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狗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古至今有关“狗”的语汇不胜枚举。汉民族对狗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导致了“狗”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通过广泛搜集包含“狗”和“犬”语言资料,对“狗”族语汇呈现出贬褒不一的情感色彩进行探讨。
关键词:狗 褒义色彩 中性色彩 贬义色彩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家畜,在与人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狗和人类建立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狗作为忠诚的看家护院和田猎的好助手得到人们的赞扬和喜爱;另一方面,它对主人的摇尾乞怜,本性凶狠,又为人不齿和憎恶。由“狗”(包括“犬”)构成的词和熟语等构成“狗”族语汇在汉语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汉民族特有的重义轻利、尊尊贱卑和象征比附的文化心理使得“狗”族语汇呈现出贬褒不一的情感色彩。通过对“狗”族词汇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汉民族与狗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可以窥见汉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特点。
一.褒义色彩
在古代的传说中,作为三皇之首的人类的祖先盘古是一位开天辟地的神。然而他却是狗首人身,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狗曾是人类尊崇对象。狗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畜,为主人看家护院,随主田猎,供人类祭祀食用。在先民的心目中,狗又有忠义、诚实、勇敢、敏锐等优秀品质,人们对狗也是宠爱有加,汉语中很多与“狗”有关的语汇都带有褒扬的感情色彩。
1.祥瑞的象征
在古代曾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祥瑞之物,在历代的的“祥瑞志”中,狗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早在《易经·说卦》中就有“艮为狗”的记载;在《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许多以白狗为祥瑞和以献白狗为贵的记载;《宋书·符瑞志》中也把白犬也白马和白兔都列为祥瑞之物。远古时期狗作为一种祥瑞的的图腾崇拜,能够驱除邪魔。东汉《风俗通》中记载了汉代建筑城市时杀狗“辟除不祥“的风俗。古时民俗认为狗血喷在妖人头上,妖法就会失灵,因而“狗血” 可以驱鬼辟邪。
俗语“猫衰狗旺”和“猫来穷,狗来富”也印证了狗的吉利和兴旺。因为狗习惯于到弃骨多的人家,它来到谁家,往往意味着主家经济宽裕,对主人来说预示着财富的来临,主人往往很乐意收养。当狗年来临时,国人喜欢在新年祝福语里借狗的叫声谐音复制,称狗年为“旺”年,祝福语则为“新年旺旺”。
2.自谦之词
谦虚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常常使用谦称。人们往往习惯于用“犬马”自称。如谦称自己的年龄为“犬马之年”;谦称自己的家为“犬舍”;谦称自己的生命为“犬马之命”;“犬马齿穷”“犬马齿索”“犬马之疾”谦称自己年老体衰。郑板桥非常崇拜明代的书画家徐渭,曾幽默地用“青藤门下走狗郑燮”表达对徐渭的尊崇之情。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百岁高龄时在病榻上感慨地说:“我是只老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同时,谦虚的汉民族又习惯于用“犬”字对他人称呼自己的下一代。像“犬子”“小犬”“景升豚犬”用于谦称自己的儿子。例如《红楼梦》中贾政与北静王谈及宝玉:“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恩,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曹雪芹《红楼梦》,沈阳,远方出版社,2000:83)
3.忠诚有功之人
狗長期与主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种非常通人性的动物,为主人看家护院,尽心尽责,不管主人是否富有都能够与主人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我国盛传许多义犬舍命救主人的故事。如楚汉相争时,一只大黄狗冒死就刘邦于大火之中;晋干宝的《搜神记》有《义犬冢》;旧题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九卷《杨生狗》;我国满族人的传说中,也有黄犬救努尔哈赤的故事。
