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文质曾在《跨越边界》中说:“教育最大的悲哀、最大的失职与不幸就是对生命的遗忘与蔑视。”这话言之不重,对于现代的教育来说,它仿佛是一个规模庞大炼钢炼铁的工厂,学生在高压、锻造、捶打下变成了符合规格的钢铁,但是生命却在这一过程中挣扎,并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知识、规律、荣誉成了学生面对未来的铠甲,压制了那本该烂漫的生命,生命在知识教条的镣铐下哭诉。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用心听到孩子咆哮的心声,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这才是教学的第一要义。本文就以生命教育为皈依,来解读高中政治教学。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背景;高中政治;教学
1、生命化教育的进步意义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能量就像一粒种子,具有强大的生命意识,可以破土萌发,甚至可以生于砾石之间。而生命化教育就像入春的雨露,是更加健全的生命的培植剂,泻洒着对生命的珍爱之泉。学生在这种生命化的教育下,如沐春风,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继而更加地热爱生命,勇于追寻生命的意义,对未来的美好充满了期待。
生命化教育顺应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可以说它是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就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生命化教育注重“扬长避短”,它主要是将人本身所具有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禀赋作为着眼的中心,并将其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唤醒学生内在巨大而又真实的力量。
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美好特质,所以顺应学生这种美好的特质而进行教育成了生命化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只有以此为目标,学生才能提升道德品格、完善思想境界。
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方法是“顺人性”,这种方法的参照物是生命个体,而对于这种方法来说,它的特点一定是开放性、灵动性的,此外,也必定是因人而异的。可以说,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十分重视人的天性本然。它要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并不断用智慧的源泉洗涤自己的身心,将这种尊重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并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包容、理解。
生命化教育也是人心灵觉悟的教育,它要求直抵人的心灵,唤醒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在这些因素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探求人生的价值意义。同时,生命化教育也能使其有洞察生命本质的能力,从而逐渐破雾攻沙,达到澈明的状态。而对于教师来说也要了解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做学生的典范。
2、生命化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2.1尊重学生的独特生命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生命的艺术性,所以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除此之外,也要看到学生自身所存在的潜力,并以这种潜力为突破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其生命价值的追求意识。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为教育注入更趋于人性化的因素,让学生的身心都感到生命的幸福、喜悦。
高中政治也是通往大学学府的主要考察科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只为了单纯的学而学。同时,教师在升学率压力的影响下,也忽视了对高中政治这一科目中生命力元素的挖掘。而生命化教育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学生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开启了学生的生命智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禀赋,特长。
2.2关注学生的创新生命
高中政治并不是一门很枯燥的科目,其内容所包括的许多条款、定义、案例都指向一个个具有生命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地让学生只字不漏地背课本,要指导学生体味其内容下的人文关怀。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当下的实事,并让学生自主创新地畅所欲言,讲出自己对实事的见解。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自主创新的天性,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激活出来,并鼓励学生对已知的思考,对未知的探索和创新。
2.3教学主体、内容、过程要颠覆常规
首先是教学主体要颠覆常规。在生命化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学生,而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由教与学转变为平等对话的关系。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包容,彼此理解,也使得师与生形成一种精神生命的贯通,灵魂上的沟通,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
其次是教学内容要颠覆常规。在生命化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在完成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还将生活中关于政治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延伸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最后是教学过程要颠覆常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没有思想的容器。所以过于“程式化”的教学过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纳入跳挞生命的元素,使课堂更具生命力,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学习当中。
总结:
生命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它赋予万物以活力。而在教育中,生命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元素就像水彩,总能在苍白的纸上勾勒出卓越、感动,它也使得课堂教学纳入了丰富的色调,让学生洞察到生命的乐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4.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
[3]昊康宁.转向教育的背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背景;高中政治;教学
1、生命化教育的进步意义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能量就像一粒种子,具有强大的生命意识,可以破土萌发,甚至可以生于砾石之间。而生命化教育就像入春的雨露,是更加健全的生命的培植剂,泻洒着对生命的珍爱之泉。学生在这种生命化的教育下,如沐春风,感受到生命的伟大,继而更加地热爱生命,勇于追寻生命的意义,对未来的美好充满了期待。
生命化教育顺应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可以说它是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就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生命化教育注重“扬长避短”,它主要是将人本身所具有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禀赋作为着眼的中心,并将其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唤醒学生内在巨大而又真实的力量。
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美好特质,所以顺应学生这种美好的特质而进行教育成了生命化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只有以此为目标,学生才能提升道德品格、完善思想境界。
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方法是“顺人性”,这种方法的参照物是生命个体,而对于这种方法来说,它的特点一定是开放性、灵动性的,此外,也必定是因人而异的。可以说,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十分重视人的天性本然。它要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并不断用智慧的源泉洗涤自己的身心,将这种尊重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并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包容、理解。
生命化教育也是人心灵觉悟的教育,它要求直抵人的心灵,唤醒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在这些因素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探求人生的价值意义。同时,生命化教育也能使其有洞察生命本质的能力,从而逐渐破雾攻沙,达到澈明的状态。而对于教师来说也要了解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做学生的典范。
2、生命化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
2.1尊重学生的独特生命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生命的艺术性,所以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除此之外,也要看到学生自身所存在的潜力,并以这种潜力为突破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其生命价值的追求意识。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为教育注入更趋于人性化的因素,让学生的身心都感到生命的幸福、喜悦。
高中政治也是通往大学学府的主要考察科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只为了单纯的学而学。同时,教师在升学率压力的影响下,也忽视了对高中政治这一科目中生命力元素的挖掘。而生命化教育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学生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开启了学生的生命智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禀赋,特长。
2.2关注学生的创新生命
高中政治并不是一门很枯燥的科目,其内容所包括的许多条款、定义、案例都指向一个个具有生命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地让学生只字不漏地背课本,要指导学生体味其内容下的人文关怀。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当下的实事,并让学生自主创新地畅所欲言,讲出自己对实事的见解。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该科目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自主创新的天性,把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激活出来,并鼓励学生对已知的思考,对未知的探索和创新。
2.3教学主体、内容、过程要颠覆常规
首先是教学主体要颠覆常规。在生命化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学生,而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逐渐由教与学转变为平等对话的关系。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包容,彼此理解,也使得师与生形成一种精神生命的贯通,灵魂上的沟通,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
其次是教学内容要颠覆常规。在生命化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内容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在完成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还将生活中关于政治的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延伸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生命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最后是教学过程要颠覆常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没有思想的容器。所以过于“程式化”的教学过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纳入跳挞生命的元素,使课堂更具生命力,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学习当中。
总结:
生命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它赋予万物以活力。而在教育中,生命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元素就像水彩,总能在苍白的纸上勾勒出卓越、感动,它也使得课堂教学纳入了丰富的色调,让学生洞察到生命的乐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4.
[2]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
[3]昊康宁.转向教育的背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