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记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lo1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叫西溪的眼
  如果西湖是杭州善睐的明眸,西溪则是她另一只没有化过妆的眼睛。
  醉梦
  
  人有时不用喝一滴酒,吃饭也能吃醉。国外科学家研究过,很多人都有这种自酿的特异功能。
  一日午饭后,浑身发软,只好躺着翻翻书,翻到了这些文字:
  “松木场入古荡,溪流浅窄,不容巨舟,自古荡以西,并称西溪。”
  “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明清时期,居民大量培育梅花,以梅为业……本极大而有致,又多临水。早春花时,舟从梅树下入,弥漫如雪。”
  凡尘俗界里,居然集这些绝美的意境于一处,而且就在近在咫尺的杭州西郊,可能吗?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栖落在我裸露的脚背上。些微的暖意,啄醒了我的足尖,踏进了一个梦……
  梦里,我化成了倒映在西溪水里一个婷婷的身影:红绣鞋,黑衣裙,乌亮的小髻,素面朝天。莫非她就是我的前生,是两百年前生于西溪长于西溪的女儿?
  轻舟托着我,从千万棵依水而立的梅树下穿过。早春的第一阵微风吹来,十八里西溪顿时落英缤纷,花瓣如雪,飘上我的发,拂动我整齐的刘海和微蹙的眉。我问一株龙钟老梅:几百年前,曾在你跟前轻吟“记取飞尘难到处,矮梅下系庳篷船”的厉鹗先生魂归何处?我问凛冽的清香:这儿,真的是曾与灵峰、孤山并称杭州三大赏梅胜地的香溪吗?我到哪里才能找回和我一样爱梅、爱蒹葭、爱自然、爱归隐人生的他们?
  梅无语,水无语,只有轻舟如梭,花飞如电……而时光已经停住,不让我回到现实,不让我老去,就让我在最美的此时此刻死去。
  寻梦
  梦终归是梦,只是我的幻想而已。世事沧桑,如今的西溪已经不再是明清最盛时期的那个西溪了,梅不在了,人也不在了。但最不经意的时候,梦里似曾相识的情节,会突然出现在眼前,让你恍然不知身在何处。初秋,我真的坐上了小船,走入了我梦里的西溪。
  “桥门印水,幻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小船离开蒋村的水产市场码头,走在铺满水菱和紫色水浮莲花的水巷里,穿过一座又一座拱桥,仿佛从一个开满鲜花的月亮到另一个开满鲜花的月亮。
  和任何水乡一样,西溪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还兼山水和田园风光,正如明朝陈贽描绘的:“山色当窗好,溪流绕屋斜。襟怀付鱼鸟,生理在桑麻。”
  不一样的,是来自鼻子、耳朵和皮肤的报告。
  淡绿的水,没有想象中的清澈。船被船夫慢慢摇着走,手可以随意搭在水里,轻溅起很小的浪。很小的浪在初秋尚有余热的空气里,蒸发出西溪水特有的凉意和体香,像青草割过以后那种血的馨香,带了点淡淡的腥气。这馨香里还有别的味道,可能是沿岸繁茂的枝枝叶叶和尚未成熟的果子散发出来的,似乎还有农舍里淡淡的家畜的味道,想屏气躲一躲,又忽然没有了。
  眼前是很生活的画面,耳朵里却异常清静。婆婆蹲在自家门前洗衣服,捣椎声渐渐落在我们身后,一下比一下轻。立在岸边钓鱼的人只拿眼睛瞟了我们一下,顾自享受他缄口的乐趣。两条船交会了,船主相互打了个招呼,咿呀的摇橹声却未停下,听得人昏昏欲睡。
  又穿过一座拱桥,船折了一个大弯,进入西溪的南樟湖,眼前豁然开朗,连水巷比都市的喧嚣安静百倍的喧嚣也不见了踪影。难怪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里说:“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肺腑!”
