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带领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小说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路径有时是单向的,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体悟,可以从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也可以在新知识上进行扩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对比体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选文的魅力。
对比体验,可以站在相似的角度,结合已学过的文本加以深化,如在“叙述”话题中,在讲解“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时,可链接必修二中的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更深入地诠释二者之间的区别;在扩展话题“主题”的多元性时,可以链接莫泊桑的《项链》;在领悟话题“结构”中的“延迟”手法时,可以链接《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在讲解话题“情节”中的“摇摆”时,可以链接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这样既可以将学生对话题要素的理解推向纵深,也可以在对应文本的解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品悟。
二、营造情景,在影视美学中创氛围
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有一个更直接的感受。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表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电影欣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所以如何运用好影视素材,关键还是要立足于我们的教材,找到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真正学会“看电影”与“读小说”。
在《清卫兵与葫蘆》一文的结尾中,清卫兵的葫芦,辗转于校役、古董店、富豪之手,每次都以高价转出,这是在为最后的结局蓄势。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中,也很好地体现了情节游戏化的特点。剧情中,火车上到处是贼,大家都聚焦在傻根的钱包上,可钱包穿梭于不同的人手中,到最后才发现一直争斗和抢夺的居然是一包“冥币”。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上演的不只是钱包的抢夺,更是对人性和贼性的斗争,而主角更是为复苏的良心搭上了性命。这种戏剧化的结尾也让整部电影的主题显得更加沉甸甸的。如果只是单调的分析文本,学生未必能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跌宕曲折,但是引入电影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之后,打通了文本与学生的自身体验,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三、强化体悟,在文本再生中激灵感
阅读小说使学生收获了一种审美体验,而评论创作小说无疑是一次“生命摆渡”,通过创作收获一种深层体验。因此,在外国小说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了解赏析小说,还应使学生的阅读能应用于实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鼓励学生阅读、思考、评论、创作。在外国小说教学中,我们运用“体悟创新法”教学模式,大胆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甚至是创作,在外国小说阅读中填补文本的空白、缺失,让学生把心灵的激荡付诸实践,这也是学生文学阅读的第二次生命摆渡。
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的结尾构思独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意犹未尽。学生根据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对清兵卫的结局颇有争议。我们不防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后作业: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和天赋被无情地扼杀了,你觉得故事到最后是否还有转机?他从葫芦收藏转投到热衷于绘画,这个新的爱好能守得住吗?请你根据文章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局。这样的续写不但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外国小说的兴趣,甚至提高了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更能突显对记叙中细节部分的考究。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很多的文本存在着再创作的空间,也有很多选文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从小说文本演绎到影视剧本。比如《丹柯》中塑造的英雄形象非常有戏剧性,场景浪漫悲壮,族人之间的对话也很有探究空间,很适合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去表演,学生在积累了课内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对小说中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对这个剧本再创作的方式,学生的兴趣很浓,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上塘中学。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路径有时是单向的,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体悟,可以从已有知识上进行迁移,也可以在新知识上进行扩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对比体验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感受选文的魅力。
对比体验,可以站在相似的角度,结合已学过的文本加以深化,如在“叙述”话题中,在讲解“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时,可链接必修二中的课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更深入地诠释二者之间的区别;在扩展话题“主题”的多元性时,可以链接莫泊桑的《项链》;在领悟话题“结构”中的“延迟”手法时,可以链接《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在讲解话题“情节”中的“摇摆”时,可以链接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这样既可以将学生对话题要素的理解推向纵深,也可以在对应文本的解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品悟。
二、营造情景,在影视美学中创氛围
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和主题有一个更直接的感受。
《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表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电影欣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所以如何运用好影视素材,关键还是要立足于我们的教材,找到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真正学会“看电影”与“读小说”。
在《清卫兵与葫蘆》一文的结尾中,清卫兵的葫芦,辗转于校役、古董店、富豪之手,每次都以高价转出,这是在为最后的结局蓄势。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中,也很好地体现了情节游戏化的特点。剧情中,火车上到处是贼,大家都聚焦在傻根的钱包上,可钱包穿梭于不同的人手中,到最后才发现一直争斗和抢夺的居然是一包“冥币”。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上演的不只是钱包的抢夺,更是对人性和贼性的斗争,而主角更是为复苏的良心搭上了性命。这种戏剧化的结尾也让整部电影的主题显得更加沉甸甸的。如果只是单调的分析文本,学生未必能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的跌宕曲折,但是引入电影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之后,打通了文本与学生的自身体验,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三、强化体悟,在文本再生中激灵感
阅读小说使学生收获了一种审美体验,而评论创作小说无疑是一次“生命摆渡”,通过创作收获一种深层体验。因此,在外国小说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是了解赏析小说,还应使学生的阅读能应用于实践,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鼓励学生阅读、思考、评论、创作。在外国小说教学中,我们运用“体悟创新法”教学模式,大胆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甚至是创作,在外国小说阅读中填补文本的空白、缺失,让学生把心灵的激荡付诸实践,这也是学生文学阅读的第二次生命摆渡。
如《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的结尾构思独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意犹未尽。学生根据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对清兵卫的结局颇有争议。我们不防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后作业: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和天赋被无情地扼杀了,你觉得故事到最后是否还有转机?他从葫芦收藏转投到热衷于绘画,这个新的爱好能守得住吗?请你根据文章主题,展开合理的想象,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局。这样的续写不但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外国小说的兴趣,甚至提高了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更能突显对记叙中细节部分的考究。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很多的文本存在着再创作的空间,也有很多选文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从小说文本演绎到影视剧本。比如《丹柯》中塑造的英雄形象非常有戏剧性,场景浪漫悲壮,族人之间的对话也很有探究空间,很适合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去表演,学生在积累了课内文本体验的基础上,对小说中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会演绎出不同的风格。对这个剧本再创作的方式,学生的兴趣很浓,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永嘉县上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