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纺织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无论外部环境,还是自身发展的原料、生产以及销售等产业链环节,都需要我们从全面考虑当前的转型升级问题。要达到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必须从整个纺织产业链出发,实施全方位推进与重点环节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其中,六大领域尤为关键。
一、加快劳动替代,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劳动力是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国人口即将出现拐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我国服装产业,包括所有纺织企业都早已深切感受到劳动力要素的约束,而服装企业的劳动替代尤为迫切。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终结,不但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而且招工难度也日益增大,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将成为纺织企业的必然选择,以设备替代劳动力的程度将越来越高。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发展战略,并通过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占比的数据得以反映。技术进步不但可以替代劳动力,还可以从全过程推高产业投入要素的效率,使得各要素在产业之间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渗透得以重新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获得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和技术,将是纺织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扶持政策。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牵头,设立纺织产业自动化专项资金,并与具有特色的地区或产业集群地区的地方政府,一起规划设立地方配套资金,率先推动优势企业转型提升,抓住机遇,向在国际服装产业链高端迈进。
二是建议国家对纺织产业领域开展深入调研,在东部沿海地区,选择特色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或产业集群,设立服装设备自动化示范区。并与地方政府共同给与示范区内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二、加快绿色生产进程,缓解环境约束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剧,要素集约化利用和绿色低碳的要求越来越高,势必要求纺织企业采用高技术、更新改造设备,达到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在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绿色环保产业成为一大亮点。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低碳节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原料与制造的绿色化等。要取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先机,必须尽快在先进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以争取占领全球绿色技术的制高点,以创新驱动加快绿色转型。
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现有工业为基础,将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和绿色新兴产业相结合,“两型”企业的建设符合绿色发展方向,并将为我国发展和振兴低碳环保产业提供契机。而纺织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现已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是最有可能在产业内部开发出新型、绿色产品或生产环节的产业之一。
一是建议国家给与优势纺织服装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企业所得税抵扣方面给与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投入,尽快开发绿色新产品,成长为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优势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服装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先进性和新的竞争力。
二是加大安全面料和再生面料企业税收优惠幅度。安全面料的选择和生产成本较高,直接决定着最终产品的环保与否。为鼓励企业使用安全面料,从服装产品源头上保证绿色环保,建议国家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例如,在企业所得税等方面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与减免。对于企业回收和生产再生面料环节,国家应在所得税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但由于服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时,分类难度大、用工多,安全保证成本极高,建议在国家再生资源所得税减免基础上,加大对服装回收再利用企业的支持,并考虑给与对个人所得税一定程度的减免。
三、加快新型面料开发,促进企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
面料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纺织服装产品的功能特性。要推动纺织服装产品的升级,必须在新型面料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决定性进步。新型面料主要包括抗辐射、防火、防热、抗菌等功能性面料,汉麻等新型纤维面料,数码印花面料等。功能性面料开发是纺织行业高科技集中的领域,也是纺织服装产业链高附加值集中的环节。以及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环节的项目,包括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重要原料的国产化替代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服装功能性的需求,要求服装企业在新型面料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尤其在军队特种服装、工装等方面,涉及到对服装产业链前端的整合或较大规模的长期投入,当前独立地企业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要求,需要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
一是建议国家支持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对服装功能性面临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并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通过在研发企业内部建立国家级“新型面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形式对重点项目工程加大支持,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面临”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支持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为“新型面料”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可以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型面料”技术创新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方式,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及其它社会资源的力量,尽快突破技术难关,并提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比重。例如,涉及跨行业工艺流程的适用和对接,公共机构可以集中工业领域有关力量进行技术开发合作,甚至工业与其它产业领域的合作,并有利于技术的后续推广工作。
四、提升企业管控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企业效率
当前要改造提升服装企业,促进其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综合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升。因此,在服装企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方面需要国家给与专项政策,首先支持一批优势企业进入现代化企业领域,带领服装企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支持企业加快管理创新。全过程工业设计和管理对现代纺织服装企业的运行至关重要,它不但关系到高新技术的正常运用和效率发挥,而且科学的全程设计和管理创新本身也可以创造价值。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与行业专家密切结合,指导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发挥管理环节在整个产业链运转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地方部门加强合作,鼓励企业以产业联盟的形式进行管理领域的设计和创新,共同建立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支持企业将“两化融合”应用于管理。“两化融合”,是纺织服装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应用到纺织服装产业则会带来整个产业流程的优化,这对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建议国家针对“两化融合”领域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试点或示范区,逐步扩大“两化融合”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从全球纺织产业链来看,我国当前的研发设计环节最为薄弱,制约着我国纺织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而研发设计环节,最需要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设计平台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形式。在重点领域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省市级技术设计中心,使之成为国家、地区的设计平台,并设专项资金予以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同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研发设计机构、设计联盟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组织,建立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机制。积极吸收全球化设计成果,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多方力量的集中,使我国服装企业设计能力迅速提升。
