在那艰苦的环境中,同志们豪迈地说:“头顶青天脚踏云,光见石头不见人。一根绳索系腰中,劈山排险修公路。战备施工为人民,再苦再累心也甜!”全连团结一心,发扬“两不怕”精神,提前20天安全地完成了2公里的修路任务,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我们连是唯一安全无伤亡事故的连队,并被授予“安全施工连”称号。
王发胜,1968年入伍,修天山公路时任4连1排排长,后任新疆预备役师步兵1团团长。他回忆:
在天山修路施工,开山劈石,打眼放炮,时时处处都有危险。参加过施工的人都知道,爆破排哑炮更是危中之危、险中之险。在施工中,连队在不打乱原建制班、排的基础上,组建了后勤保障组、清渣施工组、爆破排险组。副连长龚成贵当仁不让,主动担任爆破排险组组长。他高大魁梧,身体素质好,嗓门洪亮,平时练就一流的军事技能。投弹出手就是60多米。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很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协调能力。由他担任爆破排险组组长,领导信任,全连放心。
老虎口是独库公路最艰险、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1966年至1972年,骑兵第1师(后整编为陆军第8师)奉命先后两次勘察、测绘天山地形,并修建独库公路94公里。1971年9月底,因“九一三”事件,部队修路任务暂停。1974年,为加快修建独库公路,国务院、中央军委令机械设备比较好的工程兵修建。经过工程兵9年艰苦奋战,独库公路于1983年9月建成通车。
■
勘探天山——奠定了独库公路修建的基础
■
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要把天山搞活”,活跃天山、搞活经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指示,1966年8月15日,新疆军区召开部署勘察天山会议。会议之后,我们部队成立了勘察组,于1966年9月进入勘察地域,1967年8月中旬初步完成勘察任务。1971年,根据军区指示,我们部队再次测绘天山地形。
勘察、测绘天山地形,任务繁重艰辛,但意义不凡,它为修建独库公路奠定了基础。
22团特务连司务长王泰安参加了1966年那次勘探任务。在他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载了1966年参加天山测绘会议情况及有关保障情况:
1966年8月,我被抽到所在团勘测天山小分队。小分队由团参谋长郎文安带队。队员有来自特务连的孙永康、李永民、赵浩祥、魏志民、贺正福、王喜超、牛好才、张清莲等人,通信连的边得民、赵润禄等人,以及作训参谋瞿顺合,译电员姚铁山,医生彭景生。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8师的王忠诚、陈文元等三人,沙湾县的朱生泉,以及赵显忠(翻译)和一名维吾尔族向导。队员统一在农8师南山种羊场集中。经过几天学习培训后,就跋山涉水向天山进发,一边骑着马,一边勘测。勘测小分队共30多个人,近40匹马的后勤保障全由我一个人负责,压力比较大。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行进途中,有一天爬一个叫克库的大坡,由于坡度太陡,又是沙石羊肠小道,实在太滑了。当时小分队连人带马行进到半山腰時,突然后面的人大声呼叫:驮给养的一匹马失蹄滚下山了!半山腰坡更陡,根本没有能驻足休整的地方。只听郎参谋长命令:“继续前进,不要慌,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让马匹受惊,确保电台安全!”因为一旦电台损坏,我们就和外界失去一切联系,那就十分危险了。最后我们手脚并用,连走带爬总算到了山顶。可就在大家刚刚松了口气,进行休整检查装备时,发现我们所带的食盐连同刚滚下山的马匹一起摔丢了。这可怎么办呀?人和马都是要吃盐的,不吃盐就没有力气。况且我们走了还不到一半路程,长期不吃盐,人和马都受不了。
如何完成勘测天山的任务呢?当时我一下就慌了,虽然领导没有批评我,但我心里非常着急,难过得直流眼泪。这时大家都围过来,一边安慰我,一边帮忙想办法。最后大家在附近一个喂马的木槽里找到了一些马吃剩下的盐巴,顿时喜出望外。就是这点盐巴帮我们渡过了难关。事后想真是天助我们,历时一个多月,我们基本完成了这次勘测任务。
