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既是我们国家的统称,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然而,这个名称究竟起于何时?为什么叫中国?中国有什么其他名称?
“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国”一词最早起源于周武王时期,《尚书·梓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但这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形容词,而非专有名词。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王朝或政权是以“中国”作为它们的正式国名的。比如汉朝,它的国名是“汉”,而不是“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朝交往时所用的文书中也是称“汉”或者“大汉”,却不是称“中国”。把“中国”确定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19世纪后期的事情,而“中国”正式作为国名是从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
如果细分,则“中国”一词在古代有以下几个意思:一是指京师(首都),古人认为帝王建立首都之地都是居中的地方;二是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古人认为汉族所处地区在四夷的中部,与四方的少数民族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相对,故称中国;三是指诸夏和汉族建立的国家,有趣的是,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标榜正统,或为争取民心,也把自己的政权称为“中国”。
“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很多,其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是这样几个: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等。与这些别称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还有四海、宇内、海内、天下等。
华夏。也称诸夏。唐孔颖达注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这其实还是针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而言的。他强调的是华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礼仪之周备,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九州。这~别称的传说色彩最浓。相传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民流离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过程中依照山形水势,把天下分成九州,它们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他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是九州这种理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并接受了它。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赤县神州。简称赤县或神州。战国时候的邹衍创立了一种“大九州”学说,他认为大禹划分的构成中国的“九州”只是天下的1/81,中国所在的叫“赤县神州”,它的外面还有8个州,这才是一个“大九州”,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8个“九州”,各有海环抱,所以这才是整个世界。邹衍的这一学说具有很浓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并不是纯粹的地理观念。
中华。“中华”一词作为中国的别称出现是比较晚的。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中华”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这里的“中华”更多地是一种地理概念,仅仅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还没有后来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原各王朝统治区域的不断向外扩展,渐渐地,凡是它们所统辖的地域就都称中华了。
除了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内、宇内等别称外,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咳(垓)、九牧、九区、九域等词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间接指代中国,也算得上中国的别称。与传说中大禹划分九州相关的一个词“禹域”,后世相沿,也以此称中国。然而,这些中国的别称比较少见,人们用得也不多,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讲也就相对陌生一点了。
[责任编辑]姜 冰
“中国”一词的本义
“中国”一词最早起源于周武王时期,《尚书·梓材》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但这个时候的“中国”只是形容词,而非专有名词。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王朝或政权是以“中国”作为它们的正式国名的。比如汉朝,它的国名是“汉”,而不是“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朝交往时所用的文书中也是称“汉”或者“大汉”,却不是称“中国”。把“中国”确定为我们国家的名称是19世纪后期的事情,而“中国”正式作为国名是从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开始的。
如果细分,则“中国”一词在古代有以下几个意思:一是指京师(首都),古人认为帝王建立首都之地都是居中的地方;二是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古人认为汉族所处地区在四夷的中部,与四方的少数民族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相对,故称中国;三是指诸夏和汉族建立的国家,有趣的是,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标榜正统,或为争取民心,也把自己的政权称为“中国”。
“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很多,其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是这样几个:华夏、九州、赤县神州、中华、中夏等。与这些别称意思相近,而更具泛指色彩的还有四海、宇内、海内、天下等。
华夏。也称诸夏。唐孔颖达注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这其实还是针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而言的。他强调的是华夏民族文教之盛大、礼仪之周备,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 九州。这~别称的传说色彩最浓。相传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人民流离失所,舜用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过程中依照山形水势,把天下分成九州,它们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他划分的九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行政建制,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是九州这种理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已经从心理上、文化上认同并接受了它。比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赤县神州。简称赤县或神州。战国时候的邹衍创立了一种“大九州”学说,他认为大禹划分的构成中国的“九州”只是天下的1/81,中国所在的叫“赤县神州”,它的外面还有8个州,这才是一个“大九州”,外面有海环绕,而在这个“九州”之外,还有8个“九州”,各有海环抱,所以这才是整个世界。邹衍的这一学说具有很浓的幻想色彩,其反映的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并不是纯粹的地理观念。
中华。“中华”一词作为中国的别称出现是比较晚的。现在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中华”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这里的“中华”更多地是一种地理概念,仅仅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还没有后来的文化上、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随着中原各王朝统治区域的不断向外扩展,渐渐地,凡是它们所统辖的地域就都称中华了。
除了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中夏、四海、海内、宇内等别称外,九原、九土、九野、九囿、九咳(垓)、九牧、九区、九域等词都有九州之意,都可间接指代中国,也算得上中国的别称。与传说中大禹划分九州相关的一个词“禹域”,后世相沿,也以此称中国。然而,这些中国的别称比较少见,人们用得也不多,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讲也就相对陌生一点了。
[责任编辑]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