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五官,分别感受,色声香味触等五蕴,好恶之间,自有逻辑,并无绝对标准。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提到马骥丰姿甚美,年少倜傥,美如好女。一年,前往海外途中,碰到飓风,漂流到某地,城中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马骥偶然将脸涂成张飞一般,头角狰狞,大家反而为之惊艳,说“何前媸而后妍”?到底什么是美丑,大概也真没个准;味觉、嗅觉莫不如此。
舌头能够辨识的气味有限,只能分辨酸甜苦辣等几种主要味道;鼻子却能辨识数百种味道,有了嗅觉,才能建立完整的味觉系统。人要一旦得了重感冒,嗅觉失灵,则味道辨识能力一定所剩无几,吃东西没味,就是这个道理。饮食之际,嗅觉扮演重要角色,所以闽南语说一样东西好吃,要说“气味”不坏,而非“味道”不坏。
不同民族,因着生活习惯不同,信仰不同,对气味的认知与喜好也有很大区别。
庙里少了香烟缭绕,菩萨肯定不灵;鲁智深在五台山庙外闻到狗肉香,又岂仅是香味而已?恐怕许多与朋友同桌共食的情景,立刻涌现心头。在欧洲念书时,我老喜欢到咖啡馆里磨蹭,即便不喝咖啡,走进店里逛逛,闻闻烘焙咖啡豆的香气,也挺好。还喜欢到大教堂中,闻闻弥撒过程中的熏香,精神也随之安定下来。教堂外的广场,通常有许多摊商,香肠摊前,炒洋葱的香气也让人忍不住掏钱。这些味道,都是城市印象中的重要一环。
最近去的几家咖啡馆,进门没闻到该有的咖啡香,让人有找错地方,上了当的感觉。不过店里绝大多数顾客也许并不在意咖啡馆中的味觉飨宴。毕竟,许多人对咖啡馆文化与气味的认识,并不完整,将咖啡停留在饮品的层次。
中国古代习惯将青菜腌制而食,称为菹,朝鲜半岛上的居民也喜欢这么吃,而且口味更重些。他们将姜、蒜食材发酵后,成了著名的泡菜。明代以后,大白菜、辣椒传入朝鲜,空气之中,仿佛到处都有泡菜味,更丰富了当地的泡菜文化。一般人到朝鲜各地旅游,最不习惯的,恐怕就是这些气味。
朝鲜半岛的食物气味往往出人意外,全罗道有一种腌制的螃蟹,味道相当刺鼻,而缸鱼更是特殊。厨师先以稻草包覆缸鱼,再放入陶瓮中发酵。几天后,氨水的味道已经流泄各处。再将缸鱼切片,与大蒜、泡菜同食,视为美馔珍馐,观光客却得掩鼻疾走,避之唯恐不及。
希腊人爱吃鱼露,把芫荽等香料与杂鱼放一起,曝晒、发酵后,渐呈液态后,装瓶即可供贩卖、食用。这种鱼露广受欢迎,营销地中海各地,罗马人也喜欢这种调味料,却禁止在市区设厂生产,其味道甚重,可以想见。
芫荽一般人称之为“香菜”,原产于近东地区。不只是希腊、埃及,犹太人也喜欢用之入菜,做为面包的香料。香菜逐渐流传世界各地,约在汉代进入中国,自此以后也成为中国人习惯的香料。但也有人不喜此物,对香菜的名称,不见得苟同。
臭豆腐是另一极端,嗜食者固然念念不忘臭豆腐的香酥,拒食者也可以说出各种不喜欢的理由。香臭之间距离不明显的例证甚多,东南亚地区人民颇多喜好榴莲者,但也有人对之异常反感,闻之色变。郁达夫在南洋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对榴莲的描述是:“有如臭奶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有类似松节油的香味”。