“狗不嫌家贫”“狗认主,猫认家”“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狗有湿草之义,马有垂僵之恩”;都反映了狗的忠诚品质。刘邦曾经赞赏萧何是功劳无人能及的“人狗”“猎狗”,众武将是受之调遣的“功狗”。当年韩信在囚车欲杀之时,大呼:“狡兔死,良狗烹”。他以良狗自喻,希望能够汉高祖看在自己曾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从轻发落。
古代的臣子常以“犬马”“狗马”自比,表示对主子忠心耿耿,心甘情愿为其奔走效力。狗马心对尊长表示赤诚报恩的谦辞。“犬马之心”“犬马之劳”“犬马之心”“犬马之报”“犬马恋主”皆指心甘情愿地为对方效力。“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三国志》)中“犬马之诚”形容对君主非常忠诚。
4.顽强的生命力
狗的生命力顽强,可以让灾难敬而远之。上自王侯下至百姓皆以“狗”“犬”命名。如西汉桃阳侯刘狗,刘邦最喜爱的儿子赵王如意别名“犬儿”,东汉梁冀有子名叫“胡狗”。至于一般百姓家庭中的孩子叫“狗“的就更多了。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往往给自家的孩子起用带“狗”字的名字,希望用这些粗鄙的名字让鬼神敬而远之,孩子平安长大,长命百岁。像“狗子”“二狗”“小狗”“狗娃”“狗剩”“狗娃”“狗儿”“狗崽”“细狗”“狗蛋“狗宝”“来狗”“赖狗”,这些粗鄙的名字并无贬义,而是带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狗”族语汇具有强烈的贬义文化色彩,如果以狗喻人则是对人的鄙视和憎恶,多是指代或比喻品行不端之人。作为贬义词的“狗”族语汇常用来表达反面消极的情感态度,多用于诅咒、谩骂、泄愤等场合。
1.令人厌恶的小人或帮凶
狗常受人利用,常常是恶势力的帮凶,贵族子弟耀武扬威欺压善良无辜的工具,其凌人之势每每远胜于它的主子,人们对狗的恐惧、厌恶已经成为一种内心情感。作为恶势力或坏人帮凶的“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狗汉奸、狗奴才、叭儿狗、哈巴狗、疯狗、狗才、狗爪子、鹰犬”一直为人们所憎恶。即使是已经失势,落难的“落水狗、丧家之犬,夹着尾巴的狗”也是人人喊打的对象。
2.骂人诅咒之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便是一种卑贱的、令人不齿的东西。在汉族人看来, 狗身上似乎集中了一些人令人们鄙视和唾弃的缺点:凶狠、趋炎附势、贪婪、骄纵、狂妄。于是, 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骂人诅咒之语。像辱骂他人的出身用“狗娘养”“狗养的”“狗日的”;一些品行不端的“狗男女”的子女也被认为是“狗崽子”“狗杂种”“狗东西”;骂人非常凶时是“狗血喷头”。对一些本性难改,劣性如故的恶人,同时会被“狗改不了吃屎”“狗噬不食”“臭狗屎”;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满时,用“狗官”“狗皇帝”“狗强盗”发泄内心的憎恶之情;呵斥别人胡说,骂人为“狗吠”“狗叫”。
关键词:狗 褒义色彩 中性色彩 贬义色彩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家畜,在与人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狗和人类建立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狗作为忠诚的看家护院和田猎的好助手得到人们的赞扬和喜爱;另一方面,它对主人的摇尾乞怜,本性凶狠,又为人不齿和憎恶。由“狗”(包括“犬”)构成的词和熟语等构成“狗”族语汇在汉语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汉民族特有的重义轻利、尊尊贱卑和象征比附的文化心理使得“狗”族语汇呈现出贬褒不一的情感色彩。通过对“狗”族词汇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汉民族与狗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可以窥见汉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特点。
一.褒义色彩
在古代的传说中,作为三皇之首的人类的祖先盘古是一位开天辟地的神。然而他却是狗首人身,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狗曾是人类尊崇对象。狗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畜,为主人看家护院,随主田猎,供人类祭祀食用。在先民的心目中,狗又有忠义、诚实、勇敢、敏锐等优秀品质,人们对狗也是宠爱有加,汉语中很多与“狗”有关的语汇都带有褒扬的感情色彩。
1.祥瑞的象征
在古代曾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祥瑞之物,在历代的的“祥瑞志”中,狗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早在《易经·说卦》中就有“艮为狗”的记载;在《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许多以白狗为祥瑞和以献白狗为贵的记载;《宋书·符瑞志》中也把白犬也白马和白兔都列为祥瑞之物。远古时期狗作为一种祥瑞的的图腾崇拜,能够驱除邪魔。东汉《风俗通》中记载了汉代建筑城市时杀狗“辟除不祥“的风俗。古时民俗认为狗血喷在妖人头上,妖法就会失灵,因而“狗血” 可以驱鬼辟邪。
