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天,江苏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接连发了多条微博,建言教育部修订中小学生守则。他在对比了美国、英国等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后,认为一切教育的“人为”必须绝对服从并有效服务于“为人”,而高度抽象化、理想化的守则内容难以照亮儿童的精神世界。他的微博贴出后,马上引发了热议。(8月19日《现代快报》)
其实早在今年3月,一份国内外中小学生守则的对比材料已在网上热传。为了保险起见,笔者专门请教了具有海外游学经验的人士,确认网上用于对比的外国中小学生守则基本属实,但某些国家,例如美国,其实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学生守则,网上流传的,应该是美国某地或某校制定的学生守则,尽管如此,也仍有一定的比较意义。
先说说安全问题。每年暑假都会发生很多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除了社会监管不到位,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从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80%的侵害儿童案件都是因为孩子不会拒绝陌生人的要求引发的,有10%的儿童在受到侵害时束手无策。首都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39%的小学生能正确选出身体的全部隐私部位,16.37%的小学生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反映了国内性教育缺失的现状。而在如何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个问题上,国内的中小学生守则(以现行的2004年版为例,下同)只提出了空洞的“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等语句,不免让人“云里雾里”。而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主要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包括“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两相对比,可见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漏洞。
再说说日常文明礼仪问题。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国内的中小学生守则过于注重“宏大叙事”,人为拔高了道德要求,守则里的“四字体”语句频现,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等,导致了这些中小学生守则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取得教育实效。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从细节入手,把文明礼仪写得明白可行:“应称呼老师的职位或尊姓”“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等,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
此处应该说明的是,我国除了有《中小学生守则》,还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两个“行为规范”都写得较为详实,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有“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条款,但洋洋洒洒20条,每一条都内容繁多,不便于学生记忆和操作。
诚然,要让教育取得实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几条学生守则,但由中外学生守则的对比所折射出的问题,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规则的高度来制定的,没有设身处地将孩子的权益和想法放在第一位,缺乏科学性,不符合学生实际,乃至有人开玩笑说,我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去掉标题里的“学生”,完全可以当做“市民道德守则”或者“企业员工守则”。没有对孩子心灵的关注,没有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缺憾。
因此,笔者也呼吁相关部门对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修订,并且提出几条建议:第一,拒绝空洞的说教,注重可操作性,注重细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第二,切合学生实际,多一些儿童视角,关注孩子的实际生活,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第三,多听听社会大众、基层教师和孩子的想法;第四,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尝试让地方、学校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小学生守则。
(责编 欧金昌)
其实早在今年3月,一份国内外中小学生守则的对比材料已在网上热传。为了保险起见,笔者专门请教了具有海外游学经验的人士,确认网上用于对比的外国中小学生守则基本属实,但某些国家,例如美国,其实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学生守则,网上流传的,应该是美国某地或某校制定的学生守则,尽管如此,也仍有一定的比较意义。
先说说安全问题。每年暑假都会发生很多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除了社会监管不到位,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从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来看,80%的侵害儿童案件都是因为孩子不会拒绝陌生人的要求引发的,有10%的儿童在受到侵害时束手无策。首都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39%的小学生能正确选出身体的全部隐私部位,16.37%的小学生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反映了国内性教育缺失的现状。而在如何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个问题上,国内的中小学生守则(以现行的2004年版为例,下同)只提出了空洞的“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等语句,不免让人“云里雾里”。而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主要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包括“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两相对比,可见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和漏洞。
再说说日常文明礼仪问题。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国内的中小学生守则过于注重“宏大叙事”,人为拔高了道德要求,守则里的“四字体”语句频现,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等,导致了这些中小学生守则的条款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取得教育实效。而美国的小学生守则从细节入手,把文明礼仪写得明白可行:“应称呼老师的职位或尊姓”“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等,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做。
此处应该说明的是,我国除了有《中小学生守则》,还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两个“行为规范”都写得较为详实,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有“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条款,但洋洋洒洒20条,每一条都内容繁多,不便于学生记忆和操作。
诚然,要让教育取得实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几条学生守则,但由中外学生守则的对比所折射出的问题,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规则的高度来制定的,没有设身处地将孩子的权益和想法放在第一位,缺乏科学性,不符合学生实际,乃至有人开玩笑说,我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去掉标题里的“学生”,完全可以当做“市民道德守则”或者“企业员工守则”。没有对孩子心灵的关注,没有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缺憾。
因此,笔者也呼吁相关部门对现行的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修订,并且提出几条建议:第一,拒绝空洞的说教,注重可操作性,注重细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第二,切合学生实际,多一些儿童视角,关注孩子的实际生活,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第三,多听听社会大众、基层教师和孩子的想法;第四,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尝试让地方、学校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小学生守则。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