法国亚尔萨斯的明司特(Munster)小镇生产一种奶酪,气味相当重,营销欧陆各地。德国人开玩笑,说您个人清洁卫生习惯不佳,袜子闻起来,活像明司特奶酪。其它味道重的奶酪也不少,德国的林堡(Limburger)、法国的爱波斯(Epoisses)都是,还有一种奶酪就干脆叫臭主教(Stinking Bishop),不喻自明。欧洲人批评臭豆腐之前,是否该看看自家奶酪市场中的各种气味。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提到马骥丰姿甚美,年少倜傥,美如好女。一年,前往海外途中,碰到飓风,漂流到某地,城中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马骥偶然将脸涂成张飞一般,头角狰狞,大家反而为之惊艳,说“何前媸而后妍”?到底什么是美丑,大概也真没个准;味觉、嗅觉莫不如此。
舌头能够辨识的气味有限,只能分辨酸甜苦辣等几种主要味道;鼻子却能辨识数百种味道,有了嗅觉,才能建立完整的味觉系统。人要一旦得了重感冒,嗅觉失灵,则味道辨识能力一定所剩无几,吃东西没味,就是这个道理。饮食之际,嗅觉扮演重要角色,所以闽南语说一样东西好吃,要说“气味”不坏,而非“味道”不坏。
不同民族,因着生活习惯不同,信仰不同,对气味的认知与喜好也有很大区别。
庙里少了香烟缭绕,菩萨肯定不灵;鲁智深在五台山庙外闻到狗肉香,又岂仅是香味而已?恐怕许多与朋友同桌共食的情景,立刻涌现心头。在欧洲念书时,我老喜欢到咖啡馆里磨蹭,即便不喝咖啡,走进店里逛逛,闻闻烘焙咖啡豆的香气,也挺好。还喜欢到大教堂中,闻闻弥撒过程中的熏香,精神也随之安定下来。教堂外的广场,通常有许多摊商,香肠摊前,炒洋葱的香气也让人忍不住掏钱。这些味道,都是城市印象中的重要一环。
最近去的几家咖啡馆,进门没闻到该有的咖啡香,让人有找错地方,上了当的感觉。不过店里绝大多数顾客也许并不在意咖啡馆中的味觉飨宴。毕竟,许多人对咖啡馆文化与气味的认识,并不完整,将咖啡停留在饮品的层次。
中国古代习惯将青菜腌制而食,称为菹,朝鲜半岛上的居民也喜欢这么吃,而且口味更重些。他们将姜、蒜食材发酵后,成了著名的泡菜。明代以后,大白菜、辣椒传入朝鲜,空气之中,仿佛到处都有泡菜味,更丰富了当地的泡菜文化。一般人到朝鲜各地旅游,最不习惯的,恐怕就是这些气味。
朝鲜半岛的食物气味往往出人意外,全罗道有一种腌制的螃蟹,味道相当刺鼻,而缸鱼更是特殊。厨师先以稻草包覆缸鱼,再放入陶瓮中发酵。几天后,氨水的味道已经流泄各处。再将缸鱼切片,与大蒜、泡菜同食,视为美馔珍馐,观光客却得掩鼻疾走,避之唯恐不及。
希腊人爱吃鱼露,把芫荽等香料与杂鱼放一起,曝晒、发酵后,渐呈液态后,装瓶即可供贩卖、食用。这种鱼露广受欢迎,营销地中海各地,罗马人也喜欢这种调味料,却禁止在市区设厂生产,其味道甚重,可以想见。
芫荽一般人称之为“香菜”,原产于近东地区。不只是希腊、埃及,犹太人也喜欢用之入菜,做为面包的香料。香菜逐渐流传世界各地,约在汉代进入中国,自此以后也成为中国人习惯的香料。但也有人不喜此物,对香菜的名称,不见得苟同。
臭豆腐是另一极端,嗜食者固然念念不忘臭豆腐的香酥,拒食者也可以说出各种不喜欢的理由。香臭之间距离不明显的例证甚多,东南亚地区人民颇多喜好榴莲者,但也有人对之异常反感,闻之色变。郁达夫在南洋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对榴莲的描述是:“有如臭奶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有类似松节油的香味”。
法国亚尔萨斯的明司特(Munster)小镇生产一种奶酪,气味相当重,营销欧陆各地。德国人开玩笑,说您个人清洁卫生习惯不佳,袜子闻起来,活像明司特奶酪。其它味道重的奶酪也不少,德国的林堡(Limburger)、法国的爱波斯(Epoisses)都是,还有一种奶酪就干脆叫臭主教(Stinking Bishop),不喻自明。欧洲人批评臭豆腐之前,是否该看看自家奶酪市场中的各种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