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头相谢与披沙拣金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君一生与被批评和批评他人有关。
  我退休后自擇的工作是认识他的一生用力、用心所在为何。因而,从这个意义上很想知道别人对他的批评。
  罗志田先生的《学问真性情:梁漱溟的批评与被批评》(《读书》二○一七年七期)一文称得上公允且甚为含蓄。给我机会知道前此不知道的对他的批评。不过都是从态度一面,于学术观点不做评价。这在我心中既不能说失望也不能说不失望。
  我前面第一句话将“批评与被批评”调换了位置,同样非刻意如此,亦非无意之间所为。
  罗文包括引语,只关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后若干年,学界认识批评时所持的态度。胡适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先君的答,是所有批评中最受注意的,亦限于态度。
  我今亦限于态度。单就态度而言也很有些话值得一说。我们或不甚留意那差不多是一百年前的事,彼时的士风颇不同于时下。而且,不仅士风,整个国家环境都是彼时所独有。
  落笔前,翻了民国初年的史书,核实自己的印象是否正确。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即民国十年。这十年里最主要的史实是:各路军人争夺民国总统、总理大位。他们无心去管文化教育,或许还自惭未曾读过几年书。我们现在离不开学术,当时只是文人自己的事。闹出乱子来军警才奉命干预。西方式学术自由,就在这空当辉煌了几年。因此之故,批評的用语今天看着很重,在当时却不算太过。
  罗先生说,先君因《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书“暴得大名”,其实当时暴得大名者何止一人,胡适也是其一。他们当时都是三十岁上下。年轻气盛。犹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造访者问:你和胡适的个人关系是否有些紧张?他淡然道:“其实没有什么。”
  果真没有什么吗?却又不然。他要适之先生指证欧洲文化是环境逼出来的,若能,“我便斩头相谢!”口气之决绝相当吓人。
  然而“斩头相谢”又不作准。驳胡讲演之前先有几百字,说的正是态度。
  我是没有敌人的,我看见思想不同的几派—如陈、如胡……有哪一派是与我相冲突、相阻碍的……在这些时候,天下肯干的人都是好朋友,我们都是一伙子。此刻天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积极努力的,一种是苟偷卑劣只想抢便宜的……我总觉得你们所作都对,都是极好的。你们在前努力,我来吆喝助声鼓励你们。
  翻过来说,我们是不同的,我们的确是根本不同……各人抱着各自那一点去发挥……对于社会在最后成功上还是相成的。(《梁漱溟全集》第四卷,734页)
  光阴逝去有如白驹过隙。四十年后另一件学术上的批评发生。
  熊十力先生长先君七岁。一九二○年两人一见如故,是非同一般的朋友。先君的朋友和学生成了熊先生的朋友和学生。
  “我与熊先生虽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以此相游共讲习者四十余年,然彼此所见固不尽同……每书出,必先以赠我,我读之颇有不足于先生之处。今缕缕记之与此,将留待以就正后之学者(无意出示当世人故云)”。这是《读熊著各书书后》一文的导言。
  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日记:“有意写熊著各书书后。”
  此时熊先生和先君同住北京。一个深居简出,一个每天活动身体,时常和朋友、学生谈话。自此,他们都知道将有这样一篇文章。
  “进食后,八时去北海习拳。渊、仰、亚、艮、大中到。”这是他们从五十年代至“文革”止十余年间采取的聚会、讨论、健身的方式。
  “翻阅熊著各书,有悟其旨。”(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仲光(熊先生义女,本姓池)交到熊先生一极长信,论其新旧各书。发熊先生一信片。”(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八日)
  (与诸友)“泛谈熊先生各书及愚写之文。”(一九六一年六月四日)
  “大约在熊先生胸中确有其灼然见到处。……对于一些根本问题断言如何如何,出语精辟,令人惊服。”(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午后思索写稿,未得头绪。”(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日)
  “对稿思索,难于下笔。”(一九六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思索改稿,有得于心。”(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何以这篇文章写起来如此费力?如果心中无爱惜之意,如果目的只在批倒,这篇文章便不会“难于下笔”,不会多次废稿重写。所谓难,难在“披沙拣金”。不仅批评熊先生的文章出言要得当,还另外写一篇《熊著选粹》。“先生之学固自有其真价值不容抹杀,因再举其书中为我所认识其价值者选录于此,冀有助于后之治东方学者之研究。”这好比“先清出一些沙石,再看是否还有金在其间”。
  做起来时,从两面做。但已不复寄望于熊先生本人。
  “吾人不能不感慨叹息当年的熊先生于今已不得而见之矣。”“愚往昔曾进箴规,《十力语要》中尚存有答我之语。”当时熊先生自承:“我慢之重,亦积习太深。黄河万里拖泥带水而行。本所素喻。然今且将老矣,又病矣。病益为拖带之缘。”(《十力语要》卷四,47页)
  晚年的熊先生不再检讨“习气愈张”,“浑忘理论必出乎实证乃有其价值,而特高视理论,傲然以理论自雄”。“试看其命笔属文不既已冗复累赘,杂乱无章,败征满纸。”
  “吾文即此结束,掷笔兴叹,不胜惨恻于心。”(以上引文见《梁漱溟全集》卷七,日记见全集卷八)
