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望我的教学之路,有一个学生一直亭亭玉立在我的心灵世界里,她让我心里“畏惧”,久久难忘。
那是2001年10月26日,江苏常熟莫城中心校通过原《小学青年教师》杂志社李捷主任邀请我去讲学。我教的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10年前我曾在常熟实小讲过这篇课文。今天再来上,我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作了较大的调整。
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我说:“现在让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看谁能提出大的问题。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来,那我就拜你为师!”在我话语的鼓动下,学生们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都想一试身手。
一会儿,一位叫黄菲飞的女生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有三个问题不太清楚。”
“你说。”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
“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作者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呢?”
哎哟,好厉害的问题,我心里不禁一惊。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兴奋起来,都用目光注视着我,心想:看你怎么处理。“你很会提问题。”我先称赞黄菲飞,然后转向同学们:“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我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
同学们埋头看起书来,都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一位秀气的女孩站起来回答:“我是这样理解的,野外有风,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
我不做评价,问黄菲飞:“你满意吗?”
黄菲飞说:“我不满意,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我扭转头是人为的动,还是会有可能被敌人发觉。”
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噢,这是你的理解。黄菲飞,你满意他的回答吗?”我问。
“不满意。”黄菲飞摇着头。
又一位男生站起来说:“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真聪明!”我欣喜地称赞学生。然后问:“黄菲飞,你满意吗?”
“我满意。”黄菲飞点着头说。
我暗自出了一口气,从心里感谢第三位男同学帮我解了围。
“老师,我的第二个问题是: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一人,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
“啧啧”,听课教师中传来赞叹声,大家情绪更高了,气氛更活跃了。
“好,有水平!”对这一问题我事先已有考虑,但是我不急于作答。我又转向同学们:“你们谁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听课的老师也都在默默地思考。
“老师,我知道。”一位女同学举起了手,“因为邱少云周围有茅草,我们周围没有。”
“不对,课文第二小节讲我们都伏在茅草丛里。”黄菲飞耐不住反驳道。
教室又安静了,半天没人举手。“你们联系风想一想看。”我轻轻启发道。
“噢,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在下风,我们趴在上风,火往下风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一男孩兴奋地说。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我仍然转向黄菲飞问:“你满意没有?”
“我满意了。”黄菲飞高兴地说。我刚松一口气,黄菲飞又说:“我的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第九小节写‘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被烧死的呢?”
好一个黄菲飞,看来她是非要让我拜她为师不可了!听课老师的脸上都现出兴奋的神采,我知道这些问题也都是他们没想到的,他们也都想看看我这特级教师如何处置。这个问题又出乎我意料!怎么办?抛给学生!“同学们,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出来的同学就可以做黄菲飞的老师。”我也用上了狠招一一激将法!
同学们都窃窃地议论起来,我站在讲台上用充满期望的目光扫视大家,静静地等待精彩的回答。
“老师,因为战友看到火在燃烧,知道邱少云牺牲了,所以都喊起了‘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想充当小黄的老师。
“火烧了,怎么就知道烧的一定是邱少云呢?你的回答我不满意。”黄菲飞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
“是我看到之后告诉战友们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潜伏时怎么能告诉呢?这不是违反纪律吗?”旁边的同学不同意了,嚷嚷起来。
这时一个高个子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认为的:可能是‘我’先喊出了‘为邱少云报仇’,大家听了以后知道是邱少云牺牲了,所以漫山遍野都响起了这口号声。”
哗……同学们、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鼓了掌。这是对提问者的鼓励,这是对答问者的赞扬,这是对师生教学智慧的肯定!
课后,常熟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薄俊生对我说:“孙老师,这堂课我的收获最大。十年前听您的课觉得十分精彩。十年后再听您的课觉得更加精彩。您的课中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内涵,充满教学机智,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慢慢品尝。”
晚上,我回顾白天的两节课,越发加深了我的体会:学生可畏。可畏之一:他们能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可畏之二:他们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不惧怕师威,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可畏之三:他们不仅能提出教师提不出的问题,更能回答教师回答不了的问题。谁说学生不如师?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堂课也带给我诸多启示:首先,学生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古人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地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教学相长”。其次,《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传统教材,我教了不下十几遍了,但没有提出像黄菲飞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说明教师的批判思维意识不够。从另外角度去看,课文:写得也不够严密,对有些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例如“为什么大火只烧邱少云而没有烧到‘我’和其他战士?”
建议教材修订时给予必要的交代。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不要让提问走过场,也不要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如果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可发挥学生群体智慧的力量,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师生均不能给予圆满答案,教师可坦诚地说:“我现在也不能给予满意回答,等课后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这样非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相反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坦诚和民主,更激发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兴趣,更符合时代对教学的要求,甚至比给予现成答案更为巧妙,更为有效。
学生啊,是我们老师永远读不尽的无字书啊!
