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方法。方法:10年来收治AMI患者10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85例溶栓治疗者再通68例,再通率800%,死亡6例,死亡率71%。21例未进行溶栓治疗者死亡5例,死亡率238%。结论:在不能开展PCI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微量泵的使用和体液平衡亦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 AMI 溶栓 死亡率 微量泵 体液平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108
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的第1位死亡原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在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中发病率处于前两位,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CHD中病性凶险,死亡率高的一种类型,在国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多。2002年2月~2012年2月收治AMI患者106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6例,男78例,女28例,年龄38~84岁,平均57.6岁,其中心源性休克9例。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85例,其中≥2个导联ST段抬高(胸前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或提示AMI病史伴左束支传到阻滞(影响ST段分析)年龄<75岁,起病时间<3小时9例(ACC/AHA列为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同上,起病时间在3~6小时64例(ACC/AHA指南列为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同上,时间在6~12小时8例(ACC/AHA指南列为Ⅰ类适应证);ST段抬高,发病时间12~24小时,仍有缺血性胸疼3例(ACC/AH A指南列为Ⅱb适应证);ST段抬高,年龄≥75岁2例(ACC/AHA指南列为Ⅱa适应证);未进行溶栓治疗21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病史7例,缺血性脑卒中不足1年6例,脑肿瘤1例,慢性严重的高血压病史6例,25分钟CPR 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有关AMI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入院确诊后常规给予卧床休息、吸氧、镇静、心电及生命体征监测、改善心肌代谢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极化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应用。无禁忌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小剂量ACEI类、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口服、硝酸甘油泵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9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泵入以维持适当的血压和心率。85例符合ACC/AHA指南一类Ⅱa类,Ⅱb类适应证的患者给予尿激酶150万~200万U加入100~150ml生理盐水30分钟静滴完毕。
观察指标:①患者胸疼缓解情况;②心电监护是否有心律失常;③监测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溶栓前及溶栓后每半小时检查1次全导心电图,直至溶栓后3小时;溶栓前及溶栓后每1小时检查1次心肌酶谱,直至发病后24小时);④发病至溶栓时间长短,血管再通率及死亡率。
冠状动脉再通的判断指标:①胸痛在溶栓开始后24小时内迅速缓解或消失;②溶栓开始后24小时内ST段抬高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0%;③输注溶栓剂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CK—MB峰值提前至发病14小时内;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判断为再通,仅1和3不能判断为再通。
结 果
溶栓治疗患者85例,有68例符合冠状动脉再通标准,再通率800%,其中起病时间<3小时9例,再通率100%(9/9);起病时间3~6小时52例,再通率813%(52/64);起病时间6~12小时5例,再通率625%(5/8);起病时间12~24小时仍有缺血性胸痛的3例患者再通1例;年龄>75岁2例患者,再通1例。死亡6例,死亡率71%。21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238%。
讨 论
AMI的治疗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三级医院PCI的开展,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基层医院短时间内尚不能开展PCI,且很多患者由于路程、交通等诸多因素不能及时转运到已开展PCI的三级医院治疗,因此早起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早期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分述如下: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3小时内开始溶栓再通率100%,3~6小时再通率813%,6~12小时再通率625%,12~24小时仍有缺血性胸痛,溶栓再通率则更低,显然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然而在基层医院早期诊断就有很多困难:①公众对AMI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其初发症状及危险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导致就诊不及时,延误治疗;②基层医院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急诊科医师大多不是专科医师,阅读ECG能力较差,只有少说医师能够做出早期诊断。
在治疗方面有些医师过多的考虑溶栓的风险,而低估了溶栓的效益,甚至错误的认为溶栓一旦造成出血等并发症不便向患者家属解释,而作一般治疗,患者死亡属于正常。对风险和效益的评估不充分,对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不牢固。
体液平衡是机体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危重患者来说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AMI患者亦不例外。一般认为AMI应维持体液平衡或适当负平衡,但部分医师补液仍较保守,应予注意。
陈灏珠等3认为,AMI急性期住院患者死亡率过去一般30%,采用监护治疗后下降至15%。显然这个死亡率的下降与ICU的严密监测,细微的观察治疗,特别是微量泵的使用有明显关系,AMI就应该接受这样的治疗。但在基层医院的普通病房由于条件所限,仍然将某些应该使用微量泵泵入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多巴胺等静滴。陈灏珠还说,采用溶栓后死亡率由15%降至8%左右,住院治疗后90分钟内施行PCI进一步降至4%左右,强调了溶栓治疗和PCI的重要性。
