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使我们对音乐教育不能无动于衷,事实上,今天流行音乐强势文化地位的形成已经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无奈。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教育也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本论文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面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无动于衷,事实上,今天流行音乐强势文化地位的形成已经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无奈。也许是流行音乐崛起的速度太快,也许是学生对传统古典的音乐没有兴趣,也许是我们音乐教育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总之,我们应当及时做出调整,不能丧失对音乐教育的主导权,更不能使学生审美趣味单一化,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一、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也就不存在了。正如大卫·森所说:“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
首先,要有对比性,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如贺绿汀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由五声音阶构成的悠扬旋律,并配之以清新柔美的复调,如一幅淡雅的乡间水墨画,但又像是一首田园小诗。而《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是壮美的典型表现,具有崇高的理想及抒情意味。其次,要充分准备教学资料,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影像资料),如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不仅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最后,要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表演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见解,切实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表现手段,也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歌唱活动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演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曾经说过:“歌声通向心灵,心灵通向祖国。”深刻地揭示了歌唱审美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的演唱教学必须要确立情感教育的价值观,将审美情感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本人认为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并不是审美活动的结束。因为学生喜欢音乐的类型不同,有喜欢伤感的,有喜欢欢快的,所以演唱时的情感表达就不一样,所以情感的表达应作为歌唱教育的核心。故教师的范唱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审美情感展示,泛唱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节奏,感受音乐的气息,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的旋律,为学习音乐歌曲打好基础。良好的范唱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喜爱歌曲教材,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唱欲望,作为音乐表现的演唱教学还应该在歌唱表演上开展一些艺术实践,以更深刻地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感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歌唱的审美潜能。
三、音乐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但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从音乐知识中学习人生的哲理,音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人们带来欢乐,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还可以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可以运用的音乐知识。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例,先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欣赏乐曲,分析乐曲中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乐器演奏对比,曲式结构,还有速度力度的转变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在音乐作品中学习音乐知识的效果远远大于枯燥的文字讲授。
四、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音乐创造是指音乐教学中创造性的活动,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参与世界竞争需要,为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我国对音乐创造学习已予以了足够的重视。课程标准把创造列入音乐教学的领域之一,并明确指出:“创造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累积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义。”
因为学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接触过音乐创造,这使得许多学生对音乐创造充满了神秘感,认为音乐创造高深莫测,只是音乐家的专利。其实,音乐只是生活的音符,只有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将生活中的感受融入到音乐中,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心声,音乐就会活跃起来,就会创造出更美丽的音乐。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都有具备音乐创作的才能”。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音乐创造意识,让学生体会创作的趣味性。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采用节奏乐器;《瑶族舞曲》用舞蹈动作;《春江花月夜》用线条、色彩、绘画等来表现体验等。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往往决定人的主观意愿,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让音乐教学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例如,让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如风声、雨声、流水声等,再让学生用熟悉的物品作为乐器来模仿这些声音,这样学生就会很感兴趣,使得学生认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总之,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阶段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终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就会错失培养学生终生参与音乐审美学习意识的最佳时机,甚至会使他们终生对音乐产生冷漠的情感。所以要搞好音乐审美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音乐审美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理解、学会表现、学会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终生性的音乐审美教育成为现实。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面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无动于衷,事实上,今天流行音乐强势文化地位的形成已经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无奈。也许是流行音乐崛起的速度太快,也许是学生对传统古典的音乐没有兴趣,也许是我们音乐教育自身还有很多不足,总之,我们应当及时做出调整,不能丧失对音乐教育的主导权,更不能使学生审美趣味单一化,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面,我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一、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也就不存在了。正如大卫·森所说:“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
首先,要有对比性,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如贺绿汀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由五声音阶构成的悠扬旋律,并配之以清新柔美的复调,如一幅淡雅的乡间水墨画,但又像是一首田园小诗。而《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是壮美的典型表现,具有崇高的理想及抒情意味。其次,要充分准备教学资料,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影像资料),如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不仅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最后,要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表演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见解,切实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歌唱是人类最本能的表现手段,也是表达情感的良好方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歌唱活动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演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曾经说过:“歌声通向心灵,心灵通向祖国。”深刻地揭示了歌唱审美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的演唱教学必须要确立情感教育的价值观,将审美情感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本人认为学生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并不是审美活动的结束。因为学生喜欢音乐的类型不同,有喜欢伤感的,有喜欢欢快的,所以演唱时的情感表达就不一样,所以情感的表达应作为歌唱教育的核心。故教师的范唱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的审美情感展示,泛唱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节奏,感受音乐的气息,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的旋律,为学习音乐歌曲打好基础。良好的范唱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喜爱歌曲教材,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唱欲望,作为音乐表现的演唱教学还应该在歌唱表演上开展一些艺术实践,以更深刻地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感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歌唱的审美潜能。
三、音乐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但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从音乐知识中学习人生的哲理,音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人们带来欢乐,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还可以从音乐作品中获得可以运用的音乐知识。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例,先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故事,欣赏乐曲,分析乐曲中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乐器演奏对比,曲式结构,还有速度力度的转变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在音乐作品中学习音乐知识的效果远远大于枯燥的文字讲授。
四、音乐创造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性
音乐创造是指音乐教学中创造性的活动,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参与世界竞争需要,为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我国对音乐创造学习已予以了足够的重视。课程标准把创造列入音乐教学的领域之一,并明确指出:“创造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累积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义。”
因为学生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接触过音乐创造,这使得许多学生对音乐创造充满了神秘感,认为音乐创造高深莫测,只是音乐家的专利。其实,音乐只是生活的音符,只有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将生活中的感受融入到音乐中,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心声,音乐就会活跃起来,就会创造出更美丽的音乐。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都有具备音乐创作的才能”。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音乐创造意识,让学生体会创作的趣味性。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采用节奏乐器;《瑶族舞曲》用舞蹈动作;《春江花月夜》用线条、色彩、绘画等来表现体验等。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往往决定人的主观意愿,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让音乐教学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例如,让学生共同探讨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如风声、雨声、流水声等,再让学生用熟悉的物品作为乐器来模仿这些声音,这样学生就会很感兴趣,使得学生认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
总之,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阶段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终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就会错失培养学生终生参与音乐审美学习意识的最佳时机,甚至会使他们终生对音乐产生冷漠的情感。所以要搞好音乐审美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音乐审美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理解、学会表现、学会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终生性的音乐审美教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