俗语“猫衰狗旺”和“猫来穷,狗来富”也印证了狗的吉利和兴旺。因为狗习惯于到弃骨多的人家,它来到谁家,往往意味着主家经济宽裕,对主人来说预示着财富的来临,主人往往很乐意收养。当狗年来临时,国人喜欢在新年祝福语里借狗的叫声谐音复制,称狗年为“旺”年,祝福语则为“新年旺旺”。
2.自谦之词
谦虚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常常使用谦称。人们往往习惯于用“犬马”自称。如谦称自己的年龄为“犬马之年”;谦称自己的家为“犬舍”;谦称自己的生命为“犬马之命”;“犬马齿穷”“犬马齿索”“犬马之疾”谦称自己年老体衰。郑板桥非常崇拜明代的书画家徐渭,曾幽默地用“青藤门下走狗郑燮”表达对徐渭的尊崇之情。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百岁高龄时在病榻上感慨地说:“我是只老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同时,谦虚的汉民族又习惯于用“犬”字对他人称呼自己的下一代。像“犬子”“小犬”“景升豚犬”用于谦称自己的儿子。例如《红楼梦》中贾政与北静王谈及宝玉:“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恩,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曹雪芹《红楼梦》,沈阳,远方出版社,2000:83)
3.忠诚有功之人
狗長期与主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种非常通人性的动物,为主人看家护院,尽心尽责,不管主人是否富有都能够与主人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我国盛传许多义犬舍命救主人的故事。如楚汉相争时,一只大黄狗冒死就刘邦于大火之中;晋干宝的《搜神记》有《义犬冢》;旧题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九卷《杨生狗》;我国满族人的传说中,也有黄犬救努尔哈赤的故事。
“狗不嫌家贫”“狗认主,猫认家”“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狗有湿草之义,马有垂僵之恩”;都反映了狗的忠诚品质。刘邦曾经赞赏萧何是功劳无人能及的“人狗”“猎狗”,众武将是受之调遣的“功狗”。当年韩信在囚车欲杀之时,大呼:“狡兔死,良狗烹”。他以良狗自喻,希望能够汉高祖看在自己曾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从轻发落。
古代的臣子常以“犬马”“狗马”自比,表示对主子忠心耿耿,心甘情愿为其奔走效力。狗马心对尊长表示赤诚报恩的谦辞。“犬马之心”“犬马之劳”“犬马之心”“犬马之报”“犬马恋主”皆指心甘情愿地为对方效力。“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三国志》)中“犬马之诚”形容对君主非常忠诚。
4.顽强的生命力
狗的生命力顽强,可以让灾难敬而远之。上自王侯下至百姓皆以“狗”“犬”命名。如西汉桃阳侯刘狗,刘邦最喜爱的儿子赵王如意别名“犬儿”,东汉梁冀有子名叫“胡狗”。至于一般百姓家庭中的孩子叫“狗“的就更多了。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往往给自家的孩子起用带“狗”字的名字,希望用这些粗鄙的名字让鬼神敬而远之,孩子平安长大,长命百岁。像“狗子”“二狗”“小狗”“狗娃”“狗剩”“狗娃”“狗儿”“狗崽”“细狗”“狗蛋“狗宝”“来狗”“赖狗”,这些粗鄙的名字并无贬义,而是带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狗”族语汇具有强烈的贬义文化色彩,如果以狗喻人则是对人的鄙视和憎恶,多是指代或比喻品行不端之人。作为贬义词的“狗”族语汇常用来表达反面消极的情感态度,多用于诅咒、谩骂、泄愤等场合。
1.令人厌恶的小人或帮凶
狗常受人利用,常常是恶势力的帮凶,贵族子弟耀武扬威欺压善良无辜的工具,其凌人之势每每远胜于它的主子,人们对狗的恐惧、厌恶已经成为一种内心情感。作为恶势力或坏人帮凶的“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狗汉奸、狗奴才、叭儿狗、哈巴狗、疯狗、狗才、狗爪子、鹰犬”一直为人们所憎恶。即使是已经失势,落难的“落水狗、丧家之犬,夹着尾巴的狗”也是人人喊打的对象。
2.骂人诅咒之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便是一种卑贱的、令人不齿的东西。在汉族人看来, 狗身上似乎集中了一些人令人们鄙视和唾弃的缺点:凶狠、趋炎附势、贪婪、骄纵、狂妄。于是, 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骂人诅咒之语。像辱骂他人的出身用“狗娘养”“狗养的”“狗日的”;一些品行不端的“狗男女”的子女也被认为是“狗崽子”“狗杂种”“狗东西”;骂人非常凶时是“狗血喷头”。对一些本性难改,劣性如故的恶人,同时会被“狗改不了吃屎”“狗噬不食”“臭狗屎”;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满时,用“狗官”“狗皇帝”“狗强盗”发泄内心的憎恶之情;呵斥别人胡说,骂人为“狗吠”“狗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