摘 要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方法。方法:10年来收治AMI患者10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85例溶栓治疗者再通68例,再通率800%,死亡6例,死亡率71%。21例未进行溶栓治疗者死亡5例,死亡率238%。结论:在不能开展PCI的基层医院,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微量泵的使用和体液平衡亦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 AMI 溶栓 死亡率 微量泵 体液平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108
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的第1位死亡原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在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中发病率处于前两位,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CHD中病性凶险,死亡率高的一种类型,在国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多。2002年2月~2012年2月收治AMI患者106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6例,男78例,女28例,年龄38~84岁,平均57.6岁,其中心源性休克9例。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85例,其中≥2个导联ST段抬高(胸前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或提示AMI病史伴左束支传到阻滞(影响ST段分析)年龄<75岁,起病时间<3小时9例(ACC/AHA列为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同上,起病时间在3~6小时64例(ACC/AHA指南列为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同上,时间在6~12小时8例(ACC/AHA指南列为Ⅰ类适应证);ST段抬高,发病时间12~24小时,仍有缺血性胸疼3例(ACC/AH A指南列为Ⅱb适应证);ST段抬高,年龄≥75岁2例(ACC/AHA指南列为Ⅱa适应证);未进行溶栓治疗21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病史7例,缺血性脑卒中不足1年6例,脑肿瘤1例,慢性严重的高血压病史6例,25分钟CPR 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有关AMI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入院确诊后常规给予卧床休息、吸氧、镇静、心电及生命体征监测、改善心肌代谢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极化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应用。无禁忌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小剂量ACEI类、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口服、硝酸甘油泵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9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泵入以维持适当的血压和心率。85例符合ACC/AHA指南一类Ⅱa类,Ⅱb类适应证的患者给予尿激酶150万~200万U加入100~150ml生理盐水30分钟静滴完毕。
观察指标:①患者胸疼缓解情况;②心电监护是否有心律失常;③监测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溶栓前及溶栓后每半小时检查1次全导心电图,直至溶栓后3小时;溶栓前及溶栓后每1小时检查1次心肌酶谱,直至发病后24小时);④发病至溶栓时间长短,血管再通率及死亡率。
冠状动脉再通的判断指标:①胸痛在溶栓开始后24小时内迅速缓解或消失;②溶栓开始后24小时内ST段抬高显著的导联迅速回降50%;③输注溶栓剂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CK—MB峰值提前至发病14小时内;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判断为再通,仅1和3不能判断为再通。
结 果
溶栓治疗患者85例,有68例符合冠状动脉再通标准,再通率800%,其中起病时间<3小时9例,再通率100%(9/9);起病时间3~6小时52例,再通率813%(52/64);起病时间6~12小时5例,再通率625%(5/8);起病时间12~24小时仍有缺血性胸痛的3例患者再通1例;年龄>75岁2例患者,再通1例。死亡6例,死亡率71%。21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238%。
讨 论
AMI的治疗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三级医院PCI的开展,使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基层医院短时间内尚不能开展PCI,且很多患者由于路程、交通等诸多因素不能及时转运到已开展PCI的三级医院治疗,因此早起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早期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分述如下: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3小时内开始溶栓再通率100%,3~6小时再通率813%,6~12小时再通率625%,12~24小时仍有缺血性胸痛,溶栓再通率则更低,显然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然而在基层医院早期诊断就有很多困难:①公众对AMI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其初发症状及危险性,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导致就诊不及时,延误治疗;②基层医院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急诊科医师大多不是专科医师,阅读ECG能力较差,只有少说医师能够做出早期诊断。
在治疗方面有些医师过多的考虑溶栓的风险,而低估了溶栓的效益,甚至错误的认为溶栓一旦造成出血等并发症不便向患者家属解释,而作一般治疗,患者死亡属于正常。对风险和效益的评估不充分,对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不牢固。
体液平衡是机体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危重患者来说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AMI患者亦不例外。一般认为AMI应维持体液平衡或适当负平衡,但部分医师补液仍较保守,应予注意。
陈灏珠等3认为,AMI急性期住院患者死亡率过去一般30%,采用监护治疗后下降至15%。显然这个死亡率的下降与ICU的严密监测,细微的观察治疗,特别是微量泵的使用有明显关系,AMI就应该接受这样的治疗。但在基层医院的普通病房由于条件所限,仍然将某些应该使用微量泵泵入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多巴胺等静滴。陈灏珠还说,采用溶栓后死亡率由15%降至8%左右,住院治疗后90分钟内施行PCI进一步降至4%左右,强调了溶栓治疗和PCI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