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文、试题、教辅等资料能否进行准确而生动的文本解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考验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本解读快捷高效精准,学生才能更好地采集重要信息,在学习知识、解答试题等方面更具优势。文本解读,需要教师多措并举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融入情境的文本解读
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考虑的不只是文本本身的意境内涵、情绪表达,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就初中生而言,学生的经验阅历有限,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难有真情实感。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友情,或者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的思乡之情,这可能是学生从未体验过的情感。体验不足、想象不到,这会严重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以情境化的解读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真情实感。
在融入情境进行的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一种文本的情境进行精准的把握,并且能找到与之匹配的情景进行课堂呈现。如果网上没有太恰当的图片,教师还可以从影视剧作品中寻找灵感。比如关于《乡愁》,离别后的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以及《温州一家人》中寻找素材,用播放影視剧的方式给学生传达乡愁的情景,让学生从剧情演绎中感受到文本在思想感情传达中的神奇作用。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情境式解读,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与理解会更加生动鲜活。这是单纯依靠阅读文本很难达到的效果,有效地填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阅历等方面存在的空白和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
二、问题引导下的文本解读
问题导学,这是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教师不应该平铺直叙地进行语文教学,而是要懂得设置悬念或者引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因为学习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探索的过程,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过程。如果抛开问题来谈教学,就像是漫无目的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深刻的思想情感体会方面便会有所欠缺,在日常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等活动中也会表现出较大的短板。灵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这是问题驱动,是问题导向,是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例如,在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教学中,结合课后题,教师布置了下面几个问题作为引导:
1.红星在文中代指谁?如何理解标题所表达的意义?
2.如何通过言语动作、衣着服饰等的描写来构建人物形象?
3.你有什么话想对曾经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说?
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只是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层面上有所思考,还要在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国家大计中有所收获,并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启迪,在爱国精神方面得到传承。根据问题设置,学生要分析原因、要思考内在,这就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如,有学生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说了下面一段话:“尊敬的各位前辈,我是你们的后辈子孙。我要代表万千后代对你们表示感谢,是你们的付出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我们所有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恩情。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份美好,我会继续用生命去守护。我会尽力做好你们的接班人,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腾飞发展。”这一番话,正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刻体会。
三、群文阅读下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有时候学生的思路是有局限的。这也和学生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量、思维视角等方面有关。为了培养学生的多读多想、深入理解能力,启迪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有更多的思维视角,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群文阅读活动,让大家在对多篇文章的组合阅读中培养语感、锻炼思路。
比如,在《驿路梨花》《金色的鱼钩》《邓稼先》等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从不同人物角色的描写技巧来锻炼、积累一些写作的经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要找到描写邓稼先、小红军等不同人物形象的句段,然后提炼其写作的手法技巧,再作针对性的造句或者微写作训练。在刻画人物心理或者行为中,细节往往能够体现形象的生动。还有的学生发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语言对白的使用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人品性格、思想观念如何,通过其语言就可以作出反应。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群文阅读的体会深刻,也是大家从多篇文章中总结体会体验的结果。用这样的方式,学生是先解读不同文章的写作技巧、表达形式,然后再以写促学、以学练写。其对文章的解读效果是相互印证、相互借鉴的,比对单篇文章的解读更加深入有内容。相比单篇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的方式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更能将文章中体现的文学技巧、文化内涵、社会常识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凝练总结出来。这也可以有效解决很多初中生阅读量小、阅读体会不深、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的问题。
四、鼓励思辨讨论的文本解读
对于一份文本、一篇课文,学生的认知其实是多方面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应该避免在课堂上只用一套理论,只传播一个观点,让学生被动接受,毫无选择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思辨讨论,就是要让学生围绕阅读理解去做深入的交流,鼓励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比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创作技巧展开讨论,把自己认为非常出彩的句段及其写作技巧提炼出来,或者围绕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去分析今天的人们是否还崇尚桃花源式的生活。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这种理想生活的认识,谈谈该如何去构建桃花源。通过分析、辩论、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谈看法、谈体会,对提高大家的文本解读能力,深入剖析文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的学生非常崇拜陶渊明文章中鸡犬相闻的生活,认为这是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生活认知,少一些对生活的名利追求。也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这样的地方的确令人向往,但却只能在文章中落得个无处寻的结局,这说明理想的桃花源还不足以成为现实生活。这需要工人、农民、商人等各行各业的人民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构造成为桃花源式的美丽景象。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记》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根据大家的讨论,教师适当的穿插自己的观点作为引导,或者提供网上的一些学者、文化大师们的见解作为启发和参考,对提高文本解读效果很有帮助。虽然学生的观点看法未必完全一致,但其在学术讨论、文学鉴赏、写作经验提炼与口语交际训练等方面的作用却是多元化的。这对综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加深文本阅读认知有非常好的效果,也符合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比较薄弱,在文本解读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方法,往往会出现解读失误,解读不全面等问题。做好文本解读,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乐趣,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职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学校单位:甘肃省秦安县郑川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来静)
一、融入情境的文本解读
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要考虑的不只是文本本身的意境内涵、情绪表达,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就初中生而言,学生的经验阅历有限,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难有真情实感。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友情,或者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的思乡之情,这可能是学生从未体验过的情感。体验不足、想象不到,这会严重制约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尝试以情境化的解读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真情实感。
在融入情境进行的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一种文本的情境进行精准的把握,并且能找到与之匹配的情景进行课堂呈现。如果网上没有太恰当的图片,教师还可以从影视剧作品中寻找灵感。比如关于《乡愁》,离别后的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以及《温州一家人》中寻找素材,用播放影視剧的方式给学生传达乡愁的情景,让学生从剧情演绎中感受到文本在思想感情传达中的神奇作用。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情境式解读,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与理解会更加生动鲜活。这是单纯依靠阅读文本很难达到的效果,有效地填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阅历等方面存在的空白和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
二、问题引导下的文本解读
问题导学,这是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教师不应该平铺直叙地进行语文教学,而是要懂得设置悬念或者引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解决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因为学习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探索的过程,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过程。如果抛开问题来谈教学,就像是漫无目的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深刻的思想情感体会方面便会有所欠缺,在日常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等活动中也会表现出较大的短板。灵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这是问题驱动,是问题导向,是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例如,在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教学中,结合课后题,教师布置了下面几个问题作为引导:
1.红星在文中代指谁?如何理解标题所表达的意义?
