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强:从农大博士到职业农民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拥有农大博士学位的马瑞强不光是想成为中国最会种地的职业农民,还带领村民种上了水果玉米,成功推出了一批职业化农民。这样的职业化种植团队,马瑞强希望能成为中国最好的,如此才能不辜负他辞职回乡时所种下的梦想。
  又是一年秋收季。
  往返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种植基地和北京之间的马瑞强,脚步坚实,目光诚恳睿智,稳重得不像32岁的年轻人,也看不出他肩负重担的紧张压抑。这种踏实让他与乡亲们打交道毫无障碍,大家也感受到了他十足的信心和对种植业精准的把握。
  创业进入到第四个年头,马瑞强忙着让他的1.5万亩种植基地全部电子化,通过微信平台实现可视化全流程掌控。此外,一个取消掉传统经销商环节的“一袋料”微信公众平台也已上线。
  马瑞强告诉记者,他还正在北京、呼和浩特联系专家,争取在“十一”前上线农业专家远程问诊的“云种云收”APP,但摆在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
  不过,相比辞职回乡创业时遇到的麻烦,马瑞强对如今遇到的这些问题,已经学会从容应对了。
  回乡决定
  北京的傍晚,华灯初上。望着窗外行色匆匆的人们,马瑞强脑海里不断闪现的却是父母还在田里劳作的身影。
  此时的马瑞强已顺利拿到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留在北京央企工作,拥有让人羡慕的北京户口。但从农村走出来的他,对父母的辛劳不只是偶尔感慨一下,而是深深地担忧,还有自责。
  有一年回家探亲,正赶上收小麦。马瑞强说,父亲那时55岁,二大爷60岁,两个人每天都要在田里干到很晚。扛了几十麻袋小麦后,上气不接下气的父亲说了一句话,让马瑞强现在都记忆犹新:“我什么时候能不种地,什么时候才能不干活?”
  父亲已看不出皮肤底色的脸和锉刀一样的双手总在眼前晃动,马瑞强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他笑称,自己有农村情结,总怀念小时候和伙伴们一块光屁股下河摸鱼、上山摘樱桃、逮兔子的美好时光。
  终于,在国企过了一年不疼不痒的舒心日子后,他决定让内心一直憋着的那股劲爆发出来。他说,“自我突破的力量才势不可挡。”
  2011年4月,马瑞强辞职,回到了家乡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
  父母兴高采烈地把他迎进门。博士儿子每次回家,两位老人在村里人面前都是无上的荣光。迎接大家羡慕的眼神,是老人家独有的一道精神盛宴。
  因为大面积种植玉米,需要二老在农民面前给他“作保”,心急的马瑞强直接就对忙着张罗饭菜的母亲说:“妈,我这次回来看您就不走了。我要回来带领大家一起种植甜玉米。”
  母亲一下子就愣住了,但老人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心里想,儿子在北京有工作,就是北京人了,好容易走出农村又回来,是不是在北京遇到了过不去的事儿了?
  可父亲马继文远没有母亲那么含蓄,在得知儿子要回家种地后,老人气得两个月不跟儿子说话。
  “我能想象父母当时的那种失落,家里气氛很沉重。乡亲们有的也在私下嘀咕:这小子肯定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面对这些压力,我只能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马瑞强说。
  好在马瑞强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当教师的妻子。她支持丈夫的想法,愿意担负起所有的家庭重担,让马瑞强没有后顾之忧返乡创业。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有特别强烈的农民情结,我学的也是农业,这几点结合,我就觉得我应该回到家乡创业。”马瑞强说。
  曲折开始
  马瑞强在多个采访中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个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那里巍巍阴山、万里黄河,放眼望去,一幅美丽的河套风光,被誉为塞上粮仓。”
  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个新兴城市,位于举世闻名的河套平原和乌拉特草原上。“巴彦淖尔”在蒙古语中意为“富饶的湖泊”,这里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马瑞强说,这些特点非常适合种植水果玉米。
  读博期间,马瑞强曾在自家试种了七亩甜玉米,获得大丰收。“这种可以像水果一样生吃,咬一口甜汁满口的玉米,在市场上一个棒子可以卖到3元钱。通常一亩地能产3000多棒玉米,一亩地收入七八千元。而一般大田饲料玉米每亩地收益只有两千多元。”
  马瑞强告诉记者,水果玉米主要特点是青棒阶段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可直接生吃,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含糖量高达20%以上,是一般水果的一倍左右,比西瓜也要高出30%。
  2009年,马瑞强和同学在北京西单、王府井、动物园和大型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做过市场调查,大家对水果玉米的认可度非常高,这也让马瑞强对水果玉米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但让马瑞强没想到的是,在校园里待了二十年的他,可以熟练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但回到家乡,说服农民接受新事物,却是如此之难。“我那时满脑子都是数据、理论,不会用家常、感性的方式给村民们介绍水果玉米。母亲尽管生气,但看我着急上火,就拉上我挨家挨户做工作。”
