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文言文阅读是考生普遍感到头痛的一个考点,怎样备考,化难为易是广大师生面临的课题。笔者认为,帮助考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自信心,这是备考必须具备的思想基础,立足《考纲》这是考生必须明确的备考方向,夯实基础知识这是考生备考过程中的重要保障,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境意识这是備考环节中的关键因素,加强训练,日积月累是备考获取成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备考建议
纵观进6年的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让人关注的许多新信息。根据近几年新课标文言试题的分析,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题、理解翻译题仍是今后新课标卷考查的高频考点。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甚至文言文的修辞手法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会在文言文理解翻译题当中作综合性考查。现就2018年新课标文言文阅读备考作出如下建议。
一、依照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同时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又具体体现在《考纲》中,因此复习备考中应立足《考纲》,遵循《考纲》,引导学生明确考查范围,弄清考查的知识点,牢牢把握考试方向并制定周密、细致的备考策略,把培养学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贯穿在文言文教学中。
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文言知识的梳理归纳整理和积累。
1.要让学生明确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特点:材料在课外,知识在课内,考查的关键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复习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全面梳理并把握文本中的文言基本知识,构建完备的文言知识体系,夯实基础,苦练基本功。拥有全面地基础知识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同时把课内知识和课外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自己迁移知识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以下是教学中指导学生必须认真梳理和积累的基础知识。
(1)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
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另外,还可以利用好讲习试卷或训练的时机,在教师指导下或自己勤查工具书,积累文本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以拓展词汇量;同时一定要认真梳理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文言现象,以实现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
(2)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古今汉语在句式和用法上多有不同。辨识和理解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词方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①特殊句式:除了大纲要求的以外,还要掌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和为动句。②固定短语、句式。固定短语、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阅读翻译时不可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如“……所以……”、“得无……乎(邪、耶)”等等。
(3)了解必要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通过古今对照,辨析异同,掌握古汉语的语法特点。这对同学们准确理解词义、句意会大有裨益。
(4)了解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消除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对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效率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如古代地理、年龄称谓、古代刑罚、官职授拜、科举考试等等。
2.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境意识。除了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积累好文言基础知识,还必须通过阅读强化训练增强语境意识,以提高结合上下文准确判断词意,正确理解句意、文意的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传记的内容特点:体例相对固定;人名、字号、籍贯、地名、爵位名、官职、朝代名等专有名词较多;职位升降的称谓较多,但词义固定。相对于文本中人物的主要事件、活动等主要信息,以上内容属于次要信息。只要同学们熟悉这些内容,就可以大大减少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解文意的阅读习惯。
这对于分析综合类的题目来说尤为显得重要。新课标的文言文考查材料是传记文,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圈点出来:①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称呼;②主角是谁,与其他人是什么关系;③涉及几件事,各是谁所为;④事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可以用速读法或跳读法,快速确定文中的关键信息。
(3)培养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意识,努力提高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
①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自己的语感。把必修课本的文言文篇目和课外文言文训练文本有机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②提醒同学读文言语句,理解文言语句要注意语法节奏和句子的完整性。即不要边读边翻译,最好先完整的读到句末点号,再根据语法节奏,全面理解句意。
③理解词句要养成瞻前顾后、前后勾连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我们在理解词句中主观臆断、曲解文意的错误。
通过多读多练,增加文言词汇量,积累答题经验。能否准确翻译文言语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言词汇量的多少。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读文段,积累文言词汇;多做练习,积累答题经验。
3. 教学中,力避题海战术,要精讲精练,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如,“理解实词”题,把握“词不离句”原则,运用用代入法,结合句意和上下文语境判断,或者通过联想结合课内所学知识判断。
“筛选并提取信息”题,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要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断句”题狠抓“四个依据”:依据句子结构,特别是主谓结构、动词结构断句;依据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特别是专用名词充当主语、宾语的时候;依据话语标志,如“曰”“云”“言”“谓”“道”,一般在其后断开;依据文言虚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常用于句首,“也、矣、耶、哉、乎、欤、焉、兮、耳、而已”常用于句末。
“文化常识”题,名词的解释内容涉及课内,也涉及课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翻阅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选读》里古代诗歌、散文注释里涉及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认真梳理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狠抓记忆,尽量多记;二是准确记忆一些形式相似但内容完全不同的概念,避免差错。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
“文意理解”题,其题干表述基本为先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选项的后半部分再对此进行分析。从高考试题来看,设错点多在“分析”上。重在把握“题文对照”的“对照点”:一是对照时间,将选项中的时间词,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检查有无时间顺序错乱、颠倒现象,有无将没有发生的事说成已经发生的现象;二是对比地点,对比人物在不同地点的职务、言论、政绩、奖罚等,在试题选项中是否被更改为另一个地点等;三是对比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清传记文中的事件,特别注意与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发现试题选项中的“张冠李戴”现象;四是对比行为,对比原文里人物的某个行为,在试题选项中是否被置换为另一种行为等。
“文言文翻译”题,要求学生记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又要牢记“六字法”,即“留”、“对”、“换”、“删”、“补”、“调”。其中“留、换、删”是用于解词,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文言文阅读的备考应重在文言知识积累以夯实基础,加强阅读量以培养语感,加强双基训练以提升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只要备考认真、扎实,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备考建议
