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紧张筹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称《规划》)终于在2月18日与世人“见面”。
尽管具体内容目前尚未公开,但仅就我们所能看到的三大任务、六大工程,以及五项明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言,仍不啻为业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面对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新形势,《规划》传递出哪些信息?又将带来多大的效应,释放多强的能量?
缘起:
要振兴 更要调整
《规划》的关键在“振兴”和“调整”。振兴,就是要在保持产业稳定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调整,就是要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两点做到了,《规划》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与外界普遍的理解不同,《规划》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下滑到了‘不行’的地步。”《规划》起草参与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安晖表示,一方面,在产业自身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经济衰退三重力量夹击下,电子信息产业虽下行压力逐渐加大,却仍具有一定活力;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有着非常多的、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要把这个作用发挥出来”。
事实上,与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出现负增长相比,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依然保持了12.5%的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最新发布的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5.1万亿元,增长12.8%;软件业7573亿元,增长29.8%。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49万亿元,增长14.6%。
但与自身相比,产业增速较上年下降了约5.5个百分点,为198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样是《规划》起草参与者的安晖同事任爱光告诉记者,2008年年初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增速继续下滑,到11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为-0.13%,12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也首次出现负增长,为-4.32%。
同时由于欧美主要出口地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出口形势急转直下,2008年年初以来,产业出口增速逐月下滑,11月单月负增长10%,全年增速比上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比全国出口增速约低4个百分点,预计2009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利用外资大幅下降,计算机和通信等行业外资投入同比下降了18%。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对产业进行‘振兴’,是因为产业不行了。而是我们觉得尽管它现在遭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还能保持活力,要赶紧注入一针强心剂。”安晖说。
更加重要的是,《规划》还承担着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产业发展方式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任务。安晖告诉记者:“虽然《规划》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经济背景,但绝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否则只要着重保增长,促就业已足够。我们还有更长远的目的——调结构,促发展。行业本身长期存在的问题,正好借机解决。”
“自主创新能力仍很薄弱、产业集中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增长的互动互惠机制尚未健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结合不紧密等矛盾问题,让产业体系在新形势面前更显脆弱。”任爱光说,但换种角度看,外部困难也是给了产业一个极好的结构调整机会。
“原先我们其实是处在一种追赶状态。但我们前进,别人也在前进。在追赶过程中,距离还可能越拉越大。而现在的形势让电子信息产业领先的发达国家受的重创更大,陷入了一个相对的‘停顿期’,正好给了我们努力朝前走,然后缩小差距的机会。”他说,而且从整体来看,目前进行调整的成本要比产业高速增长时低很多。“好多跨国企业的股价在跌,很多海外市场也在收缩,在这里面蕴藏着好多机会。我们产业自身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还不错,所以相对来说,现在调整起来可能会好一些”。
破题:
增长、内需、结构三兼顾
为实现2009~2011年产业达到年均12%的预定增速目标,《规划》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围绕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核心产业重点突破、应用培育新增长点三大任务,启动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并明确了七项政策扶持保障措施。
《规划》预定的2009~2011年产业年均增速目标,源于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既定目标:要实现中央提出的2009年GDP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工业增加值必须实现12%左右的增速。
“《规划》没有提太低的增速目标,以免打击行业信心;也没有提太高的目标——危机还没有见底,究竟以后会不会更差,现在没法预料。”安晖说,“现在所提的不低于12%,相当于下限目标。只要不出现极特殊的意外,完成没有问题。”
围绕这个目标,《规划》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圈定了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核心产业重点突破、应用培育新增长点三大任务。
保增长,就是要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等骨干产业的稳定增长。任爱光解释,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行业,都具有1.5万亿元以上产业规模。视听产业加工制造规模大、产业链长,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对外出口、解决就业人数总和占全行业60%左右,是实现稳定增长的关键领域。
扩内需,就是要努力培育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新的增长点。“包括结合4万亿元投资计划、两化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家电下乡、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及其他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以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需求。”任爱光说,“我们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外依存度高。从长远看,我们需要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而自主可控不但包括技术可控,还应包括市场可控。市场大部分依靠国外根本行不通。所以《规划》在保障措施里也强调了这一点,第一条就写了落实扩大内需的产业政策,并明确提出了一些扩大内需的举措。”