二是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建立以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为目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激励人才为目标,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移办法:院、校、企合作,以及设在企业的研发机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的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主要由企业自筹资金的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为实现研发机构辅导企业或向企业转移技术的目的,无论是研发机构拥有的知识产权,还是共享知识产权,研发机构应有再授权的权利。
三是统筹社会资源,加快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高度重视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利用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现有资源,建立适应纺织服装产业需求的培训机制,面向各类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设计人员。建立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地区人才培训网络,利用远程教育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训,全面提高设计者水平。
六、电子商务与服务平台建设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实体销售与网络化结合的转型关键时期,这不仅会带来服装产业内部的大洗牌,也会由此推动服装产业销售的全面升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向行业内专家及企业了解情况,在网络平台等方面有重点地进行投入,引导行业迈上新的台阶。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方面,不但需要企业发挥一定的联合力量,更需要政府部门给与支持和引导,共同建立具有现代信息化水平的网络体系。
一是扩展网络范围,建立跨企业、区域级的产品交易与服务系统。扩大网上交易服务的规模,建成覆盖面广、容量大、信息更替快、针对性强的专业化产品信息网。有重点的建设产品交易中心,完善技术交易手段,推动创新成果进入市场,努力使之成为项目丰富、中介活跃、交易手段先进、与国内外客户直接连通的交易平台;建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开展各种类型的服务交流活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建议国家以后在制定纺织产业规划时,对平台建设给与充分重视,在规划及指导意见中突出行业的地位,加强对服装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等普遍的支持。并在政府财政领域加大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做好地区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点建设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管理及使用的系统,建设从企业到信息服务,与市场顺畅连接的实施途径,并逐步形成网络和共享机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建立专项技术平台,推动产业转移。当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基础已经相当雄厚,而且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压力很大,产业转移极为迫切。但是近两年来,我国整个工业产业转移的速度都没有预期的快,纺织服装产业也是如此。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东南亚地区廉价的劳动力、美国等地价廉量大的棉花等要素资源的吸引,服装加工企业向国外转移的步伐加快,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西部工业化进程。鉴于纺织服装行业在解决就业、满足民生需求等方面的特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与充分重视,针对产业转移的目标,在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产业园区,以技术为中心,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平台、设计和网络平台,并加大行业组织在平台建设中的推动力度,将产学研多方技术成果全面融合,共同搭建中西部服装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
促进纺织产业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应该从整条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实施全方位的推进政策,包括研发、示范、投资、生产、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但由于服装产业链不同环节对技术、资金、市场等要求不同,需要政府通过差异化措施进行引导和推进,在促进服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既要着眼全局、全面推进,又要抓住重点、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措施的作用。
一、加快劳动替代,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劳动力是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当前,我国人口即将出现拐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我国服装产业,包括所有纺织企业都早已深切感受到劳动力要素的约束,而服装企业的劳动替代尤为迫切。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终结,不但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而且招工难度也日益增大,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将成为纺织企业的必然选择,以设备替代劳动力的程度将越来越高。劳动力资源的多寡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发展战略,并通过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占比的数据得以反映。技术进步不但可以替代劳动力,还可以从全过程推高产业投入要素的效率,使得各要素在产业之间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渗透得以重新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获得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和技术,将是纺织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扶持政策。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牵头,设立纺织产业自动化专项资金,并与具有特色的地区或产业集群地区的地方政府,一起规划设立地方配套资金,率先推动优势企业转型提升,抓住机遇,向在国际服装产业链高端迈进。
二是建议国家对纺织产业领域开展深入调研,在东部沿海地区,选择特色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或产业集群,设立服装设备自动化示范区。并与地方政府共同给与示范区内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二、加快绿色生产进程,缓解环境约束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剧,要素集约化利用和绿色低碳的要求越来越高,势必要求纺织企业采用高技术、更新改造设备,达到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在本轮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绿色环保产业成为一大亮点。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低碳节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原料与制造的绿色化等。要取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先机,必须尽快在先进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以争取占领全球绿色技术的制高点,以创新驱动加快绿色转型。
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现有工业为基础,将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和绿色新兴产业相结合,“两型”企业的建设符合绿色发展方向,并将为我国发展和振兴低碳环保产业提供契机。而纺织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现已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是最有可能在产业内部开发出新型、绿色产品或生产环节的产业之一。
一是建议国家给与优势纺织服装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企业所得税抵扣方面给与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投入,尽快开发绿色新产品,成长为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优势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服装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先进性和新的竞争力。
二是加大安全面料和再生面料企业税收优惠幅度。安全面料的选择和生产成本较高,直接决定着最终产品的环保与否。为鼓励企业使用安全面料,从服装产品源头上保证绿色环保,建议国家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例如,在企业所得税等方面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与减免。对于企业回收和生产再生面料环节,国家应在所得税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但由于服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时,分类难度大、用工多,安全保证成本极高,建议在国家再生资源所得税减免基础上,加大对服装回收再利用企业的支持,并考虑给与对个人所得税一定程度的减免。
三、加快新型面料开发,促进企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