  有了母亲的参与,马瑞强和村民们唠嗑聊天就顺利多了。在一个月时间里,母子俩走了100多户村民,最后共有14户答应种植。每每说到这里,马瑞强都不忘吐嘈一句:其中7户是亲戚,还有7户是邻居。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马瑞强母子向村民承诺采取包销的订单式方式,还给农民争取来了农业综合开发补贴和科技推广补贴。乌拉特中旗农牧业局为马瑞强成立的合作社无偿提供了3000公斤化肥和500公斤地膜,总计两万余元的补贴。
  到了5月,水果玉米终于顺利播种。第一年种植面积是406亩。马瑞强几乎是不眠不休地给乡亲们讲解、示范种植标准,整个种植过程很顺利。但到了8月采收季,问题又来了。
  马瑞强告诉记者,那时自己没有资金,没有人员,每一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第一年采收季节,他一整天都要帮农民收割玉米,每天都要干到晚上十点多。更要命的是,他租来的冷库距离种植基地有60公里,雇来的装卸工只干了三天,就累得说啥也不干了。剩下的玉米,马瑞强和父亲、妹夫三个人,咬着牙一起搬运。每一袋玉米扛上肩,马瑞强都忍不住在心里骂自己,悔意像潮水般涌来,但第二天一早,还是打起精神继续干。   麻烦却像商量好似地排队而来。一天,累得晕乎乎的马瑞强突然发现冷库温度有五六十度,所有的玉米都黄了。原来,是冷库电压不稳导致的。一算损失,竟有6万元。
  “你知道吗?那时的6万元对刚创业的我来说,就是天文数字啊。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当时我开着面包车,跑到我们家后面的山上,面朝着东北的方向,因为那时我媳妇和小孩都在北京,我就暗暗地骂自己,你是不是有毛病,放着北京的好工作不干非在这里遭罪。遭罪也就罢了,还赔这么多钱。”
  可是转念一想,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把玉米赶紧处理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马瑞强第一次感觉这句话是那么体现自己的心境。
  没过多久,冷库又坏了一次,两次一共损失16万元。母亲对有些不知所措的马瑞强说:“咱绝对不能让跟咱们一块创业的农民受损失,不要想了,先救大伙儿的玉米吧,把大家的玉米都收掉。”最后,马瑞强自家的玉米都黄到地里了。
  二次创业
  “自己认准的事情,就是跪着也要坚持到底。”马瑞强说,“坚持很难,放弃却有各种理由,我不是轻言放弃的人。”
  马瑞强说,第一年产下的水果玉米,40%都被当地的超市和商场收购,其余的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反响很好。乡亲们看着种水果玉米赚钱了,很多人也主动来找他要求合作。可是在马瑞强的心中,他回乡带领乡亲们种玉米,不是简单的把传统种植业做大,他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种地的方式,培养一批职业化农民,一起干事业。
  那时马瑞强深受资金困扰,他决定改变自己单打独斗的思路,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壮大事业。
  在当地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创业促进会的帮助下,马瑞强申请到200万元的低息贷款。同时他开始与多位企业家接洽项目投资,解决创业融资难的问题。
  2012年,合作社完成融资1000万元,开始水果玉米产业园一期加工厂建设,包括储藏能力达3000吨的速冻库、速冻玉米粒生产线、真空软包装生产线,预计实现加工年产值2300万元。
  当年,马瑞强种植基地面积达5000多亩,预计每亩地可增收四五百元,能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
  马瑞强开始筹建他的职业化团队。除了已具雏形的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入社农民达到106户,带动500多户农民外,他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入股农民集体购买大型农机械,共同分享收益。
  这一次,再也不用马瑞强上门游说大家了,村民纷纷主动要求加入,一次性就共同投资400多万元,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也保证了万亩基地的播种采收。
  面对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的采访,村民马润强详细介绍了他加入农机合作社的收入状况:2012年,他投资了100万元入股加入农机合作社,现在每年收益能有60多万元,三年来已经收回了当初的投资成本。他说,机器正常能使用七八年时间,这样看来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2014年,村民王胜利也把种甜玉米赚来的钱和积蓄共23万元拿出来,加入了农机合作社,当年获得收益12万多元。今年他又追加了15万元的投资。面对镜头,王胜利高兴地说:养农机比种地还保险。
  2014年,马瑞强在巴彦淖尔市成立了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又新建一条年产2万吨微生态制剂生产线。
  在外人看来,马瑞强成功了,但马瑞强自己心里知道,事业的背后,是长期与妻儿分居两地的无奈。每年暑假,妻子从北京来到巴彦淖尔,马瑞强立刻就拉着妻子去种植基地,他兴奋地指给妻子看:“你看,往南走的全是水果玉米的车,往北走的全是青贮玉米的车,这些都是我们种的。每天因为我们的努力上千人在行动,一起在赚钱,自豪吧!”
