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程,教师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自己新的教学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使学生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一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从以前神圣而高尚的教坛上被“拉下来”,从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沦落”为教育工程中的垦荒者,探索者和学习者,要放弃“课堂上我说了算”的权杖,真正地做一名教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及至顾问,而要深入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去,加入到学习者的群体中,指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又去问”的教学链,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又去促学法”,“老师学生”,“学生老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称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应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以及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整合教育资源,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拓展,延伸。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教材应该称之为资源性的圣经,圣经性的资源。
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仍然奉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言之教师要控制课堂、左右学生,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化身,教科书是师生学习的圣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把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依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孰不知早在《学记》中就有“导而弗牵”的教育观。还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我学的经验”出发施教,而很少考虑或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仍然不领会“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名言的实质,较少考虑到学是教的基础,教制於学。而不会灵活地使用“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技巧,师生与教学这两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别是学生与学习,处理好“指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好精讲巧练,少讲活练。
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会学,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点拨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同时,教师又须重新认识素质教育与备考应试能力。我国的语文教学是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中进行的。语文同时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学生又要升学考试,又需备有考试能力,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学者必须清楚,适度的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只是不能以备考训练取代素质教育。而且升学考试又是一种检测学生素质教育成效的办法,应试训练的过程中本身也含有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运用语文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理解表达能力,故此为备考应试作点试题也未尝不可。但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火候。
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学习艺术语言,掌握语言。新时代呼唤“人性化教学”。“授人以渔”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人民教育出版为顺序这一时代要求,推出了《新目标》体现了课堂结构的主体化。
首先,教学人物立体化。新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平面,环境空间仅为课堂,内容仅为书本,而且以中等水平者为主的局限。而《新目标》课堂的参与者应有“三维”学生,体现了学重于教,生重于师,用重于书。笔者对这一方面深有感触,在教学中经常对编者的科学的编排和奇思巧想而赞叹不绝,使“死”的教材“活”起来,使学生会学,巧学,爱用而乐学,使学生的个体,小组和集体,人人有任务,有活动,人人都有收获。
其次,教学环境立体化《新目标》能充分发挥当代声光电化教学媒体的直观作用,使课堂成为超越时空,背景的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克服过去一块小黑板,一台收录机的教学设施的不足。
《新目标》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材的编排上就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智力素质,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学具体活动具有任务化的特点。使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区别了现在完成时与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总之,新课改在全面展开,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的探索,群策群力,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相信都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学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一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从以前神圣而高尚的教坛上被“拉下来”,从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沦落”为教育工程中的垦荒者,探索者和学习者,要放弃“课堂上我说了算”的权杖,真正地做一名教学的促进者,指导者及至顾问,而要深入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去,加入到学习者的群体中,指导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又去问”的教学链,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又去促学法”,“老师学生”,“学生老师”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称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应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以及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整合教育资源,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拓展,延伸。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教材应该称之为资源性的圣经,圣经性的资源。
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仍然奉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传授,言之教师要控制课堂、左右学生,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化身,教科书是师生学习的圣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把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依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才。孰不知早在《学记》中就有“导而弗牵”的教育观。还有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我学的经验”出发施教,而很少考虑或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仍然不领会“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名言的实质,较少考虑到学是教的基础,教制於学。而不会灵活地使用“学生主体,教师指导”的教学技巧,师生与教学这两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别是学生与学习,处理好“指导与主体”的关系,做好精讲巧练,少讲活练。
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会学,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点拨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同时,教师又须重新认识素质教育与备考应试能力。我国的语文教学是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中进行的。语文同时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学生又要升学考试,又需备有考试能力,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学者必须清楚,适度的应试训练,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只是不能以备考训练取代素质教育。而且升学考试又是一种检测学生素质教育成效的办法,应试训练的过程中本身也含有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运用语文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理解表达能力,故此为备考应试作点试题也未尝不可。但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火候。
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学习艺术语言,掌握语言。新时代呼唤“人性化教学”。“授人以渔”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人民教育出版为顺序这一时代要求,推出了《新目标》体现了课堂结构的主体化。
首先,教学人物立体化。新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平面,环境空间仅为课堂,内容仅为书本,而且以中等水平者为主的局限。而《新目标》课堂的参与者应有“三维”学生,体现了学重于教,生重于师,用重于书。笔者对这一方面深有感触,在教学中经常对编者的科学的编排和奇思巧想而赞叹不绝,使“死”的教材“活”起来,使学生会学,巧学,爱用而乐学,使学生的个体,小组和集体,人人有任务,有活动,人人都有收获。
其次,教学环境立体化《新目标》能充分发挥当代声光电化教学媒体的直观作用,使课堂成为超越时空,背景的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克服过去一块小黑板,一台收录机的教学设施的不足。
《新目标》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材的编排上就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智力素质,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要求教学具体活动具有任务化的特点。使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区别了现在完成时与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总之,新课改在全面展开,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的探索,群策群力,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相信都会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