调结构,就是要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环节。任爱光认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与基础。能否在这三个核心基础领域取得突破,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原来产业大部分都是加工组装,想着怎么往产业链上端延伸。《规划》要求对核心技术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实际上就为了调结构。其中最主要的还在于软件和信息服务,要在未来三年发挥很大调整作用,如推进两化融合就重在發展工业软件。”。
目标、任务既定,实现预期的着力点即为世人关注。任爱光表示,今后三年,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市场调配资源很难完成、必须突出国家意志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领域,《规划》提出了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TD-SCDMA)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项重大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此次将平板新型显示器件和彩电工业转型单独列为一大重点工程。“主要考虑到这个行业本身延伸性很长,从材料到设计、组装加工,产业链条很长。”任爱光说,“我国彩电工业年产值目前接近2000亿元,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23%左右,并直接提供了约40万个就业岗位,已成为基础较好、竞争力强、发展快、规模大、有品牌、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高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之一。把平板做好了,整个产业很可能就带动起来了。”
任爱光表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中小企业多,产业门类多,外向型特征明显,与传统行业的关系密切,而且很多领域高风险、高投入特征明显,国家政策扶持也是产业摆脱暂时困境的关键。对此,《规划》提出了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七项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已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政策、数字电视产业政策以及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二是抓紧制定和出台新政策,包括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政策等;三是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应对危机的一些专门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落实内需带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投融资环境、支持重点领域优势企业并购重组等。”他说。
前瞻:
近效与远景
《规划》与以往的专项规划、中长期规划不同,既不是简单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而是一个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立足于当前保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促进结构调整,有目标、有重点、有抓手,务求实效的行动计划方案。
安晖介绍,《规划》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与以往的专项规划、中长期规划有所不同。比照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更加“务实”。“《规划》本身都是实实在在的话。如在遴选重大工程时,就已经考虑到入选工程一定要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而且必须是有一定基础的。”他说。
《规划》设定的具体政策保障措施也较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安晖说,《规划》提出“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只要圈定好哪几项产品,即可像“家电下乡”等好多早已实施的政策一样,很快就会得到落实。
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有望在近期得到切实改善。《规划》明确将“进一步发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
“国家一直提出在产业方面引入风险投资、金融担保等有利于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政策,但为什么一直没很好地做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面向的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需要担当很大的风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园区、产业基地等载体,依托他们来进行集合发债呢?这样就有一定的政府担保在里面起作用,或许会缓解一下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安晖告诉记者。至于大型企业,“《规划》最主要的就是鼓励其整合重组,重大工程也是针对大企业的”。
而在谈到《规划》与已实施三年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之间的关系时,安晖表示,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五年规划一般涉及整個产业,面面俱到,是长远规划。而振兴《规划》虽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面对后三年的规划,但仍要坚持长短期结合原则,短期是应对危机,长期也要兼顾发展质量。因此《规划》要与之结合,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
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产业已经出现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那么,“到2010 年,收入达到 10 万亿元,年均增长 17.6%”等产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会否随之调整?对此,安晖表示:“现在许多领域都正在做‘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看实施效果怎样,能否最后达到预定目标。评估后可能会对一些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外公布。会不会调整到这块,还要看评估的结果。”
而对于制定在即的产业“十二五”规划,目前正在征求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其中肯定会将振兴《规划》和‘十一五’中期评估里的一些内容吸纳进来,以保持产业规划的延续性。”安晖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无前例的振兴《规划》也是力争产业从“十一五”规划向“十二五”规划实现“无缝”过渡的一个衔接规划。
尽管具体内容目前尚未公开,但仅就我们所能看到的三大任务、六大工程,以及五项明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言,仍不啻为业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面对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新形势,《规划》传递出哪些信息?又将带来多大的效应,释放多强的能量?