  这是一席眼睛的盛宴——
  薄雾掩映下的一泓碧水,是初醒的少女的眼,流转着宁静、纯洁、空灵的波光,黛色的远山,如淡而有致的眉,湖边的青苇,如睫毛,随着风温柔的节奏颤动。没有一丝浮华与粉饰,那一点点未谙人世的惺忪,让你感叹这是怎样一只宠辱不惊、与世无争的眼!
  三五只白鹭呼啦啦飞起来,犁开碧蓝的天,沾了云的轻盈,分别落在远处一棵芦苇或一朵水浮莲上。我们靠得近了,它们又飞起来,给我们引路,殷勤而又矜持。我猜,它们是把自己当主人,把我们当客了。
  蝴蝶和蜻蜓,路过船的左右,用乡下孩子看城里人的眼光作几秒钟好奇的关注,便管自疯去了。
  不甘寂寞的,是时而跃起的鱼。一湖涟漪随之慢慢、慢慢地绽开,一直波及你内心最深最深的某个记忆。
  与西溪对视,我深深垂下了眼帘。我愧对这只天使般的眼睛,这自然而又动人心魄的美。我知道,世间有无数只这样的眼,唯有它离我最近,一直在我身边,而我从未发现。
  而今,我与它的缘,仍然只是惊鸿一瞥。它来自太湖源头,经过这里,汇入钱塘江,最后归流浩瀚的东海。它一直在走,多少年前,她就在了。多少年后,她还会在。而我呢?多少年前,我在哪里?多少年后,我又在哪里?所以,一介凡人,如何真正了解她与生俱来的冰清玉洁,她一路走过多少风景,饮过多少风霜雨雪,看过多少人来人往?哪里能真正读懂这深深浅浅的水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中午,该轮到在水汀的芦雪庵款待嘴巴。竹林茅舍,更添野趣。一只公鸡和三只母鸡在竹丛中觅食。忽然,屋后传来一只母鸡下蛋后咯咯答的叫声。只见公鸡闻声飞也似的跑了过去。我不知道它能为母鸡做点什么,却忽然联想起一句诗,“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便一个人傻乎乎笑了。
  续梦
  西溪给了我很多惊喜,主人却说,你们来得还不是最好的时候。我记着,深秋,芦花怒放的时候,我还会来。
  回来的船上,我顺手采了一朵水浮莲,权当在家里养着一个青翠的梦。据说它很容易养活,也许在玻璃缸里也能开出淡紫色的花。   看见它,我就在心里问:西溪,我踏舟寻梅的美梦何时成真?
  渡心之船
  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
  这一天,西湖香市也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在江南大地上冉冉盛放。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杭大读书。早春二月,父母和弟弟一起来杭州看我,住在杭大旁边的湖光饭店。我春游回来,发现他们留在寝室门口的字条,就按照字条上写的地址找过去。
  未进湖光饭店,就听见里面人声鼎沸,打个不雅的比方,就像几千只鸭子正对着灿烂春光扯开嗓门叫。走进去,只见满世界都是远道而来的香客,大多是三四五十来岁的乡下女人,蓝土布新衣新裤,黄色的香袋,乌黑的发髻,一律别着一朵桃红色的绒花,一个个如孩子般神情天真、兴奋异常,叽叽喳喳排着队。几个年长的男人大概是领队带路的,正在那儿不紧不慢地数着人头。
  我站在那儿,耐心地看他们数完人数,成群结队地走出了大门,去赶赴春天的盛会——西湖香市。
  而千年古刹灵隐,是香客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想象中的灵隐,静蔽在古木森森之中,悬浮在薄雾轻岚之上,特别幽静。几个和尚,三两香客,梵音喃喃,鸟鸣声声,冷泉叮咚,与凡尘隔着很远的距离。可是,去过几次灵隐,都很热闹,与想象差得很远,寺里人山人海,香烟缭绕,一不小心,就会被香烛点着衣服和头发。
  又一次,等母亲点完香,我擦着鼻尖上的汗珠说,太闹了,我们出去吧。
  母亲说,寺庙当然香火越盛越好。这儿又不是玩的地方。你看来这儿的人,个个心里都揣着愿来的,哪里讲究什么闲情逸致?
