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府购买服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在西方国家,政府购买服务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而我国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仍在摸索阶段,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的高潮,各大城市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促进社会组织的建设,部分先沿城市也推出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本文通过以S市S局为例,研究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问题;建议
一、S市S局政府购买服务的现状
S市从2008年开始决定开展社会工作,并赴邻近先沿城市学习该市在开展社会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经调查研究,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社工组织的发展。
S市在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选择与社会工作联系密切、容易切入的民政、教育、团委、妇联、残联等5个领域和领导认识到位、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几个街道进行试点,共开发设置社工岗位163个。2010年,S市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卫生、司法、禁毒教育帮教等3个领域(领域共购买75名社工服务),全年新增社工岗位近200个。2011年,S市在市直部门增设了73个社工岗位。与此同时,S市有25个镇街也开展了社会工作,2011年全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服务已达到700个,2012年全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近800个,实行了全市镇(街)购买社工服务全覆盖。截至2012年10月底,S市有770个社工岗位,分布在全市32个镇街、11个市直单位、2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1个服务领域。服务领域有:民政36个、教育20个、团委21个、妇联52个、残联21个、政法委17个、司法30个、卫生44个、工会18个、企业10个、其他20个。而该市S局也在2013年开始推进购买社工服务的业务。该局先在信访、仲裁两个窗口方面引进社工力量,经用人单位与社工机构的多次沟通,社会工作者也在3个月后进驻到新的工作岗位。但经过7个月的实地走访,发现社会工作者并未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技能,反而被当做普通工作人员来对待,形成用人单位无法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体现不了购买社工服务最初要达到的效果;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产生了职业困惑。
二、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基本数据,可以发现S市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S局在购买社工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代表性,现简单分析一下该局在购买社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领域定位不准确。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解决部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成本高的不足,但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社会工作的大环境下,各大城市纷纷盲目开展社会工作,特别在社会认同度低、政府部门缺乏充分准备的背景下盲目扩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领域。S局也存在这种情况,在上级政府部门的要求下,该局在缺乏对社会工作者如何使用的清楚规划的情况下就申请购买社工服务,导致社会工作者到达用人单位后沦为一名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并进一步引起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困惑,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开展。服务领域定位的不准确,让社会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在王朝思想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很多的政府部门仍存在着"无限政府"、"大政府、小社会"的思想,无法顺利过渡到"有限政府"、"小政府、大社会"。S局在开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思想障碍导致他们无法放下"划桨者"的角色而去承担"掌舵者"的角色,他们仍然认为只有政府部门才能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社工组织还不具备相关的能力,因而在购买社工服务中部分政府部门既承担"裁判员"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运动员"的角色,阻碍着社工组织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同时,政府部门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存在认知低、不相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存在认为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还不如自己的普通员工,在复杂的背景下,政府部门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三是社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各大高校纷纷重新设置社会工作专业,连一些不具备开展该专业的高校为了获得国家的补贴也设立了该专业并进行大量招生,同时,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环境下,学生打算乘着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浪潮纷纷投奔到社会工作专业。在学术水平较低、学生思想认识不准确的影响下,导致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达不到专业性和职业性。加上,在很多城市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在比较客观的薪酬待遇面前很多人半途出家投入到社会工作者行业,但由于这部分人员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缺乏,给服务对象产生社会工作者能力不高,缺乏专业性的印象,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认同度。S市也存在这种现象,S局根据业务需要提出的岗位人员的专业需求,中标的社工组织并不能满足,最后引入的社会工作者与预期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出入,导致用人单位要重新对社工进行业务培训,让用人单位失去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信任。同时,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者存在沟通能力较差、专业知识不健全等问题,较难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四是多重管理,产生职业困惑。S局购买社工服务后,社会工作者既要受社工组织的监督,同时也要受用人单位的监督,而且社工组织跟用人单位的管理要求存在不一致性,社会工作在双重管理下产生职业困惑。
三、对策
一是明确服务领域。根据社工服务的专业性质、用人单位对如何使用社会工作人员的规划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服务对象确定服务领域,杜绝为了邀功而盲目扩大购买社工服务的领域,这样反而形成社会工作不专业的形象,而且增加政府的服务成本,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准确定位政府角色。通过法规、政策明确政府"掌舵者"的角色,通过建章立制,确定政府在购买社工服务这个"准市场"中,承担的是生产提供者的角色,明文规范政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让政府部门正确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是提高社工服务水平。通过举办社会工作者交叉培训班,加强不同岗位的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交流,稳定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完善社工督导制度,加强优秀社工督导对社会工作者的指导,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实操能力;同时,出台有关政策组织优秀社会工作者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沿的高校进行脱产学习一个月,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是规范社工组织的管理。通过完善对社工组织的登记、监督、考核评价办法,提高社工组织的管理能力,从而形成有社工组织统一管理的局面。