缘起:
要振兴 更要调整
《规划》的关键在“振兴”和“调整”。振兴,就是要在保持产业稳定增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调整,就是要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这两点做到了,《规划》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与外界普遍的理解不同,《规划》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下滑到了‘不行’的地步。”《规划》起草参与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安晖表示,一方面,在产业自身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际经济衰退三重力量夹击下,电子信息产业虽下行压力逐渐加大,却仍具有一定活力;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有着非常多的、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要把这个作用发挥出来”。
事实上,与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出现负增长相比,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依然保持了12.5%的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最新发布的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5.1万亿元,增长12.8%;软件业7573亿元,增长29.8%。全行业实现增加值1.49万亿元,增长14.6%。
但与自身相比,产业增速较上年下降了约5.5个百分点,为198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样是《规划》起草参与者的安晖同事任爱光告诉记者,2008年年初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增速继续下滑,到11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为-0.13%,12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也首次出现负增长,为-4.32%。
同时由于欧美主要出口地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出口形势急转直下,2008年年初以来,产业出口增速逐月下滑,11月单月负增长10%,全年增速比上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比全国出口增速约低4个百分点,预计2009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利用外资大幅下降,计算机和通信等行业外资投入同比下降了18%。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对产业进行‘振兴’,是因为产业不行了。而是我们觉得尽管它现在遭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还能保持活力,要赶紧注入一针强心剂。”安晖说。
更加重要的是,《规划》还承担着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产业发展方式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的任务。安晖告诉记者:“虽然《规划》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经济背景,但绝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否则只要着重保增长,促就业已足够。我们还有更长远的目的——调结构,促发展。行业本身长期存在的问题,正好借机解决。”
“自主创新能力仍很薄弱、产业集中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增长的互动互惠机制尚未健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结合不紧密等矛盾问题,让产业体系在新形势面前更显脆弱。”任爱光说,但换种角度看,外部困难也是给了产业一个极好的结构调整机会。
“原先我们其实是处在一种追赶状态。但我们前进,别人也在前进。在追赶过程中,距离还可能越拉越大。而现在的形势让电子信息产业领先的发达国家受的重创更大,陷入了一个相对的‘停顿期’,正好给了我们努力朝前走,然后缩小差距的机会。”他说,而且从整体来看,目前进行调整的成本要比产业高速增长时低很多。“好多跨国企业的股价在跌,很多海外市场也在收缩,在这里面蕴藏着好多机会。我们产业自身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还不错,所以相对来说,现在调整起来可能会好一些”。
破题:
增长、内需、结构三兼顾
为实现2009~2011年产业达到年均12%的预定增速目标,《规划》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围绕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核心产业重点突破、应用培育新增长点三大任务,启动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大工程,并明确了七项政策扶持保障措施。
《规划》预定的2009~2011年产业年均增速目标,源于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的既定目标:要实现中央提出的2009年GDP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工业增加值必须实现12%左右的增速。
“《规划》没有提太低的增速目标,以免打击行业信心;也没有提太高的目标——危机还没有见底,究竟以后会不会更差,现在没法预料。”安晖说,“现在所提的不低于12%,相当于下限目标。只要不出现极特殊的意外,完成没有问题。”
围绕这个目标,《规划》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圈定了骨干产业稳定增长、核心产业重点突破、应用培育新增长点三大任务。
保增长,就是要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等骨干产业的稳定增长。任爱光解释,计算机和电子元器件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行业,都具有1.5万亿元以上产业规模。视听产业加工制造规模大、产业链长,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对外出口、解决就业人数总和占全行业60%左右,是实现稳定增长的关键领域。
扩内需,就是要努力培育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新的增长点。“包括结合4万亿元投资计划、两化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家电下乡、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以及其他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以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需求。”任爱光说,“我们产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外依存度高。从长远看,我们需要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而自主可控不但包括技术可控,还应包括市场可控。市场大部分依靠国外根本行不通。所以《规划》在保障措施里也强调了这一点,第一条就写了落实扩大内需的产业政策,并明确提出了一些扩大内需的举措。”