  我们走出来,沿着山道继续慢慢往上走。过了一会儿,身上就凉了下来,五官也恢复了敏感。每一步都伴随着浓浓的绿意和细碎的阳光,每一次呼吸都萦绕着隐隐的植物的清香。掬起一捧溪水到嘴里,甜的。
  过了溪,我们找了块草坡坐下来。
  这时,钟声响起。随之,从溪的斜对岸,传来了千年古刹无比清澈的梵音。
  我们一齐回过头去。
  隔岸看人,如同以出世的眼光看世界,看得分外清楚明白——
  一群香客,一人牵着一人的衣角,乖乖地走进了灵隐寺大门。进去的脸有的平静,有的带着忐忑。
  另一群香客,也是一人牵着一人的衣角,正乖乖地走出灵隐寺大门。出来的脸都很平静,不见一丝忐忑。而且每一张出来的脸,比进去的脸多了一层光泽,眼里多了一丝光亮。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被饶恕或是夙愿被许诺后的那种神情。
  被谁?
  被佛,还是被他们自己?
  在佛的面前,每个香客都是孩子。孩子并不真正懂佛,也谈不上信仰,却对佛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热爱他,敬畏他,依赖他,需要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滚滚红尘中,谁没有一颗向善之心,哪一颗心没有过孤苦无助、烦躁不安甚至万念俱灰?这时候,这颗心并不是真的看破红尘,而是需要一条渡船,将无望的心带到希望的彼岸,将浮躁的心带到宁静的彼岸。
  灵隐,就是一条渡心的船。
  阳光下,母亲的脸格外庄严宁静。忽然想问问她:多少年的辛苦劳顿,母亲,你许的什么愿?许过多少愿?还过多少愿?真的灵验吗?
  怕亵渎佛祖,不敢问。
  想必一定是灵验的,否则怎么时常惦记着要来灵隐呢?
  想必灵验的愿也一定都是本分的愿吧?
  我决定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想,摊开手脚,在草地上躺下来。
  水上的洞箫
  其实,西湖平常的月夜,是很冷清的。
  二十多年前一个平常的秋夜,我们几个大学生参加完诗歌朗诵会回来,夜已经有点深了。经过湖边,看看月色撩人,正巧有一个船家摇过来一只小船,便随口问他能不能带我们去三潭印月。船家很爽快,一口答应。几个人便凑了钱给他。
  船走在湖上,大家先是很兴奋,不停地说着话,大叫着“啊!西湖!都是水!”我默不作声地靠在船沿上,真正明白苏东坡为何会有“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于月徘徊”的吟诵。
  直到船停了,才知我们已停在三潭印月。仿佛商量好似的,大家在岸边就地坐了下来,齐齐地哑口无言了。
  三潭印月是月亮的一面镜子。镜子映出月亮银盘似的脸,洁白无瑕,没有一丝皱纹,倒比仰头望去的月亮,更多几分清澈,仿佛一支清朗悠远的笛——
  “月亮”从一道堤埂爬过另一道堤埂,从一口湖塘淌进另一口湖塘,在楼台亭阁、曲桥假山、绿树粉墙的倒影间流连,轻快的脚步不惊起一丝涟漪。
  一阵风过,几点桂花飘下来,像雏鸟的喙,轻叩着水里那个银白色的饼。“月亮”一闪身,躲进一片荷叶下。荷叶摇落了一滴露珠。映在露珠里的“月亮”“叮咚”一声,掉进了水里的“月亮”。
  几只水鸟正停在石塔上打瞌睡,忽然被一种声音惊醒。湖面上开来一条夜游的画舫,张灯结彩,人声鼎沸。水鸟懒得飞,睁着睡意蒙眬的眼,对着人傻看。不一会儿,船远去了,留下湖水拍岸的“啪啪”声,和草丛里秋虫的鸣叫此起彼伏。
  鱼跃出水面,惊醒了桥下含苞欲放的睡莲。莲看见一片孤舟无声地剪开“月亮”,顿时碎银点点,荧光满湖。
  孤舟上的人抬头看看月亮,低头看看“月亮”,小声吟道:“碧天清影下澄潭,万顷金波镜里看。惊起蛟龙眠不得,冰壶秋色夜光寒。”
