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和人格健全的过程。因此,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 在亲历探究中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而且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认识角》(二年级下册)这节课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认识角,接着我请学生摸三角板的角,学生在摸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角的两边是平平的,角的顶点是尖的。当学生急于认识角时,我顺水推舟地请学生自学课本,合作学会记角、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我又请学生找角,介绍角。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与有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我引导学生做角,用两根吸管和双面胶做一个角,鼓励学生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然后请学生把自己做的角拿起来,并通过两次比角,第一次是做的角比老师的角大(学生上来比,注意指导学生要顶点对顶点,一条边重合),第二次是做的角比老师的角小。然后我故作疑惑地问:“为什么你们的角一会儿比老师的大,一会儿比老师的小呢?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这样教学,角的有关知识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即学生亲身经历:观察角、摸角、找角、比角等过程,在活动中亲历角的建模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正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二、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实践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含义后,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小组交流。这时,教室里如热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学生认真思考,在小组中大胆讨论。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四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四条边加起来;有的学生量长和宽,然后用“长×2﹢宽×2”算出周长;有的学生量长和宽,列式:(长 宽)×2……这时我请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把低层次的数学知识上升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数学知识,体验了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在应用数学中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如教学了《千克、克、吨》这节课后,学生在课堂上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千克、克、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我布置了下面的课外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用千克、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课堂上的交流非常踊跃,如有的学生找到花生,并估一粒花生大约是2克;有的学生估自己的体重是30千克,他爸爸的体重是65千克;有的学生发现一辆货车写着载重5吨;有的学生找到一包盐,写着500克;有的学生找到一包米,写着50千克;有的学生看到电梯上写着载重1.3吨……在教学中,我还抓住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来认识,为使学生更深入地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单靠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于是我不仅要求学生应用课堂学习有关千克、克、吨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用千克、克或吨作单位的东西,还让学生感受、体验、估算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重量,在寻找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对千克、克或吨的认识和体验,真切地领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综上所述,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 在亲历探究中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而且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认识角》(二年级下册)这节课时,我首先用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认识角,接着我请学生摸三角板的角,学生在摸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角的两边是平平的,角的顶点是尖的。当学生急于认识角时,我顺水推舟地请学生自学课本,合作学会记角、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我又请学生找角,介绍角。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与有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我引导学生做角,用两根吸管和双面胶做一个角,鼓励学生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然后请学生把自己做的角拿起来,并通过两次比角,第一次是做的角比老师的角大(学生上来比,注意指导学生要顶点对顶点,一条边重合),第二次是做的角比老师的角小。然后我故作疑惑地问:“为什么你们的角一会儿比老师的大,一会儿比老师的小呢?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这样教学,角的有关知识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即学生亲身经历:观察角、摸角、找角、比角等过程,在活动中亲历角的建模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正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二、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实践活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供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含义后,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小组交流。这时,教室里如热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学生认真思考,在小组中大胆讨论。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四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四条边加起来;有的学生量长和宽,然后用“长×2﹢宽×2”算出周长;有的学生量长和宽,列式:(长 宽)×2……这时我请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把低层次的数学知识上升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数学知识,体验了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在应用数学中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如教学了《千克、克、吨》这节课后,学生在课堂上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千克、克、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我布置了下面的课外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用千克、克或吨作单位的物品。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作业,课堂上的交流非常踊跃,如有的学生找到花生,并估一粒花生大约是2克;有的学生估自己的体重是30千克,他爸爸的体重是65千克;有的学生发现一辆货车写着载重5吨;有的学生找到一包盐,写着500克;有的学生找到一包米,写着50千克;有的学生看到电梯上写着载重1.3吨……在教学中,我还抓住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来认识,为使学生更深入地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单靠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于是我不仅要求学生应用课堂学习有关千克、克、吨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用千克、克或吨作单位的东西,还让学生感受、体验、估算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重量,在寻找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对千克、克或吨的认识和体验,真切地领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综上所述,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