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笔者初登摄影大门的时候,对器材基本一无所知,还是找“懂行”的朋友介绍买了一台日本品牌135单反相机。原本只是想照出点好看的照片,谁知从此就踏入了一个让人越陷越深还痴迷其中的世界——影像的产生从来都是与器材紧密联系的,而笔者偏偏正是对器材有格外兴趣的那类人。
在经过很短一断时间的摆弄后,笔者就开始不满足于手头的相机而折腾起来。虽然那时经济很不宽裕,但仍尽可能想方设法去寻觅和拥有更高素质的机型,当然也包括各种镜头。摄影书刊的器材介绍章节是笔者最爱翻看的部分,二手摄影器材店和一些有相机卖的信托服务部是笔者最经常逛的商铺。和很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烧友一样,笔者也先后玩过前苏联照材、东德蔡司以及欧美许多国家的所谓物美价廉的老相机,现在早已数不清有多少了,只是那时就反复听闻在笔者喜爱的风光题材领域,最受推崇相机品牌叫哈苏,而其中最受追捧的机型则是503CW。众口一词听得多了,自然也越来越当作偶像一样来崇拜,再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此有口皆碑必定有其道理。
那时市场上具备顶级素质的品牌也不是只有一个,但就风光摄影而言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不便,比如徕卡的画幅太小,禄莱双反镜头受限制、6008电池据说是短板,大画幅机动性又不够……只有哈苏,在体积、重量和画质、操作性上取得了最佳平衡,全机械也无需为电力操心。有人说,还有个阿尔帕呢,世界上精度最高的中画幅系统,天!那价格也确实是世界最高了,如今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在哈苏503CW机身加CFE80镜头再加A12后背标准套机卖18000元人民币时,阿尔帕要1万多美元,而当时笔者的月薪为360元。虽然相对很多器材“发烧”友来说,笔者大概已经属于“发疯”,但毕竟还没真疯,所以在笔者眼里,只能把阿尔帕当作是产生终极影像素质的奢侈精密仪器,而不像哈苏503CW那样可以成为梦想拥有的上得厅堂(既有面子)下得厨房(又能干活)的“情人”来追求。
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所累,这个梦却一做就是十几年,和“情人”的约会也一拖再拖。直到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遇,笔者从一家二手器材店发现了一套崭新的503CW,也许是因为期待了太久,也许是正巧缘分使然,反正立刻就喜欢上了,好在价格也还算合理,终于美梦成真把它抱回了家,一连几天都爱不释手。经典就是经典,它的每一条曲线都那么优美,每一处做工都那么精细,每一次操作都那么顺畅,每一个功能都那么实用。从最早亮相的哈苏机型1600F,直到今天这台503CW,基本结构都没有发生过大的改变,即使在如今数码消灭胶片的时代,也可以方便地转接数码后背拍摄,并不会像大多数其他胶片相机那样因为过时而被淘汰。因此,在它身上分明凝聚着哈苏先生超前经典设计的智慧,供我们欣赏和景仰。
好骡子好马,当然也不能关在家里,在随后的日子里,笔者经常带着这台503CW出双入对,大街小巷、名山大川、工业遗址、皇家园林……都多次留下了它的身影。用经典相机,拍经典景致,似乎总是特别能带来感觉和灵气,笔者也越来越适应和喜欢周正的6×6方构图。503CW也从不令笔者失望,它的精密可靠性能可以令人充分信赖而专心创作,它的蔡司镜头成像清晰锐利,深沉饱和而略偏冷调的色彩风格特别适合表现古建、遗址的氛围。
它也并不孤单,笔者又陆续为它配了CF50FLE、CFI150及CF250SA等多只高素质镜头,来充分发挥它的威力。其中CF250SA还是哈苏最著名的三只镜头之一,内有萤石镜片,在色彩还原上非常出众。而CFI150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它的锐利并不比风光摄影师爱用的180mm那只镜头差多少,但成像的油润可说十分惊艳,是风光、人像的通吃绝配。曾身为哈苏大师的美国摄影家路易斯先生就对其情有独钟。
未来,笔者可能还会为503CW配一只100mm1︰3.5镜头(三只名头中另一款,还有一只是SWC上装的Biogon 38mm1︰4.5,那会是另一个故事了),让它更好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因为,虽然是个迟到的约会,但在之后的岁月里,503CW却将与笔者相伴始终。
笔者的哈苏503CW全家福:
503CW套机(带卡尔·蔡司CFE80mm1︰2.8镜头和新款A12后背)、卡尔·蔡司CF50mm1︰4FLE镜头、卡尔·蔡司CFI150mm1︰4镜头、卡尔·蔡司CF250mm1︰5.6SA镜头
在经过很短一断时间的摆弄后,笔者就开始不满足于手头的相机而折腾起来。虽然那时经济很不宽裕,但仍尽可能想方设法去寻觅和拥有更高素质的机型,当然也包括各种镜头。摄影书刊的器材介绍章节是笔者最爱翻看的部分,二手摄影器材店和一些有相机卖的信托服务部是笔者最经常逛的商铺。和很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烧友一样,笔者也先后玩过前苏联照材、东德蔡司以及欧美许多国家的所谓物美价廉的老相机,现在早已数不清有多少了,只是那时就反复听闻在笔者喜爱的风光题材领域,最受推崇相机品牌叫哈苏,而其中最受追捧的机型则是503CW。众口一词听得多了,自然也越来越当作偶像一样来崇拜,再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此有口皆碑必定有其道理。
那时市场上具备顶级素质的品牌也不是只有一个,但就风光摄影而言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不便,比如徕卡的画幅太小,禄莱双反镜头受限制、6008电池据说是短板,大画幅机动性又不够……只有哈苏,在体积、重量和画质、操作性上取得了最佳平衡,全机械也无需为电力操心。有人说,还有个阿尔帕呢,世界上精度最高的中画幅系统,天!那价格也确实是世界最高了,如今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在哈苏503CW机身加CFE80镜头再加A12后背标准套机卖18000元人民币时,阿尔帕要1万多美元,而当时笔者的月薪为360元。虽然相对很多器材“发烧”友来说,笔者大概已经属于“发疯”,但毕竟还没真疯,所以在笔者眼里,只能把阿尔帕当作是产生终极影像素质的奢侈精密仪器,而不像哈苏503CW那样可以成为梦想拥有的上得厅堂(既有面子)下得厨房(又能干活)的“情人”来追求。
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所累,这个梦却一做就是十几年,和“情人”的约会也一拖再拖。直到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遇,笔者从一家二手器材店发现了一套崭新的503CW,也许是因为期待了太久,也许是正巧缘分使然,反正立刻就喜欢上了,好在价格也还算合理,终于美梦成真把它抱回了家,一连几天都爱不释手。经典就是经典,它的每一条曲线都那么优美,每一处做工都那么精细,每一次操作都那么顺畅,每一个功能都那么实用。从最早亮相的哈苏机型1600F,直到今天这台503CW,基本结构都没有发生过大的改变,即使在如今数码消灭胶片的时代,也可以方便地转接数码后背拍摄,并不会像大多数其他胶片相机那样因为过时而被淘汰。因此,在它身上分明凝聚着哈苏先生超前经典设计的智慧,供我们欣赏和景仰。
好骡子好马,当然也不能关在家里,在随后的日子里,笔者经常带着这台503CW出双入对,大街小巷、名山大川、工业遗址、皇家园林……都多次留下了它的身影。用经典相机,拍经典景致,似乎总是特别能带来感觉和灵气,笔者也越来越适应和喜欢周正的6×6方构图。503CW也从不令笔者失望,它的精密可靠性能可以令人充分信赖而专心创作,它的蔡司镜头成像清晰锐利,深沉饱和而略偏冷调的色彩风格特别适合表现古建、遗址的氛围。
它也并不孤单,笔者又陆续为它配了CF50FLE、CFI150及CF250SA等多只高素质镜头,来充分发挥它的威力。其中CF250SA还是哈苏最著名的三只镜头之一,内有萤石镜片,在色彩还原上非常出众。而CFI150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它的锐利并不比风光摄影师爱用的180mm那只镜头差多少,但成像的油润可说十分惊艳,是风光、人像的通吃绝配。曾身为哈苏大师的美国摄影家路易斯先生就对其情有独钟。
未来,笔者可能还会为503CW配一只100mm1︰3.5镜头(三只名头中另一款,还有一只是SWC上装的Biogon 38mm1︰4.5,那会是另一个故事了),让它更好地展现出迷人的魅力,因为,虽然是个迟到的约会,但在之后的岁月里,503CW却将与笔者相伴始终。
笔者的哈苏503CW全家福:
503CW套机(带卡尔·蔡司CFE80mm1︰2.8镜头和新款A12后背)、卡尔·蔡司CF50mm1︰4FLE镜头、卡尔·蔡司CFI150mm1︰4镜头、卡尔·蔡司CF250mm1︰5.6SA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