  夜渐渐深起来。如果说水中的月亮是一支清笛,入夜后,湖上的月色则是幽渺的洞箫。
  夜是没有岸的湖水,青色的月光一层层渗透了整个夜。
  第一层青是黛青,沉甸甸的,凝重的,静止的,真实地沉淀在湖面上,是远处连绵的山的剪影、白天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的现代建筑、高低错落的仿古亭台、几只晚归的船、岸边纹丝不动的垂柳,都被伶俐的月色修剪成了一个柔和的轮廓,依稀又见千年前的宋都临安,还有那些走得很远的人和故事……
  第二层青是苍青,是洗尽铅华后的西湖水,安详地仰卧在苍穹之下,与月色交欢。粼粼月光,粼粼波光,如一团团蓝色火焰,燃亮了整个青色的世界。轻触月光,很清凉,掬一捧湖水,也很清凉,却感觉有一种缠绵的温度轻灼肺腑,如万籁俱寂中的一声耳语。
  第三层青是淡青,轻薄,飘逸,动感,虚幻,是月光本身的颜色,是水气和雾岚,是远处朦胧的灯火,是隐约的潮声,是诗人的一声浪笑,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典故,是发黄的旧报纸上一个清代年轻女子站在石塔边的留影,是远去了的曾经,是尚未来临的一个个深不可测的日子,是所有的深邃与童真,离与合,悲与欢,爱与恨……
  一切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被月色重新赋予了一种极致的美。
  包括心情。
  西湖的月色,如水上的洞箫,带着竹的青涩和清香,空灵,哀婉,含蓄,淡和,悠远……
  西湖的月色之美,如洞箫的难言,只适合一个人在夜里静静地听,独自沉醉……耳朵是听不到的,心才能听到。当心听到时,明月清风就从天上来到了心间,两袖一甩,天地间再没有大不了的事了。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湖上、湖边都已看不到人了。船带着我们往稀稀落落的灯火中归去。大家心里都盘算着怎样骗过学校的门卫和宿舍楼管门的老太太。
  月光一路陪着我们,穿过这座被西湖水滋养得平和慵懒的城市。在城市死一般的寂静里,我忽然想,西湖连着钱塘江,钱塘江奔向大海。那么,今晚的箫也会在大海上响起吗?
  原载《中国民航》2016年第5期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一  那年我在一家合资公司担任部门经理。  一天,临近下班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来。十一月初的天气,落日映在窗棂上。我犹豫了一下,心想这一刻会是谁打来的,拎起电话听筒:是副总经理王子恒。我心里略感疑惑,预感到有什么事情,虽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此刻,办公室同事正在陆续离去。我搁下电话听筒,穿上挂在椅子背后的外套,走出奶黄色塑料板隔开的部门办公室,沿着光线有点暗淡的甬道,经过财务间与会客室
“因为我是党员。”—这是外公常说的一句话。他并非明星大腕,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員,但只要一提起他,村里人无不啧啧称赞:“这人长得慈眉善目,心眼儿也好得不得了!”为什么大家会给予外公如此高的评价呢?这还得从那次“铲淤泥”事件说起。  那天早上,外公去田里查看庄稼长势,半路上发现路边的水沟被厚厚的淤泥堵塞了。他皱起眉头,心想:现在正值梅雨季节,要是下起暴雨,水沟里的水不能及时排到河里,那水不是要漫到旁