调结构,就是要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环节。任爱光认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与基础。能否在这三个核心基础领域取得突破,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关键。“原来产业大部分都是加工组装,想着怎么往产业链上端延伸。《规划》要求对核心技术产业实行重点突破,实际上就为了调结构。其中最主要的还在于软件和信息服务,要在未来三年发挥很大调整作用,如推进两化融合就重在發展工业软件。”。
目标、任务既定,实现预期的着力点即为世人关注。任爱光表示,今后三年,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市场调配资源很难完成、必须突出国家意志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领域,《规划》提出了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TD-SCDMA)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六项重大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此次将平板新型显示器件和彩电工业转型单独列为一大重点工程。“主要考虑到这个行业本身延伸性很长,从材料到设计、组装加工,产业链条很长。”任爱光说,“我国彩电工业年产值目前接近2000亿元,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达23%左右,并直接提供了约40万个就业岗位,已成为基础较好、竞争力强、发展快、规模大、有品牌、国际化与市场化程度高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之一。把平板做好了,整个产业很可能就带动起来了。”
任爱光表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中小企业多,产业门类多,外向型特征明显,与传统行业的关系密切,而且很多领域高风险、高投入特征明显,国家政策扶持也是产业摆脱暂时困境的关键。对此,《规划》提出了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七项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已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政策、数字电视产业政策以及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二是抓紧制定和出台新政策,包括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政策等;三是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应对危机的一些专门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落实内需带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投融资环境、支持重点领域优势企业并购重组等。”他说。
前瞻:
近效与远景
《规划》与以往的专项规划、中长期规划不同,既不是简单应对危机的措施,也不是面面俱到的长远规划,而是一个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立足于当前保稳定发展,又抓住机遇促进结构调整,有目标、有重点、有抓手,务求实效的行动计划方案。
安晖介绍,《规划》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与以往的专项规划、中长期规划有所不同。比照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更加“务实”。“《规划》本身都是实实在在的话。如在遴选重大工程时,就已经考虑到入选工程一定要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而且必须是有一定基础的。”他说。
《规划》设定的具体政策保障措施也较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安晖说,《规划》提出“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只要圈定好哪几项产品,即可像“家电下乡”等好多早已实施的政策一样,很快就会得到落实。
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有望在近期得到切实改善。《规划》明确将“进一步发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试点”。
“国家一直提出在产业方面引入风险投资、金融担保等有利于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政策,但为什么一直没很好地做起来?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面向的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需要担当很大的风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园区、产业基地等载体,依托他们来进行集合发债呢?这样就有一定的政府担保在里面起作用,或许会缓解一下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安晖告诉记者。至于大型企业,“《规划》最主要的就是鼓励其整合重组,重大工程也是针对大企业的”。
而在谈到《规划》与已实施三年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之间的关系时,安晖表示,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五年规划一般涉及整個产业,面面俱到,是长远规划。而振兴《规划》虽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面对后三年的规划,但仍要坚持长短期结合原则,短期是应对危机,长期也要兼顾发展质量。因此《规划》要与之结合,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
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产业已经出现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那么,“到2010 年,收入达到 10 万亿元,年均增长 17.6%”等产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会否随之调整?对此,安晖表示:“现在许多领域都正在做‘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看实施效果怎样,能否最后达到预定目标。评估后可能会对一些内容进行调整并对外公布。会不会调整到这块,还要看评估的结果。”
而对于制定在即的产业“十二五”规划,目前正在征求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其中肯定会将振兴《规划》和‘十一五’中期评估里的一些内容吸纳进来,以保持产业规划的延续性。”安晖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无前例的振兴《规划》也是力争产业从“十一五”规划向“十二五”规划实现“无缝”过渡的一个衔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