作者简介:苏瑞娟(1984.1-),女,广东东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问题;建议
一、S市S局政府购买服务的现状
S市从2008年开始决定开展社会工作,并赴邻近先沿城市学习该市在开展社会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经调查研究,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社工组织的发展。
S市在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选择与社会工作联系密切、容易切入的民政、教育、团委、妇联、残联等5个领域和领导认识到位、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几个街道进行试点,共开发设置社工岗位163个。2010年,S市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卫生、司法、禁毒教育帮教等3个领域(领域共购买75名社工服务),全年新增社工岗位近200个。2011年,S市在市直部门增设了73个社工岗位。与此同时,S市有25个镇街也开展了社会工作,2011年全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服务已达到700个,2012年全市政府购买社工岗位近800个,实行了全市镇(街)购买社工服务全覆盖。截至2012年10月底,S市有770个社工岗位,分布在全市32个镇街、11个市直单位、2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1个服务领域。服务领域有:民政36个、教育20个、团委21个、妇联52个、残联21个、政法委17个、司法30个、卫生44个、工会18个、企业10个、其他20个。而该市S局也在2013年开始推进购买社工服务的业务。该局先在信访、仲裁两个窗口方面引进社工力量,经用人单位与社工机构的多次沟通,社会工作者也在3个月后进驻到新的工作岗位。但经过7个月的实地走访,发现社会工作者并未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技能,反而被当做普通工作人员来对待,形成用人单位无法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体现不了购买社工服务最初要达到的效果;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产生了职业困惑。
二、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的基本数据,可以发现S市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S局在购买社工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代表性,现简单分析一下该局在购买社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服务领域定位不准确。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解决部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成本高的不足,但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社会工作的大环境下,各大城市纷纷盲目开展社会工作,特别在社会认同度低、政府部门缺乏充分准备的背景下盲目扩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领域。S局也存在这种情况,在上级政府部门的要求下,该局在缺乏对社会工作者如何使用的清楚规划的情况下就申请购买社工服务,导致社会工作者到达用人单位后沦为一名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并进一步引起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困惑,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开展。服务领域定位的不准确,让社会工作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是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在王朝思想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很多的政府部门仍存在着"无限政府"、"大政府、小社会"的思想,无法顺利过渡到"有限政府"、"小政府、大社会"。S局在开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思想障碍导致他们无法放下"划桨者"的角色而去承担"掌舵者"的角色,他们仍然认为只有政府部门才能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社工组织还不具备相关的能力,因而在购买社工服务中部分政府部门既承担"裁判员"的角色同时也承担着"运动员"的角色,阻碍着社工组织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同时,政府部门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存在认知低、不相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存在认为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还不如自己的普通员工,在复杂的背景下,政府部门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三是社工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之后,各大高校纷纷重新设置社会工作专业,连一些不具备开展该专业的高校为了获得国家的补贴也设立了该专业并进行大量招生,同时,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环境下,学生打算乘着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浪潮纷纷投奔到社会工作专业。在学术水平较低、学生思想认识不准确的影响下,导致培养出来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达不到专业性和职业性。加上,在很多城市为了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在比较客观的薪酬待遇面前很多人半途出家投入到社会工作者行业,但由于这部分人员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知识缺乏,给服务对象产生社会工作者能力不高,缺乏专业性的印象,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认同度。S市也存在这种现象,S局根据业务需要提出的岗位人员的专业需求,中标的社工组织并不能满足,最后引入的社会工作者与预期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出入,导致用人单位要重新对社工进行业务培训,让用人单位失去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信任。同时,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社会工作者存在沟通能力较差、专业知识不健全等问题,较难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四是多重管理,产生职业困惑。S局购买社工服务后,社会工作者既要受社工组织的监督,同时也要受用人单位的监督,而且社工组织跟用人单位的管理要求存在不一致性,社会工作在双重管理下产生职业困惑。
三、对策
一是明确服务领域。根据社工服务的专业性质、用人单位对如何使用社会工作人员的规划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服务对象确定服务领域,杜绝为了邀功而盲目扩大购买社工服务的领域,这样反而形成社会工作不专业的形象,而且增加政府的服务成本,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是准确定位政府角色。通过法规、政策明确政府"掌舵者"的角色,通过建章立制,确定政府在购买社工服务这个"准市场"中,承担的是生产提供者的角色,明文规范政府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让政府部门正确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是提高社工服务水平。通过举办社会工作者交叉培训班,加强不同岗位的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交流,稳定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完善社工督导制度,加强优秀社工督导对社会工作者的指导,提升社会工作者的实操能力;同时,出台有关政策组织优秀社会工作者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前沿的高校进行脱产学习一个月,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是规范社工组织的管理。通过完善对社工组织的登记、监督、考核评价办法,提高社工组织的管理能力,从而形成有社工组织统一管理的局面。
作者简介:苏瑞娟(1984.1-),女,广东东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