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叙事文学中,最本质的一种关系是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叙事视角的问题,并且西方的小说理论家认为这就是小说技巧的关键。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讲述方式,每一种方式都会在读者那里有不同的阅读反映和情感效果,所以如何来讲述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实现以及好坏。所以,在叙事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个精心安排的视角往往会起到意象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分类;叙事功能
作者简介:李猛飞(1993.8-),男,汉,河北省廊坊市人,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曾指出“叙事角度”这个词不是很准确,而“叙事情景”这个词就比较明确,那么“叙事情景”又分为: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叙事聚焦,三个要素,本篇文章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叙事视角的缘起和分类
西方对叙事结构的研究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就产生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许多文论家奉为叙事结构研究的鼻祖,而正式的叙事学则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他的理论来源是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其中经典叙事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热拉尔·热奈特,其著作《叙事话语》成为很多理论家、小说家追捧的对象。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对叙事的聚焦提出了三分法,第一种是无聚焦或者零聚焦叙事,第二种为内聚焦叙事,又分为固定式、不定式、多重式三种情况,第三类为外聚焦叙事。
二.不同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
下面将按照热奈特的划分,分别讨论无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这三种叙事的艺术效果。
(一)无聚焦叙事的艺术功能
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这一种是传统的叙事作品所代表的类型,深受传统的作家喜爱,这种模式的叙事者以上帝的视角进行,叙述者对小說中的情节、人物无所不晓,能够洞悉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但是这种叙事模式作者并不出现在小说当中,而是以上帝模式游离在作品外,对人物和情节做出全面的介绍,从而叙述者既可以从外面进行精确的描摹,又能把人物的内心细腻的刻画,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都属于这种无聚焦的模式。
无聚焦或零聚焦这种模式在叙事上具有全知全能的性质,能够将小说中的全部情节、人物、细节,人物的心理和盘托出,让读者跟着作者走就行了,是一种机械式的阅读,读者并不需要参与思考,也没有悬念可以让读者猜测一番,读者所要做的就是接受信息,所以这种模式让读者的阅读过程有些单调。
(二)内聚焦叙事的艺术功能
内聚焦叙事,这种叙事也被称为限知叙事,即叙述者在一个有限的视角内对事件进行叙述,将视角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人物身上,这种叙事模式被现代作家广为采用,是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叙事模式。其中的固定式就是将视角固定在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身上,如亨利·詹姆斯的《专使》,不定式就是将视角在几个人物之间进行转换,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多重式常见于书信体小说当中,指的是多个不同的视角对一个事件进行追忆,这种方法被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所运用。
内聚焦型叙事,这种叙事者视角的转换往往起着承接小说情节,推动小说发展的作用,能够使小说结构更加的集中紧凑,也能使叙述者获得更大的自由,但是这种叙事模式的缺点也在于其限制性上,从而不能够了解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外聚焦叙事的艺术功能
外聚焦叙事,这种叙事模式的兴起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这样的模式属于叙事者小于他的人物,让读者沉浸在猜谜当中,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一种中立性、真实性,叙事者和其中的人物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在情感还是道德上,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判断,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性。这种叙事模式起源于法国,代表人物是罗卜·格里耶,在中国则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为代表。
外聚焦型叙事由于其叙述者不去评论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以及道德,始终与人物保持着一种距离,因此能够增加读者的参与程度和对小说的信任感。大量惊险小说的开头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
三.结语
叙事视角所体现出来的文本功能和艺术功能对一部小说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其关键的一环。热奈特的这三种分类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重要的是作家如何去运用,并且视角的运用也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风格。叙事视角的处理得当与否同样也关系到作品语言的表达,情节的组织,以及意蕴的揭示。自21世纪以来,小说的重心从“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更多的作家将精力放在情节的设计,比如刘震云的小说,如《一句顶一万句》、《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等等。而读者所关心的是作品的艺术效果以及审美效果,不再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明确不同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以及怎么样运用叙事视角在今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影响着一部作品的成败。
参考文献:
[1][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泰来译.叙事话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张德林.“视角”的艺术[J].文艺理论, 1986(12).