陈麦志,原22团特务连连长,后任新疆预备役师独立团团长。他在回忆录《测绘独库公路》一书中,对1971年再次测绘天山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1971年,测绘独库公路全面拉开了序幕。在整个测绘路段中,跨越奎屯河,穿越将军庙的一段险途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多少年后,在梦中还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攀越悬崖峭壁时的惊险情景。
这段路程,脚下是滚滚的奎屯河,两边是笔直陡峭的悬崖峭壁和突兀的山石,湍急的河水穿过狭窄的河床,势如奔马,卷起的波浪冲击着两岸的山岩,犹如虎吼雷鸣,惊心动魄。我是领队,遇到困难险段,自己走在最前面。有的路段,岩石突出,无法攀越,我就在腰间系条又粗又长的绳子,一头拴在头顶突出的岩石上,身子贴紧悬崖壁,双手攀住山岩,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前挪,手臂经常碰得鲜血淋漓。身抵悬崖壁,侧身就是万丈深渊,有时低头往下一看,立即会出现耳鸣目眩、头晕眼花的现象。
■
时刻面临死神的威胁
■
修建独库公路,面临各种危险,山高水险、羊肠小道、冰山雪崩、山体滑坡等,加之打眼放炮、处理哑炮、夜间作业等,时刻面临死神威胁。
邸章锁,河北省安新县人,1969年入伍,历任22团排长,宣传干事,股长,教导员。1978年转业回安新县,曾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安新镇党委书记,县委党校校长等职。2009年退休。他回忆:
1970年三四月间,入伍才几个月的我随部队参加独库公路的修建。部队在毛溜沟一带施工,虽然住帐篷、喝泉水,蔬菜供应困难,但我们每天都高唱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工地。面对流沙倾泻、碎石乱飞的威胁,精神饱满,干劲冲天。部队前伸到将军庙一带施工,这里壁立千仞,人迹罕至,所有器材、给养、炸药,全靠战士攀悬崖、走峭壁身背肩扛运到工地,稍有不慎就会滑落山下,粉身碎骨。修路者脚下无路,施工找不到立足之地。我们在山顶上打下钢钎,拴上保险绳,另一端系上人和风钻,悬在半山腰施工。施工紧张艰苦,12磅大锤一抡就是一天,累自不必说,还得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那时的班务会每天都是防事故教育。但整天打眼放炮,小的装药一麻袋,大的装药有几吨,塌方、飞石随时而至。我曾两次死里逃生:一次是篮球大的石头从山顶坠落,众战友发出“石头、石头”的惊呼声,而我耳边只有呼啸的山风和奎屯河水的咆哮与轰鸣声,不知石头来自哪里,也不敢随意移动,猛然间,石头擦肩而落;另一次是山那端的3排以为我们1排已经收工,开始点火爆破,一时间飞石如雨点般砸下,多亏我们听到炮声,急忙收紧保险绳,身体紧贴崖壁死角,才侥幸躲过一劫。
王立军,原22团通信连守机班战士,陕西省绥德县人。退役后,在米脂县公安局任高级工程师,一级警督,局级侦查员。王立军回忆: 大部队施工开始后,天天炮声隆隆,高空落下的碎石如同仙女散花一般,有时候放一炮填装炸药数量上吨,炸起来的石头翻山越岭满天飞。我们的通信线路天天被落下的飞石砸断。每天太阳落山,施工部队开始集中放炮,几十公里山沟笼罩着尘土和烟雾。而我们通信兵却在漆黑的夜晚才开始出动,打着手电筒进入深山峡谷修复线路,黑夜中稍不注意,一脚踏空就会掉落万丈深渊,时时刻刻经历着生死考验。
龚成贵,原22团营长,修建天山公路时任副连长。他讲了一件事:
1971年夏天,我们乘团生活车从那林沟出发回营房,车行到将军庙路段,因新修的路车行较慢。车上坐着七八个人,都是2营各连队人员。走着走着,车身突然倾斜,并停了。车上的人火速从车的右边和后面跳了下来。这时司机也从右车门下来,大家互相对视了一下,都愣了,缓过神来细看。由于路右边有一块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司机将车向左靠了一下,左边路基边上砌的一大块石头被左前轮压塌,左前轮就吊在悬崖空中,车的前左底部被路面上凸起的一块石头顶着。右前轮和两个后轮胎在路面上。左边是二三百米深的悬崖,下面是咆哮的奎屯河水,右边是上百米高的绝壁。车已倾斜到马上要翻的程度,却奇迹般地停在了悬崖边上。如果有一个人推一下,车就会翻到奎屯河里。当时看到车身倾斜的情景,就好像汽车司机表演单边轮胎着地侧行术,也像平衡高手表演将汽车侧斜立在悬崖边上的平衡技术。当时,太可怕,太可怕了!等了一会儿有人问怎么办,也有人问车上有绳吗,司机说有,但谁也不敢上车去拿。也有人说就是有绳我们这几个人也拉不上来,得有车从后面拖才行。等了好一会儿,后面来了一辆汽车。后面来的汽车系上绳从后面拖,其他人员将绳挽在车身上向右拉,就这样连拖带拉将车的左前轮胎拉到了路面上。