  时间不会空过而不在我们心灵和形体上留下痕迹。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们用来进行交流的一种信息工具。克拉申(S.Krashen)提出其英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The monitor model)时,首先强调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成败的重要作用。语言环境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先行者通过与语言的接触自然吸收,就像我们中国人在这个环境中学习汉语一样;另一种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里学习语言的形式,正如我们在中国现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英语一样。前
康纳·麦格雷戈在他参加的首场UFC比赛中,只用了1分多钟,就技术性击倒马库斯·布里梅奇,由此在综合搏击界掀起了一股飓风。他就像是一个培养皿制造的战士,不可思议地拥有李小龙的艺术性、穆罕默德·阿里的健谈,以及像曼尼·帕奎奥那样极具冲击力的左手拳。麦格雷戈的崛起前所未有。当然,并非人人都欣赏这个打破综合搏击运动所有惯例和社交礼节的格斗家。喜欢他的人和讨厌他的人常常针锋相对,麦格雷戈迅速成为整个综合搏击
比赛前一天抽到了《掌声》一课。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掌声》跃入眼帘。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综观全文,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鼓励的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  
父母家住在小巷子里,老式的社区,房子大多是自己建的,因而形状各异、高矮不齐。最重要的是,为了扩大建筑面积,大家都一寸一寸把房子往公共空间里挪。你加一个厨房,我搭一个雨棚,他扩一个阳台,不久,待到房子最后定型,大家突然发觉,巷子已经窄到不能再窄。好在大家家中面积都够大,所以都心照不宣地不说什么。  但是,麻烦来了。距离太近,不仅鸡鸣犬吠之声清晰可闻,甚至有一次还发现,用自家电视遥控器可以隔条巷子帮对
唐朝大诗人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传承弘扬了诗经、汉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表达忧国忧民进步思想的诗篇,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传世的诗作有1400多首,被称为“史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杜甫的最后两年是在三湘大地度过的,其中曾4次路过或短暂驻足湘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唐代
图一:1975年,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后排右三)和北京及本地知青图二:送习近平上大学时,梁家河村民和习近平的合影(前排中为习近平) 图三:1983年,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赵村群众交谈 图四:在福建厦门市副市长任上的习近平到国外考察  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如果把人生比作自然的四季,青春就是最明媚的盛夏时节。我们这一代青年人,该如何书写青春?  回溯习近平的青春成长岁月,15岁
《读书》二0二0年第二期刊登了《帝国的正义剧场:美国总统弹劾制度之渊源》一文(以下简称《帝国的正义剧场》),文章以大英帝国在孟加拉和印度的扩张,以及两件弹劾案为背景,介绍了美国宪法原文中弹劾标准的最终确定过程。文中有一处小小的笔误,特在此指出。  在一七八七年九月八日的专门小组委员会讨论中,制宪会议代表之所以提到哈斯廷斯案,是想说明当时的英国人都没法以叛国罪名弹劾哈斯廷斯;叛国罪名过于抽象,不足以
〔关键词〕爱情心理辅导;异性交往;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0-0051-04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内在生理的成熟,加上从众心理和社会媒体报道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会努力创造机会与自己喜欢的异性接触。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比较单纯,还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会面临青春期恋爱的种种烦恼。  《中小学心理
多年以来,许鞍华的形象一直是留着短发,烟不离手,看起来绝非那种美丽、温柔的小女人。年逾六旬,她依然孑然一身。对外界,她极少暴露自己的内心深处,不喜张扬,也不言孤独;在电影世界里,她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一点一滴渗透到人物角色之中,借角色之口,娓娓道来。  “不再怕老无所依”  3月8日,许鞍华的《桃姐》在国内上映,好评如潮。影片中,叶德娴扮演的桃姐从13岁开始到一户姓梁的大家庭当佣人,伺候了梁家老少5
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家喻户晓,誉满天下,而民权运动“幕后英雄”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的成就却罕有人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刘易斯·鲍威尔(Lewis F.PowellJr.,一九七二至一九八七年任职)指出:“瑟古德·马歇尔为引领美国走出种族隔离荒原做出的重大贡献,任何美国人都无法比拟。”  作为黑人民权运动的第二代领袖人物,瑟古德,马歇尔以法庭诉讼争取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