[3]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M].广州:花城出版社.
[4]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分类;叙事功能
作者简介:李猛飞(1993.8-),男,汉,河北省廊坊市人,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曾指出“叙事角度”这个词不是很准确,而“叙事情景”这个词就比较明确,那么“叙事情景”又分为: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叙事聚焦,三个要素,本篇文章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叙事视角的缘起和分类
西方对叙事结构的研究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就产生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许多文论家奉为叙事结构研究的鼻祖,而正式的叙事学则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他的理论来源是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其中经典叙事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热拉尔·热奈特,其著作《叙事话语》成为很多理论家、小说家追捧的对象。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对叙事的聚焦提出了三分法,第一种是无聚焦或者零聚焦叙事,第二种为内聚焦叙事,又分为固定式、不定式、多重式三种情况,第三类为外聚焦叙事。
二.不同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
下面将按照热奈特的划分,分别讨论无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这三种叙事的艺术效果。
(一)无聚焦叙事的艺术功能
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这一种是传统的叙事作品所代表的类型,深受传统的作家喜爱,这种模式的叙事者以上帝的视角进行,叙述者对小說中的情节、人物无所不晓,能够洞悉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但是这种叙事模式作者并不出现在小说当中,而是以上帝模式游离在作品外,对人物和情节做出全面的介绍,从而叙述者既可以从外面进行精确的描摹,又能把人物的内心细腻的刻画,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都属于这种无聚焦的模式。
无聚焦或零聚焦这种模式在叙事上具有全知全能的性质,能够将小说中的全部情节、人物、细节,人物的心理和盘托出,让读者跟着作者走就行了,是一种机械式的阅读,读者并不需要参与思考,也没有悬念可以让读者猜测一番,读者所要做的就是接受信息,所以这种模式让读者的阅读过程有些单调。
(二)内聚焦叙事的艺术功能
内聚焦叙事,这种叙事也被称为限知叙事,即叙述者在一个有限的视角内对事件进行叙述,将视角集中在某个或某几个人物身上,这种叙事模式被现代作家广为采用,是一种具有现代意味的叙事模式。其中的固定式就是将视角固定在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身上,如亨利·詹姆斯的《专使》,不定式就是将视角在几个人物之间进行转换,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多重式常见于书信体小说当中,指的是多个不同的视角对一个事件进行追忆,这种方法被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所运用。
内聚焦型叙事,这种叙事者视角的转换往往起着承接小说情节,推动小说发展的作用,能够使小说结构更加的集中紧凑,也能使叙述者获得更大的自由,但是这种叙事模式的缺点也在于其限制性上,从而不能够了解小说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外聚焦叙事的艺术功能
外聚焦叙事,这种叙事模式的兴起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这样的模式属于叙事者小于他的人物,让读者沉浸在猜谜当中,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一种中立性、真实性,叙事者和其中的人物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在情感还是道德上,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判断,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性。这种叙事模式起源于法国,代表人物是罗卜·格里耶,在中国则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为代表。
外聚焦型叙事由于其叙述者不去评论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以及道德,始终与人物保持着一种距离,因此能够增加读者的参与程度和对小说的信任感。大量惊险小说的开头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
三.结语
叙事视角所体现出来的文本功能和艺术功能对一部小说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其关键的一环。热奈特的这三种分类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重要的是作家如何去运用,并且视角的运用也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风格。叙事视角的处理得当与否同样也关系到作品语言的表达,情节的组织,以及意蕴的揭示。自21世纪以来,小说的重心从“写什么”向“怎么写”转变,更多的作家将精力放在情节的设计,比如刘震云的小说,如《一句顶一万句》、《一地鸡毛》、《我不是潘金莲》等等。而读者所关心的是作品的艺术效果以及审美效果,不再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明确不同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以及怎么样运用叙事视角在今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影响着一部作品的成败。
参考文献:
[1][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泰来译.叙事话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张德林.“视角”的艺术[J].文艺理论, 1986(12).
[3]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M].广州:花城出版社.
[4]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