师未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
那是2001年10月26日,江苏常熟莫城中心校通过原《小学青年教师》杂志社李捷主任邀请我去讲学。我教的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10年前我曾在常熟实小讲过这篇课文。今天再来上,我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作了较大的调整。
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我说:“现在让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看谁能提出大的问题。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来,那我就拜你为师!”在我话语的鼓动下,学生们纷纷在书上圈圈画画,都想一试身手。
一会儿,一位叫黄菲飞的女生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有三个问题不太清楚。”
“你说。”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
“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作者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呢?”
哎哟,好厉害的问题,我心里不禁一惊。下面听课的老师也兴奋起来,都用目光注视着我,心想:看你怎么处理。“你很会提问题。”我先称赞黄菲飞,然后转向同学们:“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我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
同学们埋头看起书来,都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一位秀气的女孩站起来回答:“我是这样理解的,野外有风,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
我不做评价,问黄菲飞:“你满意吗?”
黄菲飞说:“我不满意,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我扭转头是人为的动,还是会有可能被敌人发觉。”
一位男生站起来说:“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噢,这是你的理解。黄菲飞,你满意他的回答吗?”我问。
“不满意。”黄菲飞摇着头。
又一位男生站起来说:“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真聪明!”我欣喜地称赞学生。然后问:“黄菲飞,你满意吗?”
“我满意。”黄菲飞点着头说。
我暗自出了一口气,从心里感谢第三位男同学帮我解了围。
“老师,我的第二个问题是: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一人,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
“啧啧”,听课教师中传来赞叹声,大家情绪更高了,气氛更活跃了。
“好,有水平!”对这一问题我事先已有考虑,但是我不急于作答。我又转向同学们:“你们谁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听课的老师也都在默默地思考。
“老师,我知道。”一位女同学举起了手,“因为邱少云周围有茅草,我们周围没有。”
“不对,课文第二小节讲我们都伏在茅草丛里。”黄菲飞耐不住反驳道。
教室又安静了,半天没人举手。“你们联系风想一想看。”我轻轻启发道。
“噢,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在下风,我们趴在上风,火往下风烧,所以没有烧到我们。”一男孩兴奋地说。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我仍然转向黄菲飞问:“你满意没有?”
“我满意了。”黄菲飞高兴地说。我刚松一口气,黄菲飞又说:“我的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第九小节写‘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其他人是怎么知道邱少云被烧死的呢?”
好一个黄菲飞,看来她是非要让我拜她为师不可了!听课老师的脸上都现出兴奋的神采,我知道这些问题也都是他们没想到的,他们也都想看看我这特级教师如何处置。这个问题又出乎我意料!怎么办?抛给学生!“同学们,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回答出来的同学就可以做黄菲飞的老师。”我也用上了狠招一一激将法!
同学们都窃窃地议论起来,我站在讲台上用充满期望的目光扫视大家,静静地等待精彩的回答。
“老师,因为战友看到火在燃烧,知道邱少云牺牲了,所以都喊起了‘为邱少云报仇’的口号。”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想充当小黄的老师。
“火烧了,怎么就知道烧的一定是邱少云呢?你的回答我不满意。”黄菲飞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
“是我看到之后告诉战友们的。”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潜伏时怎么能告诉呢?这不是违反纪律吗?”旁边的同学不同意了,嚷嚷起来。
这时一个高个子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认为的:可能是‘我’先喊出了‘为邱少云报仇’,大家听了以后知道是邱少云牺牲了,所以漫山遍野都响起了这口号声。”
哗……同学们、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鼓了掌。这是对提问者的鼓励,这是对答问者的赞扬,这是对师生教学智慧的肯定!
课后,常熟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薄俊生对我说:“孙老师,这堂课我的收获最大。十年前听您的课觉得十分精彩。十年后再听您的课觉得更加精彩。您的课中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内涵,充满教学机智,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慢慢品尝。”
晚上,我回顾白天的两节课,越发加深了我的体会:学生可畏。可畏之一:他们能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可畏之二:他们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不惧怕师威,敢于向书本和教师挑战。可畏之三:他们不仅能提出教师提不出的问题,更能回答教师回答不了的问题。谁说学生不如师?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堂课也带给我诸多启示:首先,学生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古人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地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教学相长”。其次,《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传统教材,我教了不下十几遍了,但没有提出像黄菲飞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说明教师的批判思维意识不够。从另外角度去看,课文:写得也不够严密,对有些问题没有交代清楚,例如“为什么大火只烧邱少云而没有烧到‘我’和其他战士?”
建议教材修订时给予必要的交代。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不要让提问走过场,也不要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如果问题出乎教师的意料,可发挥学生群体智慧的力量,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师生均不能给予圆满答案,教师可坦诚地说:“我现在也不能给予满意回答,等课后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这样非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相反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坦诚和民主,更激发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兴趣,更符合时代对教学的要求,甚至比给予现成答案更为巧妙,更为有效。
学生啊,是我们老师永远读不尽的无字书啊!
师未必贤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