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这是全国各战线、各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当然也是各高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为此,笔者结合个人高校工作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一课题发表若干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必要性探究
1.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而和平又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各国的人民和领导层,都普遍意识到: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明模式等等,都应当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在和平竞争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补共生、互利双赢。因此,和谐不仅不消灭差异,而且鼓励差异的合法存在,通过差异的比较和交融,达到新的和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正是适应当今国际形势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万万不可小视。
2.国内形势的需要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与核心任务,因此更需要和平的大环境,更需要安定团结,更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在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来源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多变化、利益表达的公开化、利益冲突的尖锐化等问题,势必愈来愈明显。而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表现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也会相应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唯有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强化“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和”作为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与人际交往的准则及目标,才能形成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平等协商、公平竞争、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代价共担、改革成果共享的和谐社会局面,寻找到各方利益皆大欢喜的最佳结合点,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全民族的强大合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为振兴中华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3.高校自身的需要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更是高校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可以再细化为以下三点:
(1)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以和谐校园为基础与前提,使建设和谐校园与全方位发展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不断化解管理人员与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不和谐的“噪音”,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与友爱的学习氛围,打造“团结就是力量”的强势,以此确保各项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综合实力的需要。和谐校园建设,固然是整个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的“高等学府”与“精英摇篮”,理所当然地被全社会所关注,可谓是众目所瞩,众望所归。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和谐校园乃是高校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和谐校园的形成,是以人(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的人格力量为基础与前提的。也就是说和谐的校园以人的和善人格为依托和支撑,是以每一个人的和善为“细胞”,构建成整个校园的和谐肌体。
(3)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在我国教育实现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中,各高校首当其冲。而“素质”本身,又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人格素质等各种要素。人格素质本身,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又包括精神、意识、风度、气质、性格、兴趣、特长等等,其中的“中正平和”的性格与气质,自然成为人格素质中的一大要件。作为一名大学生,待人谦和、处事和气、心地和善,是将来择业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一名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谐与行为和谐,乃是其素质中的重要因素。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可行性论证
1.主观方面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具有人的主观方面的可行性。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职员工的主观愿望强烈。各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包括教师、领导层与管理层人员,大多都在主观愿望上有强烈的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呼声与心声。因为只有校园和谐,才能使人心情舒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就是一个广大教职员工展示个人才华与能力、创造业绩与辉煌的平台。
(2)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烈。广大学生更加希望建设和谐校园,以为他们创造出一片净土。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和谐校园不仅是一个极好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内的折射,而且是一个极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学校内的展现。
21世纪的今天,环境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广义的环境美已经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整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美化程度;狭义的环境美也包括个人、家庭、社会集体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具体环境的美化程度。而和谐校园的内涵,则既包含广义的环境美,也包含狭义的环境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名学生,都希望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这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3)家长和全社会人员的主观愿望强烈。广大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的各阶层人员,都强烈希望建设和谐高校校园,以使自己的子女、亲人,在学校学习开心、舒心,令所有的人放心。
2.客观方面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实质上是高校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升华提高与综合深化。因此。各高校在客观方面,也都具有建设和谐校园的可行性。这种客观方面的可行性,可细化为两个层面:
(1)软件建设的客观基础,亦即人的思想意识基础。多年来,广大高校师生已经养成和谐为贵的思想意识,顾大局、讲团结、重友爱,蔚然成风,已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雄厚的精神基础。
(2)硬件建设的客观基础。亦即自然环境的和谐及各种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备。校园绿化、净化、亮化、美化、花园化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准;各种服务设施与服务设备,均已配置齐全,广大师生的衣、食、住、行和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种硬件设施设备,也都应有尽有,既消除了不和谐因素,也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主客观综合的可行性
多年来,各高校在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既是客观实践的理性升华,体现出人的主观智力作用;反转过来对新的客观实践具有参照价值与指导作用。因此,这些主客观综合的经验,就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最大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具体性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广、层面深、水准高。必须精心对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并认真抓好落实,以实效为关键。这种具体性设计,同样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建设原则的设计
(1)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思想建设上,要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文化建设上,要将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等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道德建设中,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
(2)人性化的原则。建设高校和谐校园,要以人性化为原则。要实行“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要真正落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的“心和”促进学校的“人和”。要关心学生的一切,包括学习、身体、家庭、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尤其要特别关心特困生与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的“问题生”。
(3)实践第一的原则。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一项具体的实践工作,一定要认真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实践第一”的原则,一切以实践为中心,一切重在实践。
2.组织措施的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要在组织措施上认真设计,并抓实抓细。学校党委、校长,各院系党总支、主任,班级辅导员以及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等,都要有专人分别专抓和谐校园建设工作,并实行岗位责任制与目标化管理。