一月的根,早就枯死了  焦土里找不到燃烧的证据  挖出一块鹅卵石,丢入停滞的人工湖  看浪花般的加冕仪式,想起在圣巴托罗缪时的皈依  不带血色,连一丝从鸢尾花逃出的香味  也不会被察觉  走在空无一人的國家广场上  脚步轻地  随时会被一阵风卷走  五点十分,地铁  将轰鸣推入无底深渊  这个圣地,他们在我手上写着  瓦块一样掉落  他们在悬崖边嘶叫  “到香港去吧,给自己买个快活日子!”  我徒
雨滴  雨滴是帶着喘息蜂拥而至的  先是在房顶上砸得山响  接着树叶躯干根茎  裸露的泥土不多见  雨滴落在草叶上窸窸窣窣  像是某一件乐器演奏  我从室内走进雨滴里  一把伞在风里摇来晃去  没有支撑的表达是一串空白  它们沉默着消失  等待  一个下午的容量  是不是能和昨晚的癫狂持平  从梦外游离入梦里仿佛与世隔绝  多少尘世的音律来自天外  窗外 一个斑白的老人和一只狗  蜷缩成春天的味道
【训练主题】  翻阅影集、日记……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  【指点迷津】  一、打开思路,选择事例。  我们都知道自己在长大。但究竟从哪里看出“成长”,不见得你能马上说出理想的素材。所以,我们首先要打开思路,选择典型事
一  没事了,我喜欢在家读读书,写写字,做做菜。我做的小炒肉吃过的人都说好吃。老婆爱吃土豆,我能做醋熘土豆丝、干煸土豆片、土豆焖饭、地三鲜。有朋友来了,我亲自下厨,做几个家常小菜,朋友吃得好,夸奖几句,我就很高兴。我不愿意在外面吃饭,除非不得已,我一定回家吃。有一次,我值班到晚上九点多,单位准备的夜宵,奶油小蛋糕。我说我不吃,太甜了,吃了离心。回到家,见有刚买的鲜肥的香菇,我做一个香菇油菜蛋花汤,
豆豆问:“为什么脚和舌一样大?”  老师说:“不可能,谁说的?”  豆豆说:“古人说的。三寸金莲和三寸不烂之舌不都是三寸吗?”  老师无语。
疙瘩火,烧在冬天的山里,烧在农家的堂屋里,那是一冬都不熄灭的火。  疙瘩火,把温馨柔软地浓缩起来,一家人坐在一炉暖融融的火边,舒心一个季节。  在山里还没到冬天,勤快人家,早就在自家树朳里去挖树疙瘩了,树疙瘩大多是砍了树而枯死了的树蔸蔸,或是树根下长的大根瘤,挖回来堆在房后屋檐下,再砍一些柴火放在一起,备一冬烤火取暖之用。  冬天烧一炉疙瘩火,是山里农家的太阳,弥漫着家的温情和欢乐。一家老少围着火
道观早毁,听说一段时候夜间现其身,拂晓收去。  一书生到此,忽有山雨飘来,大喜道:“原来,那个跌跌撞撞跑過来喊爱的人,就是你。”  一个叫云坞的村庄  来看它,硬风素竹,软光敲花窗。  近之,香不寻。一对恋人手指粗大的树,喃喃有词,听不到,作罢。树能听见否?怀疑。自忖:这,便是祈福的姿态了。  云一出手,就把一个叫云坞的村庄抱住,透过不气来。一首歌说:“悄悄蒙上我的眼,让我猜猜你。”这忒小儿科,忒
窑洞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坐南朝北,俗称“南窑”,也叫“土窑”。它虽不是在土崖上就地挖出来的洞窟,却是用特制工具把黄土夯为一块块方方正正的土砖,晾干后建起来的。  这样的窑洞像火车皮一样,一孔孔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二孔或三孔为一户,以墙分隔,一排就有六七户。我家的老窑洞就在这列火车皮的第二家,它看起来高大魁梧,窑脸红砖砌墙,朱门大窗。其实,这只是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父亲请人把土墙脸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