  2014年,马瑞强妻子从北京来到临河一中任教,一家终于团聚!妻子的这个决定,是对马瑞强最有力的支持!
  微商平台
  马瑞强告诉记者,公司目前以“水果玉米鲜穗销售”、“水果玉米深加工”、“水果玉米农家采摘园”三条腿走路。玉米的销售仍集中在内蒙古,也销往上海、杭州、武汉等地,批发价格一路看涨,零售市场每棒3元左右。
  目前公司刻不容缓的一件事,就是要运用好互联网平台,他最近忙的也都是找合作团队开发“一袋料”、“云种云收”的APP。
  目前,“一袋料”已推出微信公众号。这个销售平台为农牧业交易和供应链金融提供互联网服务平台,让广大农牧业客户直接与企业对话,省掉中间商环节。同时,邀请专家为客户网上实时答疑,并为中小牧场解决资金难题。
  马瑞强说,让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广大农民朋友接受互联网方式,其实难度很大。“但公司看准了目前农村智能手机用户有2.5亿台的前景。销售平台难做,教育平台推广难度更大。所以公司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部分不会用微信的人,他们可以找推广人代购或打电话订购。”
  马瑞强统计了基地今年最新的数据:完成订单合同1.5万亩,带动500多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2016年,基地发展面积将达到4.5万亩。除玉米外,还将种植苜蓿。
  公司合作社的技术团队现在有三名博士、十二名本科生和技术人员,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套学院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开展密切合作。
  马瑞强说,“我想打造一支全国最好的职业化种植团队,未来大家一想到种田,就会想到我们的公司,想到马瑞强。希望认可马瑞强,说他是全中国最会种地的农民。”
  经营15万亩土地,构建职业化农民队伍,公司达到上市企业的规模。马瑞强仍走在实现心中梦想的创业路上。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他文献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确定3种磷石膏-二灰混合料配合比,对其分别进行抗压回弹模量、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冲刷性和水稳定性试验,并与几种常用底基层材料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强、难学。本文介绍了通过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
<正> 今年上半年,上海戏剧战线,随着工农业的持續大跃进,出現了新的跃进、新的丰收,如专业戏剧单位在轟轟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在建立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在反对
为降低突发性交通事件的危害,提高交通事件检测效率,文中对突发性交通事件检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增量比较法的交通事件检测计算模型,并应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进行推理分析、仿真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文革”中却因一首《大风歌》招来22年的牢狱之灾;他以小说《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成为新时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花甲之年跃入商海,在西部沙漠废墟上“玩”出了一座名扬全国的西部影城 ,靠“出卖荒凉”成为中国作家中的首富。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沧桑。但他从不抱怨命运和苦难,反而感激那段荒唐而悲情的岁月,让他与宁夏的一切溶为一体,并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了人生传奇
他是我国藏传佛教界令人敬仰的一代高僧,曾担任过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务,桃李遍布藏区。他更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人士,为抗战救国、维护祖国统一、促进青海民族团结、促成西藏和平解放都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因此称他为“爱国老人”。  在青海省循化县道帏乡虎头山下,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寺院—古雷寺。  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初,青海省人民政府曾拨专款在此修建了一座钟楼,陈列一口重达
<正> 中国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单就喜剧来說,可說是已經有了二千年的历史,这是任何国家所沒有的。根据《史記&#183;滑稽列傳》所載,首先秦代的优旃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除了养
本文针对当前教育暴露的种种问题,提出如何帮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并给出了一些具体方法。
官方话语作为政府通用或认定的正式语言,对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和沟通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中国日报》为例,通过分析其翻译实例,构建官方话语中政治常用语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我国媒体传播过程中的翻译效果。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机械化,必然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