纵观进6年的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稳中有变,变中呈新,传递出让人关注的许多新信息。根据近几年新课标文言试题的分析,201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题、理解翻译题仍是今后新课标卷考查的高频考点。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甚至文言文的修辞手法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单独设题的可能性不大,会在文言文理解翻译题当中作综合性考查。现就2018年新课标文言文阅读备考作出如下建议。
一、依照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同时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又具体体现在《考纲》中,因此复习备考中应立足《考纲》,遵循《考纲》,引导学生明确考查范围,弄清考查的知识点,牢牢把握考试方向并制定周密、细致的备考策略,把培养学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贯穿在文言文教学中。
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文言知识的梳理归纳整理和积累。
1.要让学生明确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特点:材料在课外,知识在课内,考查的关键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复习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指导学生全面梳理并把握文本中的文言基本知识,构建完备的文言知识体系,夯实基础,苦练基本功。拥有全面地基础知识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根本保证。同时把课内知识和课外材料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培养自己迁移知识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以下是教学中指导学生必须认真梳理和积累的基础知识。
(1)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
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
另外,还可以利用好讲习试卷或训练的时机,在教师指导下或自己勤查工具书,积累文本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汇,以拓展词汇量;同时一定要认真梳理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文言现象,以实现课内文言知识的迁移。
(2)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古今汉语在句式和用法上多有不同。辨识和理解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词方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①特殊句式:除了大纲要求的以外,还要掌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和为动句。②固定短语、句式。固定短语、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阅读翻译时不可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如“……所以……”、“得无……乎(邪、耶)”等等。
(3)了解必要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通过古今对照,辨析异同,掌握古汉语的语法特点。这对同学们准确理解词义、句意会大有裨益。
(4)了解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消除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对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效率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如古代地理、年龄称谓、古代刑罚、官职授拜、科举考试等等。
2.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境意识。除了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积累好文言基础知识,还必须通过阅读强化训练增强语境意识,以提高结合上下文准确判断词意,正确理解句意、文意的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传记的内容特点:体例相对固定;人名、字号、籍贯、地名、爵位名、官职、朝代名等专有名词较多;职位升降的称谓较多,但词义固定。相对于文本中人物的主要事件、活动等主要信息,以上内容属于次要信息。只要同学们熟悉这些内容,就可以大大减少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2)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解文意的阅读习惯。
这对于分析综合类的题目来说尤为显得重要。新课标的文言文考查材料是传记文,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要尽量将下列相关内容圈点出来:①文中写了几个人,怎么称呼;②主角是谁,与其他人是什么关系;③涉及几件事,各是谁所为;④事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价值取向。可以用速读法或跳读法,快速确定文中的关键信息。
(3)培养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意识,努力提高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
①加强朗读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自己的语感。把必修课本的文言文篇目和课外文言文训练文本有机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②提醒同学读文言语句,理解文言语句要注意语法节奏和句子的完整性。即不要边读边翻译,最好先完整的读到句末点号,再根据语法节奏,全面理解句意。
③理解词句要养成瞻前顾后、前后勾连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我们在理解词句中主观臆断、曲解文意的错误。
通过多读多练,增加文言词汇量,积累答题经验。能否准确翻译文言语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言词汇量的多少。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多读文段,积累文言词汇;多做练习,积累答题经验。
3. 教学中,力避题海战术,要精讲精练,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如,“理解实词”题,把握“词不离句”原则,运用用代入法,结合句意和上下文语境判断,或者通过联想结合课内所学知识判断。
“筛选并提取信息”题,先找出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要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内容的概括与分析”题,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断句”题狠抓“四个依据”:依据句子结构,特别是主谓结构、动词结构断句;依据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特别是专用名词充当主语、宾语的时候;依据话语标志,如“曰”“云”“言”“谓”“道”,一般在其后断开;依据文言虚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常用于句首,“也、矣、耶、哉、乎、欤、焉、兮、耳、而已”常用于句末。
“文化常识”题,名词的解释内容涉及课内,也涉及课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翻阅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选读》里古代诗歌、散文注释里涉及的文化常识,指导学生认真梳理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狠抓记忆,尽量多记;二是准确记忆一些形式相似但内容完全不同的概念,避免差错。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
“文意理解”题,其题干表述基本为先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选项的后半部分再对此进行分析。从高考试题来看,设错点多在“分析”上。重在把握“题文对照”的“对照点”:一是对照时间,将选项中的时间词,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检查有无时间顺序错乱、颠倒现象,有无将没有发生的事说成已经发生的现象;二是对比地点,对比人物在不同地点的职务、言论、政绩、奖罚等,在试题选项中是否被更改为另一个地点等;三是对比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清传记文中的事件,特别注意与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发现试题选项中的“张冠李戴”现象;四是对比行为,对比原文里人物的某个行为,在试题选项中是否被置换为另一种行为等。
“文言文翻译”题,要求学生记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又要牢记“六字法”,即“留”、“对”、“换”、“删”、“补”、“调”。其中“留、换、删”是用于解词,针对词汇的翻译而言的;“补、调”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是针对句子的翻译而言的。
综上所述,新课标文言文阅读的备考应重在文言知识积累以夯实基础,加强阅读量以培养语感,加强双基训练以提升能力,掌握解题技巧。只要备考认真、扎实,是可以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