■
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
■
修建独库公路期间,除随时面临生死考验外,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1969年入伍,在第1团先后当警卫员、机要股参谋的李荫华回忆:
1970年4月中旬某天上午,下大雪,团首长、王建和副团长、阿不都副参谋长、杨治祥主任及司政后的机关人员乘汽车向天山国防公路施工段开进。我们特务连警卫班3人乘坐给团首长运铁皮床和棉被、棉衣的汽车同去。因天下大雪,外面很冷,我们也没经验,于是3人在汽车大厢里选个空,都钻进了床板压着的棉被里。当汽车开到离工兵营约3公里处,因外面雪大,道路难以辨认,不小心汽车跑出公路,翻了好几个滚最后停到山沟里。当前面的指挥车停下核查车辆时,发现少了一辆,就派人原路寻找,才发现出事故了。工兵营立即派人抢救,当把汽车翻正时,我们才从大厢里爬出来。因有棉被保护,加之雪厚,汽车没损坏,人员无伤害,把车牵引到公路后还能继续前进。
高智雄,1970年入伍,在2营炮连服役,四次获连队嘉奖,1975年3月退役。他回忆了在天山修路的一段经历:
我们2营从沙湾向天山将军庙进发,携带武器装备,徒步行军。我们重火器分队不能带骡马进山,第一天行军70多公里。我们炮兵的装备要比步兵多出十几斤,行军更是困难。但是,最使新兵难以忍受的是在行进中内裤骑裆,将大腿两侧摩擦溃烂,加上出汗以后更是钻心地疼。快到独山子宿营地的时候,又做了一个战术——占领炮兵阵地。我在连一炮手里面个子最低,经过长途行军已无力冲在前面。这时我的班长王俊峰立即把炮身从我的肩上抢过,冲在了最前面。我的新兵战友二炮手牛岗斗因高山反应,流鼻血不止,面部发黑,鼻孔塞着两团药棉,紧跟不掉队,一直坚持到了宿营地。进入天山,途经一段奇路,真是天险!那是在一段陡峭石壁上凿开的一条约4.5米宽、3米高的简易公路,下面就是咆哮的奎屯河,好险啊!
施工期间,生命第一、安全第一成了干部的口头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成了领导的自觉行动。
辛太元,原22团2炮连1排长,后调乌鲁木齐市守备团任团长。他回忆:
1970年初,我連奉命随同全营开赴天山毛溜沟进行国防施工。特别是在将军庙地段施工中,地段狭小,在半山腰作业,下有67米深的奎屯河,上有169米高的陡山,险情大,石头硬。我们在矗立陡峭的崖上,用铁锤、钢钎横穿着凿出了一条四五米宽的国防公路。当时连长是和发勋,我是1排长,主要管装炮、放炮任务,一天要装、放上百炮,没有发生一次哑炮。我连的放炮经验是葫芦炮,口小里面大,装药少威力大,并在全营推广。在那艰苦的环境中,同志们豪迈地说:“头顶青天脚踏云,光见石头不见人。一根绳索系腰中,劈山排险修公路。战备施工为人民,再苦再累心也甜!”全连团结一心,发扬“两不怕”精神,提前20天安全地完成了2公里的修路任务,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我们连是唯一安全无伤亡事故的连队,并被授予“安全施工连”称号。
王发胜,1968年入伍,修天山公路时任4连1排排长,后任新疆预备役师步兵1团团长。他回忆:
在天山修路施工,开山劈石,打眼放炮,时时处处都有危险。参加过施工的人都知道,爆破排哑炮更是危中之危、险中之险。在施工中,连队在不打乱原建制班、排的基础上,组建了后勤保障组、清渣施工组、爆破排险组。副连长龚成贵当仁不让,主动担任爆破排险组组长。他高大魁梧,身体素质好,嗓门洪亮,平时练就一流的军事技能。投弹出手就是60多米。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很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协调能力。由他担任爆破排险组组长,领导信任,全连放心。
■
苦战老虎口
■
老虎口是独库公路最艰险、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