2.如何通过言语动作、衣着服饰等的描写来构建人物形象?
3.你有什么话想对曾经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说?
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只是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层面上有所思考,还要在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国家大计中有所收获,并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启迪,在爱国精神方面得到传承。根据问题设置,学生要分析原因、要思考内在,这就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如,有学生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说了下面一段话:“尊敬的各位前辈,我是你们的后辈子孙。我要代表万千后代对你们表示感谢,是你们的付出造就了今天的国家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我们所有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恩情。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份美好,我会继续用生命去守护。我会尽力做好你们的接班人,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腾飞发展。”这一番话,正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刻体会。
三、群文阅读下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有时候学生的思路是有局限的。这也和学生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量、思维视角等方面有关。为了培养学生的多读多想、深入理解能力,启迪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有更多的思维视角,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群文阅读活动,让大家在对多篇文章的组合阅读中培养语感、锻炼思路。
比如,在《驿路梨花》《金色的鱼钩》《邓稼先》等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从不同人物角色的描写技巧来锻炼、积累一些写作的经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要找到描写邓稼先、小红军等不同人物形象的句段,然后提炼其写作的手法技巧,再作针对性的造句或者微写作训练。在刻画人物心理或者行为中,细节往往能够体现形象的生动。还有的学生发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语言对白的使用非常重要。一个人的人品性格、思想观念如何,通过其语言就可以作出反应。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群文阅读的体会深刻,也是大家从多篇文章中总结体会体验的结果。用这样的方式,学生是先解读不同文章的写作技巧、表达形式,然后再以写促学、以学练写。其对文章的解读效果是相互印证、相互借鉴的,比对单篇文章的解读更加深入有内容。相比单篇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的方式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更能将文章中体现的文学技巧、文化内涵、社会常识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凝练总结出来。这也可以有效解决很多初中生阅读量小、阅读体会不深、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的问题。
四、鼓励思辨讨论的文本解读
对于一份文本、一篇课文,学生的认知其实是多方面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应该避免在课堂上只用一套理论,只传播一个观点,让学生被动接受,毫无选择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思辨讨论,就是要让学生围绕阅读理解去做深入的交流,鼓励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比如,在《桃花源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文章的创作技巧展开讨论,把自己认为非常出彩的句段及其写作技巧提炼出来,或者围绕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去分析今天的人们是否还崇尚桃花源式的生活。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这种理想生活的认识,谈谈该如何去构建桃花源。通过分析、辩论、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谈看法、谈体会,对提高大家的文本解读能力,深入剖析文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的学生非常崇拜陶渊明文章中鸡犬相闻的生活,认为这是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雅士非常喜欢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生活认知,少一些对生活的名利追求。也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这样的地方的确令人向往,但却只能在文章中落得个无处寻的结局,这说明理想的桃花源还不足以成为现实生活。这需要工人、农民、商人等各行各业的人民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构造成为桃花源式的美丽景象。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记》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根据大家的讨论,教师适当的穿插自己的观点作为引导,或者提供网上的一些学者、文化大师们的见解作为启发和参考,对提高文本解读效果很有帮助。虽然学生的观点看法未必完全一致,但其在学术讨论、文学鉴赏、写作经验提炼与口语交际训练等方面的作用却是多元化的。这对综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加深文本阅读认知有非常好的效果,也符合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要求。
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比较薄弱,在文本解读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方法,往往会出现解读失误,解读不全面等问题。做好文本解读,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乐趣,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职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学校单位:甘肃省秦安县郑川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来静)