面料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纺织服装产品的功能特性。要推动纺织服装产品的升级,必须在新型面料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决定性进步。新型面料主要包括抗辐射、防火、防热、抗菌等功能性面料,汉麻等新型纤维面料,数码印花面料等。功能性面料开发是纺织行业高科技集中的领域,也是纺织服装产业链高附加值集中的环节。以及支持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环节的项目,包括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重要原料的国产化替代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服装功能性的需求,要求服装企业在新型面料开发方面投入更多的技术和资金。尤其在军队特种服装、工装等方面,涉及到对服装产业链前端的整合或较大规模的长期投入,当前独立地企业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要求,需要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
一是建议国家支持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对服装功能性面临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并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培育企业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通过在研发企业内部建立国家级“新型面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形式对重点项目工程加大支持,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面临”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支持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为“新型面料”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可以通过设立国家级“新型面料”技术创新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方式,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及其它社会资源的力量,尽快突破技术难关,并提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比重。例如,涉及跨行业工艺流程的适用和对接,公共机构可以集中工业领域有关力量进行技术开发合作,甚至工业与其它产业领域的合作,并有利于技术的后续推广工作。
四、提升企业管控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企业效率
当前要改造提升服装企业,促进其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综合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得到提升。因此,在服装企业的机械化、信息化方面需要国家给与专项政策,首先支持一批优势企业进入现代化企业领域,带领服装企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支持企业加快管理创新。全过程工业设计和管理对现代纺织服装企业的运行至关重要,它不但关系到高新技术的正常运用和效率发挥,而且科学的全程设计和管理创新本身也可以创造价值。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与行业专家密切结合,指导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发挥管理环节在整个产业链运转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地方部门加强合作,鼓励企业以产业联盟的形式进行管理领域的设计和创新,共同建立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支持企业将“两化融合”应用于管理。“两化融合”,是纺织服装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应用到纺织服装产业则会带来整个产业流程的优化,这对于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建议国家针对“两化融合”领域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试点或示范区,逐步扩大“两化融合”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从全球纺织产业链来看,我国当前的研发设计环节最为薄弱,制约着我国纺织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而研发设计环节,最需要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设计平台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形式。在重点领域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省市级技术设计中心,使之成为国家、地区的设计平台,并设专项资金予以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同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研发设计机构、设计联盟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组织,建立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机制。积极吸收全球化设计成果,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多方力量的集中,使我国服装企业设计能力迅速提升。
二是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建立以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为目标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激励人才为目标,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和转移办法:院、校、企合作,以及设在企业的研发机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的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主要由企业自筹资金的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为实现研发机构辅导企业或向企业转移技术的目的,无论是研发机构拥有的知识产权,还是共享知识产权,研发机构应有再授权的权利。
三是统筹社会资源,加快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高度重视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利用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现有资源,建立适应纺织服装产业需求的培训机制,面向各类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设计人员。建立具有一定覆盖面的地区人才培训网络,利用远程教育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培训,全面提高设计者水平。
六、电子商务与服务平台建设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实体销售与网络化结合的转型关键时期,这不仅会带来服装产业内部的大洗牌,也会由此推动服装产业销售的全面升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向行业内专家及企业了解情况,在网络平台等方面有重点地进行投入,引导行业迈上新的台阶。在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方面,不但需要企业发挥一定的联合力量,更需要政府部门给与支持和引导,共同建立具有现代信息化水平的网络体系。
一是扩展网络范围,建立跨企业、区域级的产品交易与服务系统。扩大网上交易服务的规模,建成覆盖面广、容量大、信息更替快、针对性强的专业化产品信息网。有重点的建设产品交易中心,完善技术交易手段,推动创新成果进入市场,努力使之成为项目丰富、中介活跃、交易手段先进、与国内外客户直接连通的交易平台;建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开展各种类型的服务交流活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建议国家以后在制定纺织产业规划时,对平台建设给与充分重视,在规划及指导意见中突出行业的地位,加强对服装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等普遍的支持。并在政府财政领域加大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做好地区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点建设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管理及使用的系统,建设从企业到信息服务,与市场顺畅连接的实施途径,并逐步形成网络和共享机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建立专项技术平台,推动产业转移。当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的基础已经相当雄厚,而且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压力很大,产业转移极为迫切。但是近两年来,我国整个工业产业转移的速度都没有预期的快,纺织服装产业也是如此。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东南亚地区廉价的劳动力、美国等地价廉量大的棉花等要素资源的吸引,服装加工企业向国外转移的步伐加快,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西部工业化进程。鉴于纺织服装行业在解决就业、满足民生需求等方面的特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给与充分重视,针对产业转移的目标,在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产业园区,以技术为中心,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平台、设计和网络平台,并加大行业组织在平台建设中的推动力度,将产学研多方技术成果全面融合,共同搭建中西部服装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
促进纺织产业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应该从整条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实施全方位的推进政策,包括研发、示范、投资、生产、市场推广等多个环节。但由于服装产业链不同环节对技术、资金、市场等要求不同,需要政府通过差异化措施进行引导和推进,在促进服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既要着眼全局、全面推进,又要抓住重点、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措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