3.活动载体的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要以必要的建设活动作为有效载体与有力手段,为此,必须在活动载体上精心设计并认真实施。其中主要有:组织专题讲座,树立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开展师生之间、班内、班级之间、院系之间的联谊活动或联欢活动,组织向特困生的捐助活动,开展文化活动与文娱活动等。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必要性探究
1.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而和平又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各国的人民和领导层,都普遍意识到: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明模式等等,都应当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在和平竞争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补共生、互利双赢。因此,和谐不仅不消灭差异,而且鼓励差异的合法存在,通过差异的比较和交融,达到新的和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正是适应当今国际形势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万万不可小视。
2.国内形势的需要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与核心任务,因此更需要和平的大环境,更需要安定团结,更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在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来源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多变化、利益表达的公开化、利益冲突的尖锐化等问题,势必愈来愈明显。而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表现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也会相应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唯有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强化“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和”作为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与人际交往的准则及目标,才能形成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平等协商、公平竞争、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代价共担、改革成果共享的和谐社会局面,寻找到各方利益皆大欢喜的最佳结合点,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全民族的强大合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为振兴中华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3.高校自身的需要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更是高校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可以再细化为以下三点:
(1)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以和谐校园为基础与前提,使建设和谐校园与全方位发展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不断化解管理人员与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不和谐的“噪音”,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与友爱的学习氛围,打造“团结就是力量”的强势,以此确保各项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综合实力的需要。和谐校园建设,固然是整个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的“高等学府”与“精英摇篮”,理所当然地被全社会所关注,可谓是众目所瞩,众望所归。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和谐校园乃是高校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和谐校园的形成,是以人(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的人格力量为基础与前提的。也就是说和谐的校园以人的和善人格为依托和支撑,是以每一个人的和善为“细胞”,构建成整个校园的和谐肌体。
(3)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在我国教育实现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中,各高校首当其冲。而“素质”本身,又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人格素质等各种要素。人格素质本身,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又包括精神、意识、风度、气质、性格、兴趣、特长等等,其中的“中正平和”的性格与气质,自然成为人格素质中的一大要件。作为一名大学生,待人谦和、处事和气、心地和善,是将来择业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一名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谐与行为和谐,乃是其素质中的重要因素。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可行性论证
1.主观方面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具有人的主观方面的可行性。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职员工的主观愿望强烈。各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包括教师、领导层与管理层人员,大多都在主观愿望上有强烈的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呼声与心声。因为只有校园和谐,才能使人心情舒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就是一个广大教职员工展示个人才华与能力、创造业绩与辉煌的平台。
(2)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烈。广大学生更加希望建设和谐校园,以为他们创造出一片净土。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和谐校园不仅是一个极好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内的折射,而且是一个极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学校内的展现。
21世纪的今天,环境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广义的环境美已经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整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美化程度;狭义的环境美也包括个人、家庭、社会集体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具体环境的美化程度。而和谐校园的内涵,则既包含广义的环境美,也包含狭义的环境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名学生,都希望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这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3)家长和全社会人员的主观愿望强烈。广大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的各阶层人员,都强烈希望建设和谐高校校园,以使自己的子女、亲人,在学校学习开心、舒心,令所有的人放心。
2.客观方面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实质上是高校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升华提高与综合深化。因此。各高校在客观方面,也都具有建设和谐校园的可行性。这种客观方面的可行性,可细化为两个层面:
(1)软件建设的客观基础,亦即人的思想意识基础。多年来,广大高校师生已经养成和谐为贵的思想意识,顾大局、讲团结、重友爱,蔚然成风,已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雄厚的精神基础。
(2)硬件建设的客观基础。亦即自然环境的和谐及各种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备。校园绿化、净化、亮化、美化、花园化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准;各种服务设施与服务设备,均已配置齐全,广大师生的衣、食、住、行和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种硬件设施设备,也都应有尽有,既消除了不和谐因素,也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主客观综合的可行性
多年来,各高校在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既是客观实践的理性升华,体现出人的主观智力作用;反转过来对新的客观实践具有参照价值与指导作用。因此,这些主客观综合的经验,就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最大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具体性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广、层面深、水准高。必须精心对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并认真抓好落实,以实效为关键。这种具体性设计,同样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建设原则的设计
(1)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思想建设上,要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文化建设上,要将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等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道德建设中,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
(2)人性化的原则。建设高校和谐校园,要以人性化为原则。要实行“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要真正落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的“心和”促进学校的“人和”。要关心学生的一切,包括学习、身体、家庭、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尤其要特别关心特困生与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的“问题生”。
(3)实践第一的原则。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一项具体的实践工作,一定要认真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实践第一”的原则,一切以实践为中心,一切重在实践。
2.组织措施的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要在组织措施上认真设计,并抓实抓细。学校党委、校长,各院系党总支、主任,班级辅导员以及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等,都要有专人分别专抓和谐校园建设工作,并实行岗位责任制与目标化管理。
3.活动载体的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要以必要的建设活动作为有效载体与有力手段,为此,必须在活动载体上精心设计并认真实施。其中主要有:组织专题讲座,树立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开展师生之间、班内、班级之间、院系之间的联谊活动或联欢活动,组织向特困生的捐助活动,开展文化活动与文娱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